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寻求真理之路留法预备班

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原是 1917 年 8 月由华法教育学会的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等创办。育德中学是所私立学校,校址在保定市西关,系老同盟会会员陈幼云于 1907 年建立。1917 年,校长王国光试行实用主义教育,组织学生从事课外劳动。蔡元培、李石曾等参观后,建议在该校附设留法预备班,得到赞同,即于该年秋招收了第一期勤工俭学生。李富春和李维汉都是1918 年招进的第二期学生。为组织湖南学生的留法勤工俭学活动,毛泽东、蔡和森也曾先后来过这里。刘少奇是第三期学生。

留法预备班设有实习工厂、共分锻工、锉工、翻砂、机械四部。每部又分成几组。各部、组的实习内容,每周更换一次,循序进行。实习工厂挫工部设有油发动机一台,车床两台;锻工部有风箱、火炉、铁砧等设备。总之, 都还是像像样样的。在这里,刘少奇学得一套较好手艺。后来,在五六十年代,刘少奇提倡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时,曾多次说到他在这里的学习体验。可见留法预备班的教育方法,对他的成长是有益的。

育德中学,也是一所素有进步传统的学校。辛亥革命时,曾是同盟会在河北地区的秘密集会场所。“五四”运动中,师生们大都投入爱国狂澜。校长王国光和机械制图教师刘仙洲等都有比较进步的思想。在这里,《新青年》、

《每周评论》、《东方》等进步刊物,陈之书架,传于手头。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刘少奇就是在这里读到的。李大钊的这篇文章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文章中指出,“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系起来。”育德中学的师生们还自办刊物,激扬文字,谈说纵横, 慷慨陈义,介绍国内外形势、俄国十月革命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情况等。①

这种情况的出现,当然不是偶然的。“五四”运动是爱国运动,又是文化运动,文化运动为爱国运动准备了思想条件,爱国运动又推动了文化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使原来受资产阶级文化思想支配的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转变为由无产阶级文化思想即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这个过程,已经不可遏止。因为“五四”运动所争得的胜利,包括罢免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和拒签“和约”等,并没有使中国人民,尤其是先进的知识分子获得满足,从而使大大激动起来的心情趋于平静。相反, 他们在这场空前规模的爱国运动中认识了人民的力量后,面对十月革命以来的世界潮流,快快起来改造中国社会的呼声,要求得更急,喊得更响了。正如毛泽东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在这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生动环境里,刘少奇前所未有地受到了各种思想的冲激,包括最初传播的马克思主义和各种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他同

① 据刘少奇的“简历”。

①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一卷本,第 1360 页。

师生中一些社会主义派人物的接近,使他的思想不断地向激进的方向演变。虽然他后来由于内囊空涩,以及留法预备班在 1920 年就停办等原因,未能踏上去法国留学的征程,但他的眼界已大为开阔,从此在他的面前开辟了一个已非一乡一省的天地,具有了放眼世界的企求。任何牢笼再也不能锁住他, 一切困顿反而增加了他追求真理的动力,他对红色苏俄无限神往。

刘少奇曾有一段回忆,大概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后来逐渐占了这个运动的优势。在各派社会主义的思想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也传到了中国,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派别。当时的《新青年》杂志起了极大的作用,它一方面拥护一切进步的东西,同时传播了不少马克思主义思想。俄国的革命也给了中国以很大影响,吸引了不少人对它关注。所谓“过激派”的名称并没能够吓退中国要求进步的人们。刘少奇的这些回忆,既反映了当时在各种思潮的激烈竞争中,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和发展起来的情况,也反映了刘少奇这一时期通过反复的思想比较,终于倾向马克思主义,同情俄国革命,憧憬和向往共产主义社会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