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端宰相肚里能撑船

中华民族笃实宽厚的传统发展至宋代,依然在人格的培养上发挥着巨大作用。北宋时期著名官员吕端,为人宽厚忠恕,颇有气量,被世人誉为“宰相肚里能撑船”;处事坚持原则,被宋太宗赵光义赞为“大事不糊涂”。堪称这一时期的典型。

吕端,是一个很有气量的人。他在相位的时候,曾经遭到奸臣陷害,被削官还乡为民。他得旨后二话没说,便和书童背上行囊,挑上书籍,离开京城上路向家乡走去了。

吕端在路上行走数日,回到自家门口时,见家中正在设宴摆席大办喜事,原来是为老弟结婚设宴,有不少当地官吏和豪绅参加赴宴。这些人见吕相爷回来了,又是大礼参拜,又是再上厚礼,只弄得吕端哭笑不得。

吕端见此情景,只好当众言明真相:“我吕端现在已被革职还乡为民了!”

谁曾想到,吕端的实言出口,竟使得那些势利眼的官吏和豪绅们个个脸色突变,有的目瞪口呆,有的斜眼相视,有的甚至拿起所送礼品离坐而走了。

正在这个时候,村外传来了马蹄声声,鞭声脆震长空。原来是皇上派御史来给吕端下旨的。御史骑马直至吕端家门口,下马便大声喊道:“吕端接旨!”

吕端急率全家跪在地上静听,大家的心蹦蹦地跳着,有各种各样的猜想。唯有吕端本人心中有数,猜出十之八九。

只听御史宣旨道:“吕端回朝复任宰相,钦此!”

刚刚散去的那些和豪绅,闻听吕端又官复原职了,个个面红耳赤,张目结舌,心中着实难堪。只好重新相聚,拉下脸皮,回到吕府重新送礼贺喜,支吾其词,听不清说了何等言语。

吕端对于这些势利眼们的行为,表面上无动于衷,可心中暗自发笑。在这些官吏当中,有本县的七品知县。他坐着轿子走后复返,忙跪在吕端面前,一边像捣蒜锤似的给吕叩头,一边自己打自己的嘴巴:“相父,我不是人,大人不怪小人过。”

吕端的书童很是生气,上前揪住那知县说:“大胆狗官,竟敢戏弄我家相爷,摘去你的乌纱帽!”

书童此举,吓坏了那个知县,他双手紧捂头上的乌纱帽。吕端这时上前拉住书童道:“不要这样!”

书童很生气地说:“相爷,像他这样的势利眼,不能饶恕!”

吕端对书童说:“此言差矣!他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我们就应高兴,不必惩罚他了。我们何必强迫别人做他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呢?”

吕端的话,感动得那位知县非常内疚,忙说:“相爷呀!相爷,你可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哪!来,相爷,兄弟的喜事咱们重新操办,我给新娘抬轿子。”

吕端闻听此言,心想,我倒看看知县做何游戏。谁知那知县真的让新娘坐上花轿,亲自和三班衙役们抬着轿子,吹吹打打地沿村转了一圈,弄得吕端只是大笑,笑这些势利眼们的所作所为。

从此以后,“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就传开了,一直传至今天。

吕端“大事不糊涂”,是宋太宗多年体察吕端后对其处事为人的一种无可辩驳的评价,而且也确实反映了吕端的人品和才干的真实情况。

有一年,朝中大臣李惟清被宋太宗从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使位子上换下来,去当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中丞,虽然是平调,但实际权力发生了变化,他认为是吕端在中间使坏,于是就趁吕端有病在家休息,没有上朝的机会告了吕端一个恶状。

事情传到吕端耳中后,吕端不以为然,既没有去对皇帝表白,也没有去找李惟清算账,而是淡淡地说:“我一辈子行得正、坐得直,没有做什么对不起人的事,又怕什么风言风语呢?”

对吕端这种不与人计较的坦然心态,当时的很多人认为他“糊涂”。

在吕端刚刚担任参知政事的时候,一个小官由于平时听多了吕端“糊涂”的传闻,对他很不服气。有一次吕端从文武百官前面经过,这个小官以很不屑的口吻说:“这个人竟也当了副宰相了?”

