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苏历程

1921 年春,正是江南莺飞草长时节,刘少奇作为组长,与任粥时、萧劲光、蒋光赤、曹靖华、吴葆萼等同学,经杨明斋联系和安排,带着陈望道、李汉俊和魏经斯基写的介绍信和一张“做生意”的护照,由上海吴淞港登船, 踏上去苏俄的旅途。

当时去苏联的道路,并不是畅通的。事实上,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是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开始的。北洋军阀政府千方百计地防止俄国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918 年 1 月起,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部下、黑龙江省的督军鲍贵卿,在镇压了苏俄布尔什维克党人在中东路的活动后,封闭了中俄边境, 关断中俄交通。中国北洋军阀政府所以能关闭住中俄交通,隔绝西伯利亚布尔什维克同中国的联系,是由当时的西伯利亚政治形势所决定的。这年,沙俄黑海舰队司令高尔察克、哥萨克人谢美诺夫、中东路督办霍伐斯等三股白匪蜂起,接着日、美、英、法、中(北洋军阀政府)五国出兵干涉西伯利亚, 反对新生的苏俄。中国北洋军阀政府的出兵是象征性的,只进占中东路和封锁中俄国境。 1918 年 11 月间,在帝国主义支持下,高尔察克夺取了鄂木

斯克的政权,成为西伯利亚白色政权的最高统治者。直到 1920 年 2 月,苏俄红军才把高尔察克彻底打垮。这时,苏俄决定成立“缓冲国”,即西伯利亚远东共和国。这个地处苏俄和日本帝国主义势力之间的、同中国接壤的“缓冲国”,便成为共产国际同中国革命建立联系的前进基地。当然,这种联系还是很困难的。因为苏俄境内,白匪残余还没有完全消灭,西伯利亚还不平静;中国这边,北洋军阀政府是敌视苏俄的;其间,还有日本帝国主义的势力。

刘少奇一行搭乘的轮船,先到日本长崎。在长崎住了一星期左右,继续乘船往海参威。初到海参威,到处冰天雪地。因为从上海出发时天已暖和, 谁也没带棉衣,他们冻得吃不消,住在中国街的一家旅馆里,简直不敢上街。

当时海参威还被日本占领着,伯力已经由苏俄红军控制。伊曼河成为分界线,这边白色地段,那边红色区域,互相渗透,互相严密防范。刘少奇一行小心翼翼进入海参威,就被北洋军阀政府驻海参威的总领事馆所注意。他们把刘少奇等误作孙中山派往苏俄去的人,借故抓了刘少奇等几个去审问。刀枪手两边站立,杀气腾腾。审问的人问刘少奇是什么地方人,干什么

的,要到什么地方去,⋯⋯问得好严厉。

刘少奇虽然初临这种场面,倒也能沉着应付。不管审问者怎样吹胡子瞪眼,刘少奇照样不慌不忙,不紧不慢,故意带着浓重的湖南话音,一一回答。他说自己是湖南人,因家乡遭灾,出来谋口饭吃,做手艺。

审问的人又问会什么手艺。

刘少奇连说带比,说木工、铁工活都拿得起。

审问者以逼视的眼光把刘少奇上下打量了一会儿,将信将疑,要手下人察看刘少奇的手。还好,刘少奇在留法预备班工厂实习时留下的老茧没有完全蜕掉。再问别的,刘少奇的一口湖南话真难听懂。审问者再没有耐心,挥挥手,把刘少奇等放了。

刘少奇一行根据原来的联系和安排,迅速与第三国际驻海参威的机关和海参威大学的教授伊凡诺夫接上头。伊要他们马上去伯力,以防在这里再发生不测,并给了他们每人一个用俄文打印的秘密通行证。伊叮嘱,千万妥为

