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刘成为生死之交
“柳刘”,是指柳宗元和刘禹锡。在群星丽天的中唐文坛,柳宗元和刘禹锡是交相辉映的双子星座。一样的才情,共同的理想,相似的运遇,让两人终其一生以道相勉,以情相慰,以心相许,成为生死之交。
793年,20岁的柳宗元和21岁的刘禹锡同登进士第,人生轨迹有了第一次交汇。
出身于河东望族的柳宗元博古通今,精明敏捷,贞元初期即以童子而有奇名。长于江南的刘禹锡也饱读诗书,出入经史,器宇轩昂,广有才名。
柳宗元和刘禹锡这两个当时最年少的才子,在一起走马长安,题名雁塔,宴饮曲江的春风得意的日子里,惺惺相惜,结同年之谊。在此后的10年间,柳刘两人虽聚少离多,但经历惊人地相似:都承受了丧父之痛,都以博学宏辞在朝中做过校刊典籍的官员,也都曾在京畿附近任过县职。
803年,柳宗元从蓝田尉、刘禹锡从渭南主簿任上同时调回朝中,任职监察御史台,成为朝朝相处的僚友。
在雅重诗文的政坛,柳刘两人无疑是最为出色的青年才俊。文名为他们赢得了时誉,也成为他们进身的阶梯。朝廷要人争相揽之于门下,同辈之人也趋之若鹜。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是千百年来士人的普遍理想,柳刘年轻的心渴望着建功立业,匡扶时弊。而当时的唐王朝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已是风雨飘摇,百病丛生。
唐德宗李适去世后,王叔文、王伾等人拥立唐顺宗李诵,并在其支持下针对积弊大刀阔斧地革新朝政,史称“永贞新政”。新政使得百姓相聚,欢呼大喜。
由于王叔文的力荐,刘禹锡和柳宗元分别从八品御史擢任正六品的屯田员外郎和礼部员外郎并将大用。他们出入禁中,参与机要,联络内外,引导舆论,成为改革集团的核心人物,史称“二王、刘、柳”。
当此之时,柳宗元和刘禹锡激情澎湃,踌躇满志,以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而对于政治形势的严峻和政治斗争的风险却缺乏认识,或者竟不以为意。
果然,风云突变。就在唐宪宗李纯即位的第三天,一批才高名重的革新派人士被斥出朝,贬为远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其中刘禹锡贬朗州,柳宗元贬永州。这一别就是11年。在这些凄风苦雨的日子里,刘禹锡贬和柳宗元书信往还,相互安慰,以自己的心温暖着朋友的心。
时过境迁,气候稍暖,在一些同情他们的大臣的努力下,朝廷发出了召回刘柳等仍然贬谪在外的五司马的诏令。江湘逐客终于等来了北归的春讯。
柳宗元和刘禹锡又见长安,又见故人。抚今思夕,不禁感慨万千。而最令人太息的是,去时红颜少年,归来鬓已星星。回想逝去的时光,不禁生出一种只争朝夕的紧迫感。
这次归来,他们有云开雾散的感觉,建功立业也有着许多希冀。心情的愉悦激起了他们的游兴。在倾城看花的日子里,刘禹锡和柳宗元也来到了玄都观。
看到一院桃花,想起春风得意的衮衮诸公,刘禹锡触景生情,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虽然以桃花花品不高而轻蔑之,是刘禹锡一贯的审美取向,但诗中戏谑、嘲讽之意,也是十分明显的。
事态的发展完全出乎他们意料。只在长安待了一个月,同被召回的五司马又一例出为刺史,这一去更加遥远。柳宗元是柳州,刘禹锡则是最为蛮荒险恶的播州,也就是今天的遵义。
惊闻此事,柳宗元悲从中来,泣下如雨,不是为自己,而是为朋友。他深知,跋山涉水,一路颠簸地前往播州,刘禹锡风烛残年的母亲断然是有去无回。而撇下老母无人奉养,刘禹锡也一样难逃不孝的恶名。
柳宗元悲愤于这种积毁销骨的迫害,不忍见朋友穷愁无措,断然决定上疏,请求自往播州,换刘禹锡去柳州,即使因此获罪也在所不惜。多亏重臣裴度从中周旋,柳宗元去了柳州。
挚友相携出了长安,一路南行,来到衡阳。分手在即,经历了几个月来的大喜大悲,重又置身荒烟故道,柳宗元潸然泪下,赋诗《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为自己,也为朋友叹息。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本是少年得志,却偏偏仕途偃蹇,功业无成。看大雁北飞,感归程无望。听哀猿悲鸣,觉愁肠寸断。面对同样伤恸的友人,刘禹锡以《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诗作深情作答:“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友人情深义重的答诗,让柳宗元心潮起伏。他们今日一别,山高水远,前路茫茫,相见何时!如能归隐田园,比邻而居,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幸福啊!
