顾贞观赋词救挚友

在笃实宽厚传统美德中,友情常常发挥出惊人的力量。清代文学家顾贞观就在友情力量的驱使下,做出了令世人震惊的大义之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对笃实宽厚传统的最好继承和发扬。

顾贞观,与陈维嵩、朱彝尊并称明末清初“词家三绝”,同时又与纳兰性德、曹贞吉共享“京华三绝”之誉。

顾贞观和清初著名诗人吴兆骞同为江南才子,一个填词,一个作诗,在清代初期的文坛上崭露头角,名气大震。早在青年时代,他们就诗酒交往,过从甚密,或蠡湖泛舟,春郊驰马;或围棋击筑,谈诗论文,志趣相投,肝胆相照。

1657年,吴兆骞参加江南乡试,考中举人。当时有人不断揭发考场弊端,引起顺治帝震怒,决定钦定试期,亲加复试,以核真伪。吴兆骞就和其他所有中举者一起被押往北京复试。

在考场上,除考官罗列监视外,还在堂上摆着桎梏等刑具,堂下排列着举刀持棍的武士,而且每个举子身边还有两个护军夹立监视。

在这种气氛下,参加复试的举人大都战栗不安,失去作文赋诗的灵感,有的甚至连笔也握不住。吴兆骞虽有才华,但也受到环境的影响未能终卷,结果以舞弊定案,被杖责40大板,送至8000里外的宁古塔去戍边。

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常常半道上就被虎狼恶兽吃掉,能在那里活下来的也是过着非人的苦难生活,几乎就没有人能够从那里出来。

吴兆骞被遣送到黑龙江戍边后,顾贞观为好友蒙受不白之冤感到悲伤。当顾贞观接到吴兆骞从戍边寄来一信时,得知他戍边的苦况不禁凄伤流泪。

1671年冬,在北国一个寒夜,吴兆骞万万没有想到,在流放10多年的荒蛮之地见到了好友顾贞观,两人抱头痛哭。当下,顾贞观对吴兆骞许下诺言:5年之内,一定帮助好友重归江南故里。

顾贞观回到北京后,多方奔走,倾心相救遇难之友,不惜放下所有做人的尊严,叩拜侯门为赎金集资。但10多年过去了,事情却没有进展,因而每每念及便痛心疾首。

1676年冬,顾贞观寓居北京千佛寺,于冰雪中感念良友的惨苦无告,作《金缕曲》二首,代书信寄出。

《金缕曲·季子平安否》写道: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

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

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

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

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金缕曲·我亦飘零久》写道: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

宿昔齐名非忝窃,只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孱愁。

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

兄生辛未吾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

诗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魄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

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词中的那份对至爱亲朋的侠肝义胆,令人钦佩也让人叹惋唏嘘。两阕只如家常说话,痛快淋漓而婉转反复,念友心迹,一一如见。

《金缕曲》二首的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都十分巨大,以至于感动了后来解救吴兆骞的关键人物纳兰性德。

事情是这样的,顾贞观作此词不久,结识了当朝相国纳兰明珠的儿子纳兰性德。22岁的纳兰性德是一个人品和文品都不错的人,但他对顾贞观提出解救朋友的要求却觉得事关重大,很是为难。顾贞观这时拿出了《金缕曲》给他看。

同样是情深义重之人的纳兰性德,一读之下,竟是泪倾如雨。他对顾贞观说:“不玉成此举者,非人也!给我10年时间吧,我把这件事当做自己的事来办。”

顾贞观一听急了,几乎喊着说:“10年?他还有几年好活?5年为期,好吗?”

纳兰性德含泪点头应允了。

后来,至情至义的纳兰性德果然信守诺言,与其父倾覆重金,上下打点,终于在承诺的最后一年,也就是1681年使吴兆骞活着回关。

以纳兰性德相国公子、朝廷侍卫的身份,救赎吴季子尚需5年,可见此举成功有何等样的困难。若非“情义”两字,又哪有这一段伤心的佳话!

51岁的吴兆骞入关后,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形容枯槁发须皤然的老翁,在宁古塔的凄苦生活,使他过早地衰老了。当他出现在纳兰性德家里时,看见墙壁上书写着一行大字:“顾梁汾为吴兆骞屈膝处”,不禁放声大哭。

纳兰性德把吴兆骞留在家中担任授读,可惜他已是一段膏蜡燃尽的残烛,到54岁时就因病逝世了。

顾贞观写给吴兆骞的二阙《金缕曲》,因为纳兰性德在祭吴兆骞的文中曾说,“金缕一章,声与泣随,我誓返子,实由此词”,所以被人传诵为“赎命词”,成为清词中的压卷之作。

顾贞观与吴兆骞间的惊世友情,是以性命相托的生死之情,也是情深义重的朋友的一种形态。由于它体现的是友情的极致,温暖醇厚,诚朴恬淡,绵绵悠长,因而成为人间友情佳话,至今仍被人们所传颂。

[旁注]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满族正黄旗人,家世显赫,清康熙大学士明珠之子。在清代初期词坛上独树一帜,词风格近李煜,有“清李后主”之称。所写词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宁古塔 清代时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是清代朝廷设在盛京,即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相传努尔哈赤兄弟6人,占据此地,满语称“六”为“宁古”、称“个”为“塔”,故名“宁古塔”。

包胥 即申包胥,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公元前506年,吴国用伍子胥计攻破楚国,他到秦国求救,在朝廷痛哭七日夜,终于使秦国发兵救楚。金元好问《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诗之二:“精卫有冤填潮海,包胥无泪哭秦廷。”

乌头马角 指不可能出现的事。典出战国末年,当时燕国太子丹在秦国当人质,与秦王政发生冲突被囚禁起来,太子丹请求放他回国。秦王提出的条件是“乌头白,马生角”,太子丹只好仰天长叹。可能是上天有眼,牢房外飞来一只白头乌鸦,秦王只好遣送太子丹回国。

[阅读链接]

在宁古塔众多的流人中,文学造诣最高,名气最大的是吴兆骞。他54年的生命中,在宁古塔生活了22年,这个“塞外绝域”的山山水水,风土民情深深地留在了他的记忆中。他将自己戍居塞外的不同思绪,写成著名诗词集《秋笳集》和《归来草堂尺牍》流传于后世,让今天的人们有幸了解当时的东北和宁古塔。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流放在宁古塔的文人,时而相聚饮酒赋诗,时而又寻密探幽,登临山水。他们寄情于山水之间,是流放人的苦中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