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在安源工人运动中安源地火
1922 年,根据组织决定,由刘少奇带领一些难以在莫斯科艰苦条件下继续学习的同学回国。
踏上祖国的土地,同当年出国去留学时一样激动。上海黄浦江头的波浪在起伏,夏初的江风在习习吹拂,船舶下水花飞溅。所有这一切,都使刘少奇心旷神怡。他先在上海参加中国劳动组合书记处工作,不久奉调湖南,参加领导粤汉铁路工人罢工、长沙泥木工人罢工、安源路矿工人罢工等的斗争, 从此开始了工人运动工作。特别在安源的工人斗争中,与早在安源进行开辟工作的李立三一起,树下了历史丰碑。
安源在江西省西部萍乡县境,邻近湖南省,是全国有名的重要煤矿区之一。这个矿区兴于 19 世纪末,是清末洋务派首领、湖广总督张之洞和招商局督办盛宣怀,在奏请清廷批准,集资收买地方小煤矿后建立起来的。先是官办,后改为官督商办,在安源设立“萍乡煤矿局”。因矿址在安源,所以称为安源煤矿。 1902 年,经营不景气,迫于资金缺乏,向德商礼和洋行借了巨款,交换的条件是同意让德国为矿山提供所需全部机器设备和工程技术人员。 1904 年,日本政府也乘汉阳铁厂(是盛宣怀从张之洞手里接办的)和安源煤矿筹款困难之机,向盛宣怀发放巨额贷款,分别用于汉阳铁厂和安源煤矿。日本便凭债主权力,对安源煤矿进行渗透和控制,直到排挤德国势力大部,取得垄断地位。为了解决煤炭运输问题。1899 年至 1905 年,用了六年时间,建成九十公里长的株萍铁路。安源的煤主要在这条铁路线上外运, 安源矿局和株萍路局便被通称为“安源路矿”。1908 年,盛宣怀将萍乡煤矿、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合并,称为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工矿企业,改官督商办为完全商办,盛宣怀自任总经理。因德、日都有巨额债权,公司实权操在日人手里,工程技术大权则为德人执掌。整个企业管理,实行封建把头制。
1922 年前后,安源煤矿拥有一万二千多工人,株萍铁路上还有一千多工人。在帝国主义、官僚买办和封建势力的几重大山下,安源路矿工人们受尽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过着极其悲惨的贫困生活。刘少奇说起它,曾无限感慨地叹道:人活在世上,过这样的日子,真是连做奴隶、当牛马都不如!
我们可以从刘少奇等所写的材料中看到当时的情景:
煤矿工人的工资制度,除了窿外的一部分机械工人和窿内的杂工,是实行计日工资的,其他窿内工人都实行封建包工制。像窿内采煤工,每人每日的工资是五十七枚铜元(合银洋零点二七元),但经工头克扣后,实际只得二十六七枚,被工头剥削去一半多。工头还通过吃尾子(工资在元以后的几角几分余数不发)、歇工扣伙食、误事罚工资、重利盘剥等,在一只牛身上尽量剥皮。因而工头的月收入,有的可达七八百银元,有的甚至上千银元, 比工人的收入多成百倍,差别悬殊。
矿局和工头,为了获取更高利润,实行两班倒强劳动制度。每班井下工作十二小时,有的打连班,甚至几天不出井。许多矿井是直井,采煤全凭人一根扁担两只筐,肩挑上来。有些巷道狭小,大人不方便,基本上使用重工
挑煤。每担重百多斤,像爬楼梯一样,分段往上担,作传送作业。低矮的地方,连童工的腰也直不起,只能跪着移动。这种情况被称为“挑拜席”。因为是传送作业,如有一人稍有停歇,被监工发现便是一顿鞭打脚踢。矿井里阴暗潮湿,通风极差,空气十分混浊。每班十二小时出来。腿似灌铅,腰像断了,头昏目眩,一时受不得阳光刺激。
矿局对于工人的生活健康全然不顾,窿工食宿地方共有四区,房屋百来间,每间二十平方米左右要住四十八人,有的竟要住到五十人以上,拥挤不堪。吃的东西更加粗陋无比。洗澡池脏得像泥沟,世间绝无仅有。诸如此类, 全不是人所受得了的。至于什么工人游艺,工人教育设备,都一无所有。医院有一所,但从不认真给工人看病。医生看病时态度恶劣,如狼似虎,不是什么慈善天使。