柳宗元依依不舍,一气写下了《重别梦得》和《三赠刘员外》: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
今日临歧别,何年待汝归。
朋友的每一句话都像是从自己心底涌出,刘禹锡百感交集,遂有《重答柳柳州》,《三答柳柳州》作答: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
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
年方伯玉早,恨比四愁多。
会待修车骑,相随出罻罗。
柳宗元以安邦之才出刺荒州,尽职尽责,颇有惠政。闲暇时,两人依旧相互关怀,诗文唱和。柳宗元留下的100多首诗中,题赠刘禹锡的就有10多首。
他们出为刺史的第四年,刘禹锡痛失慈母。柳宗元3次派人往连州致祭,致书殷殷相劝,并约定待刘禹锡扶柩归乡至衡阳时亲往吊唁。但就在这时,刘禹锡随后又接到了从柳州来递送讣告的信使。
刘禹锡展读友人辞情哀苦的遗书,痛不欲生。柳宗元书中托以抚孤之事。因此,就在旅途中,刘禹锡含悲忍痛,安排柳宗元的后事。他驰书韩愈,托其为共同的朋友撰写墓志铭,接着又向死者生前好友分送讣告。
刘禹锡一回到洛阳,立即派人去柳州吊唁,并写下了《祭柳员外文》,可谓字字血,声声泪。
8个月后,柳宗元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刘禹锡携亡友遗孤前去祭奠,又写下了《重祭柳员外文》。从此,他不负重托,视友人子如同己子,抚养成人,并呕心沥血编辑柳宗元诗文集,传之于世。
此后的20多年,刘禹锡辗转四川、安徽任刺史。虽然最终又回到朝中,出任了翰林学士、太子宾客、检校礼部尚书等显职,但他早已是意兴阑珊。对英年早逝的友人的怀念,并未随着时光的流逝烟消云散。
刘禹锡过永州,他徘徊于友人卜居的愚溪草堂,触景伤情。残阳下的一曲哀笛声中,他吟咏着他的怀友诗作,久久地,久久地不忍离去。
柳宗元和刘禹锡之间友、情,体现了儒家“五伦”中所说的友谊,有如夜空中的明月,有如黑暗中的烛光,一直照亮着古代文坛与政坛的一片天空。
[旁注]
河东 指山西。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则山西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秦汉时期指河东郡地,在今山西省运城、临汾一带。唐代以后泛指山西。斗转星移几度秋,河东地区为华夏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河东文明已经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永贞新政 805年,翰林学士王叔文与同为学士的王伾,一起联结刘禹锡、柳宗元等有识之士,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这场改革实际上即以翰林学士王叔文为代表的文人集团与当时握有军政大权的宦官集团的一场政治斗争。表现出这一时期文人集团极不寻常的政治抱负。
员外郎 古代官职,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在唐贞观时期之前,吏部考功员外郎是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在唐开元年间后,因当时的皇帝李隆基觉得此官职过低,而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科举考试,并一直延续下来。在清代,此官职配置于朝廷或地方之辅助部门。
翁仲 原本指的是匈奴的祭天神像,大约在秦汉时期就被汉人引入关内,当做宫殿的装饰物。初为铜制,号称“金人”、“铜人”、“金狄”、“长狄”、“遐狄”,但后来却专指陵墓前面及神道两侧的文武官员石像,成为2000年来上层社会墓葬及祭祀活动重要的代表物件。
墓志铭 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主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也可以是别人写的。
五伦 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5种人伦关系。为臣要忠于职守,以礼给他们相应的待遇;为父要慈祥,为子要孝顺;为夫要主外,为妇要主内;为兄要照顾兄弟,为弟要敬重兄长;为友要讲信义。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阅读链接]
柳宗元被贬官来到柳州任刺史,为柳州黎民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如重修孔庙、兴办学堂书院、破除巫神迷信、开凿饮用水井、释放抵债奴婶、植树造林等,促进了柳州地方文明的发展,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柳州历史上名垂青史的好官,柳宗元就像一根风中的残烛,燃烧自己,照亮荒芜。他付出的精力和做出的贡献,是令人怀念,不能遗忘的。柳州的百姓非常怀念他,给他立祠,千百年来一直祭祀他。有关他的传说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