保存,不遇红军不暴露。被敌人发现要掉脑袋,丢失了就无法入境。在伊的安排下,刘少奇等乘上了去伯力的火车。

火车吭吭哧哧跑了一整天,在暮色苍茫中到达乌苏里,喘一声长气停下来。这里是交界处,所谓“真空地带”,火车到底了。但见各要口均为日本士兵把守着,非久留之地。刘少奇等急忙下车,夹杂在人群里不知所向地跟着走了一程。见有一辆既不打灯光又没有鸣笛的火车缓缓驶来,他们不顾三七二十一,纵身攀上了这辆只有三节车厢的火车。

列车人员发现这么些年轻人跳上来,作了戒备,上前盘问。刘少奇他们防备这些无标志的列车人员是白匪军,回答吞吞吐吐。这就更引起列车人员的怀疑,盘问得越发紧,说要全部枪毙他们。后来干脆对他们进行严格检查, 一位同学的机密证件掉落下来。列车人员怔了一下,盯着证件一时没有作声。同学们也紧张得屏住了气,面面相觑。突然一阵大笑,划破了似乎凝结的空气,列车人员亮出了赤卫军标志。同学们弄清这些列车人员就是红军以后, 都把自己的机密证件自动掏了出来。没有国界的“同志”情谊。立刻把任何距离和陌生都消除了。红军把他们安排到头等车厢住下。刘少奇同列车长热热乎乎地坐在一起,用生硬的、不连贯的俄语攀谈起来。同学们高兴得又唱又笑,尽情地享受着这“解放”的欢乐,疲惫和忧虑无影无踪了。

刘少奇一行到达伯力后,因铁路被破坏,休息了五六天,然后改搭黑龙江轮船到布拉戈维申斯克(中国的传统名称叫海兰泡)。按照联系安排,找到布拉戈维申斯克红军驻军司令部。

这个司令部所属有一个中国支队,队长很喜欢这些有文化的年轻人,竟要他们放弃去莫斯科,留下来在支队工作。同学们一再说明他们是受命去莫斯科学习,不是自己能够作主的。但支队长执意要留,同学们觉得为难,不再好多说。按规定,支队要增加较多的编制,必须得到司令部的批准,于是支队长带着他们去见卡兰达什将军。卡是一位久经战争风霜的老布尔什维克,考虑问题周到,想得远,认为仗已经打得差不多了,不需要再增加编制了,同学们去莫斯科学习是一件大好事,将来有更要紧的事做。一席话把事情了结了。刘少奇他们喜出望外。在红军的安排下,他们踏上经赤塔继续前往莫斯科的旅途。

开往莫斯科的火车是一列装货物用的闷罐车,自然没有客车舒服和方便,刘少奇一行也顾不了许多。一路上,城市和农村因战争造成的惨状,满目疮痍的景象,随处可见。

火车没有煤烧,代用木柴。所以列车人员和旅客不仅要一起对付那些白匪帮残余的骚扰和破坏,而且时常要下车一起去搬运木柴。火车也不得不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往往在一个地方耽得很久。这样,带来的困难就更多, 有时还领不到面包,只好饿两天肚子。途中历时两个多月,天寒地冻,备受艰辛。

正如半年后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所说:“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①刘少奇他们看到了那儿的劳动人民

(觉悟的工人、农民和红军战士),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共产党员们,在列宁缔造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坚强领导下,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战胜帝国主义的封锁、巩固苏维埃政权,正排除万难,意气风发地工作

① 《列宁全集》第 33 卷,第 38 页。

和战斗着,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高度的主人翁态度和共产主义觉悟。最使刘少奇他们感动的是,这个国家这样困难,自己粮食严重匾乏,还

拿出“面包”来给他们,帮助中国的革命,表现了真正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刘少奇下决心也要加入像列宁领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布尔什维克这样的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他明白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艰巨性和它的深刻意义,增强了自己献身革命事业的决心和坚定性。

这时候,中国国内毛泽东等人正在酝酿成立中国共产党。十月革命的经验表明,无产阶级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有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的领导, 这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1921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不过这是远在国外的刘少奇等人十分向往,但暂时还所知不详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