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大潮下的游子

刘少奇的从军救国计划受挫后,在家里的一段日子并不好过。他的民主主义的革命思想和行动,从一开始便遭到除刘云庭而外的家里人的反对。原来只希望刘少奇读上几年私塾,打下点文化基础,往后学一手手艺,当上个脑子灵、手脚麻利的干活人,不曾想到刘少奇竟迷上读书,断断续续读到中学。这时候家里人的期望值,最多也只升高到让刘少奇当个教书先生,在家乡开个私塾,坐坐馆而已。所以对刘少奇在学校参加学潮闹事,刚进了宁乡驻省中学又转考陆军讲武堂,并不赞成,认为他不能安分守己。现在讲武堂解散,刘少奇失学回家,双方迥然不同的思想见解,使得原来的矛盾日渐突出,变得更加格格不入。刘少奇和他三哥刘作衡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这样。他在家里简直度日如年,住不下去,常在外面要好同学家中住宿,继续看点书, 打发日子。家里人对他的我行我素,既气恼又不放心,于是想用包办婚姻、强制成亲的封建桎梏来锁住他。但是他们完全想错了,这时的刘少奇哪是轻易动摇的人,他早已下定决心要同封建主义的东西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只要抱定了宗旨,要为大事业去奋斗,年青人的作为是从不去计较别的后果的。刘少奇出走了,不辞而别。

1919 年初,刘少奇插入长沙私立育才高等中学毕业班学习。嗣后,为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大潮吸引,以全副身心投入了这一爱国运动。

从这年初开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讨论处理战后的世界问题。中国政府的代表在全国舆论的压力下,在和会上提出了收回山东主权,取消“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等正当要求。4 月下旬, 和会在各帝国主义国家的操纵下,不顾中国的正当要求,悍然决定把战前德国在山东霸占的一切权益交给日本。这种强权主义的做法,立即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首先在知识界和学生中激起无比愤慨。5 月 4 日,北京的十三所大专学校学生三千多人,在天安门集会,示威游行,严正要求政府在巴黎和约上拒绝签字,并严惩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北洋军阀政府无视民意,出动军警,逮捕示威群众三十多人。北洋军阀政府的倒行逆施,更加引起公愤。5 月 5 日,北京学生实行总罢课,通电全国。各地学生纷纷罢课响应。6 月 3、4 日,北洋军阀政府继续大批逮捕爱国学生,激起人民群众的更大反抗。从 6 月 5 日起,上海有十五万以上工人参加罢工,支援学生反帝爱国斗争。上海商人也举行了罢市。唐山、长辛店、九江等地工人接着起来进行政治罢工,其他各地也有所酝酿。对这样浩大的斗争,帝国主义者和军阀政府都始料未及而感到恐慌。北洋军阀政府在 6 月间被迫释放被捕学生,免除曹、章、陆三人职务,并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北京爆发的学生运动波及长沙后,湖南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情绪激昂,纷纷响应,声援北京学生斗争。长沙市迅速成立湖南学生联合会,并由学生联合会发起,建立湖南各界联合会,使学生的爱国运动扩展为各阶层的人民爱国运动。在学生联合会的指挥下,刘少奇和长沙各校学生一起参加了罢课游行,开展爱国宣传活动和抵制日货的斗争。为了把热火朝天的学生运动持续下去,各校都提前考试。刘少奇在参加毕业考后,不等毕业证书发到手里,就急如星火北上全国爱国学生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与京、津等地学生一道,参加了这场已近尾声、但还没有停息的声势浩大的斗争。刘少奇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说:“当时是暑假,天津的学生也有不少到了北

京,曾在天安门举行了很大的示威,并在天安门露宿了几天,街上的群众运动从这次示威以后,即不多见。也从此开展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大的新文化运动,这是五四运动最大的直接成果。”①刘少奇通过在长沙和北京的学生爱国运动的实践,受到了一次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伟大革命斗争的洗礼,使他进一步看清了帝国主义、北洋政府和盘踞在各地的封建军阀的反动性,他的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得到新的升华。

在中华民族忧愤屈辱的年代,在国家民族的灾难有增无减的年代,他该怎样铺开自己脚下的前程?是考著名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或进军事学校继续去实现弃文习武的愿望,还是想别的什么办法?主意一时拿不定。这时候, 他在北京考了儿所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和大本营, 正负盛名,是青年们向往的地方,刘少奇自然也去考了。虽然都榜上有名, 但他不是嫌学制过长,就是嫌学费过昂。在得不到家里经济支持的情况下, 学习的费用问题是主要困难,像阴影一样压在心头。还有的是专业不如人意。思虑再三,结果都放弃了。

到西方去学科学、学技术、学革命理论,是“五四”运动前后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所认定的救国的道路。国内的许多地方,掀起了一股留法热潮。一些主要报刊,不断发表宣传留法勤工俭学的文章。很多省、市,设立主办留法事宜的机构和预备学校。不少地方的当政者和社会知名人士,纷纷给予留法勤工俭学活动以支持和赞助。湖南省的留法勤工俭学活动,在当时也是搞得比较热的省份。这对刘少奇不能不有所影响。为了解决学习经费这个实际问题,刘少奇意欲走留法勤工俭学的道路。当时的刘少奇对达尔文的“人生于世,生存竞争,优胜劣败”的那套理论,是接受的,他像那个时代的许多人那样,梦想过“实业救国”的道路和“教育救国”的道路。因此一个偶然而冲动的念头,促使他不避冒昧,拜访了留法勤工俭学的著名发起人李石曾和范静生。李、范热情地接待了这位素不相识的瘦高个子的南方青年。在他们的鼓励和推荐下,刘少奇进了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

① 刘少奇:《感想与回忆》,载于《中国青年》1939 年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