吕端的随行人员觉得很不公平,要问那个人的姓名,看看是干什么的。

吕端制止说:“不要问,你问了他就得说,他说了我也就知道了,而我一知道,对这种公然侮辱我的人便会终生不能忘。着意地去报复对我来说是肯定不会的,但以后如果有什么事涉及他,撞到我手里,想做到公正对待也一定很难。所以,还是不知道的好。”

吕端这种“君子不念恶”的举动,反映他自我修养的高尚境界。但在世人眼中,自然又被看成了“糊涂”。就在众人都认为吕端是个糊涂人时,宋太宗却认为这都是一些小事,吕端只不过是小事上糊涂罢了,遇有“大事不糊涂”。

那还是宋太宗在世的时候,宋太宗的身体有病,就安排了后事,立赵恒为太子,以备将来由他继位,执掌宋朝天下,并且让吕端负责太子的学习和生活起居等项事宜。

宋太宗病情严重的时候,又下诏说:“朝中大事要先交给吕端处理,然后再上报给我。”这一道谕旨,无疑是宋太宗对吕端的更大信任和重用。而吕端也确实没有辜负皇上的重托。

在当时,朝中有一些内侍和大臣,对皇上去世后由谁来继位发生分歧,甚至演变成一场宫廷斗争。

朝中有个内侍叫王继恩,他嫉妒太子过人,怕太子继位后对他不利,就起了歹心邪意。他联络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等人告谋另立太子,以便让他们认为合适的人继承王位。

宋太宗去世后,皇后命王继恩召见吕端。吕端已经觉察到了可能有什么变故,就叫手下把王继恩锁在自己府中,派人加以看管,不许他出入,然后自己急奔朝廷。

吕端到朝廷后,皇后对他说:“现在皇上不在世了,按说立太子就是为了让他继承王位,这也是合乎情理,顺理成章的事情,看看现在应该怎么办才好呢?”

吕端听罢皇后的话,就毫不犹豫地说:“先帝立太子就是为了今天,现在先帝走了,我们怎么做违背先帝之命的事情呢,对于这么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不能有什么异议。”

皇后听了吕端的话,就让太子赵恒继承了皇位,这就是宋真宗。

宋真宗第一次登殿时,垂帘接见朝群臣。当吕端率众臣前来殿中晋见时,众臣宁可站在殿下也不拜。

这时,皇后问吕端:“众臣因何不拜?”

吕端说:“请把帘子卷起来,让太子坐在正位上,让我们看清楚了再拜。”

皇后就让宋真宗照吕端所说,卷了帘子,坐到正位上去了。吕端看清楚了皇位坐的确实是太子无误后,才率群臣跪拜,并且三呼万岁。

接着,宋真宗对阴谋另立太子的那几个奸侫,一一做了处置。宋真宗的地位更加稳固了。

吕端果然是大事不糊涂,在太子继位、新皇帝坐正位等问题上,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由此,他也赢得了宋真宗的极大信赖,经常采纳他的意见或建议。

吕端一生经历了北宋时期的三代帝王,在40年的宦海生涯中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冲击,最后得以善终,这与他“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胸襟是分不开的。更重要的是,他在大局、大节问题上毫不糊涂,从来都是心明眼亮。

[旁注]

宋太宗(939年~997年)。北宋时期第二位皇帝。在位期间,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改变唐代期重武轻文陋习。

御史 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唐代有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宋代与唐代同。国君置御史,自秦代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至清代。

枢密使 唐代后期始置,以宦官充任,五代时期改由士人充任,后又逐渐被武臣所掌握,办事机构也日益完善,枢密使把军政大权握于一己之手以便宜从事,职掌范围扩大到了极限。宋代枢密使制又发生了变化,其任职者由五代时期的武将逐渐转为以文官担任,职权范围逐步缩小。

御史中丞 秦始置。汉代为御史大夫的次官,或称“御史中执法”。后历代相沿,官名时有变动。中丞实为御史台长官。隋代置御史大夫,不置御史中丞,这是因为避讳的缘故。唐代、五代时期、宋代均大夫与中丞并置,仍以中丞为长官。

赵恒(968年~1022),初名德昌,后改元休、元侃,宋太宗第三子。北宋时期第三位皇帝,谥号“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真宗宋在位初期,北宋时期经济繁荣,后期淫于封禅之事,朝政因而不举,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使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问题日趋严重。

[阅读链接]

吕端在相位上也就是几年的时间,他就主动的奏请圣上将相位让给了寇准,由寇准接任宰相,吕端自己又做了参知政事,而这是一个有相职无权的谋事官职。后来,寇准也做了参知政事,按理说吕端在前,寇准在后,其名次排列是没有什么争议的。可是吕端偏偏奏明圣上要求把自己列在寇准之后,并得到了恩准。

吕端不计名利地位,遇事顾全大局,处事以清廉简洁为原则,在当时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