煤矿上的设备很差,冒顶、倒塌、穿水、起火和瓦斯爆炸等事故,司空见惯。据有关统计,安源煤矿创办后二十年里,每产一万吨煤,就意味着有四五个工人的死亡。1922 年,安源煤矿的煤炭年产量达到八十二万吨多,也就是说,仅这一年里,就有三四百工人死于事故。而死亡一个工人,矿局只给“安葬费”十六元。当时一匹马的价格是六十元。所以,矿井发生事故, 救马忙于救人,惨绝人衰。如果因工致残,那就只好去沿街乞讨,死后抛尸野外。
这里是无法无天的天地,劳动工人全无人身保障,受尽百般污辱。矿局职员,自矿长以至各下级职员及工头管班等,任性而行,肆无忌惮,谁都可以对工人或骂或打。工人对于他们的无理命令,不能稍有违抗。一不如意, 即滥用私刑,让工人跪火炉,跪壁块,背铁球,举篾枷,抽马鞭等,或送警察所拘留、拷打。
株萍铁路,工人的劳动条件好一点,但其政治地位和经济状况也都同矿上差不多;黑幕少一点,但平时的无理压迫,也不稍减于矿上;工人教育及卫生等各种设施,亦均付阙如。
压迫愈深,反抗愈强。安源工人富有革命传统。辛亥革命前, 1906 年
12 月同盟会领导的湘赣边界萍浏醴起义,就有安源工人参加。他们英勇无比,莫不死战,在历史上写下了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第一次参加武装起义的革命篇章。这里的路矿工人,诚如刘少奇等所说:“性质十分激烈,不畏生死, 重侠好义,极能服从”。加上工人人数有一万多,集聚一起,声息相通,团结性非常强。而另一方面,工作既然这样苦,压迫既然这样重,待遇既然这样暴虐,剥削既然这样深,所以只要有人出头,喊出“组织团体、解除压迫、改良待遇、减少剥削”等口号,即“万众景从,群焉归附”,①奋力而起。
正因为有这样基础,所以李立三、刘少奇先后来到了安源,立刻就把路矿工人给发动起来了。
李立三原是留法的勤工俭学生,因得罪了法国当局,于 1921 年秋被强迫遣送回国。回国后,被党中央派回湖南从事工人运动。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兼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毛泽东热情地接待了他,对他表示极大欢迎,说明湘区的党正根据“一大”决议,大力开展工人运动,安源是目标之一。党已在那里建立了一些联系,希望他继续去做开拓工作。毛泽东还指出,中国的反动统治极端残暴和黑暗,因此首先要想法利用一切合法的可能,
① 刘少奇、朱少连:《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略史》。
争取公开活动,才能站稳脚跟,逐渐和工人接近,发现优秀分子,把他们训练和组织起来,建立党支部,作为团结广大群众的核心。目前最好的合法形式是搞平民教育。社会主义青年团员李六如在长沙平民教育促进会工作,可请他办一个给萍乡县知事的公函。李立三按照毛泽东所说,以教员身份来到安源,举办工人补习学校和国民学校。萍乡县知事对李立三的“增加知识、发扬德性”的办学宗旨很欣赏,批准了李立三的办学呈文。李立三得到合法身份,便在安源新菜场五福巷内租下房屋,挂出平民小学牌子,作为活动据点,加紧结识工人,进行工作,形成第一批积极分子。接着吸收八名先进觉悟工人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又积极慎重地从团员和先进工人中发展了六名中共党员。 1922 年 2 月,安源路局的火车房内,秘密举行了第一次党员会议,建立了以李立三为书记的安源党支部。这是中国煤矿工人中最早的党支部,也是中国产业工人中最早的党支部。
党团组织的成立,为安源历史翻开新的一页,在党团员的积极工作和带动下,李立三着手组织工人俱乐部。他按规定向县衙门提交了立案呈文。呈文把“联络感情,涵养德性,团结互助,共谋幸福”写作俱乐部宗旨。由于这个宗旨并不违背官厅要求,县里找不到藉口,只得批准。1922 年 5 月 1 日, 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的牌子在牛角坡五十二号挂起,并隆重地召开了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和俱乐部成立大会。
工人俱乐部成立,使煎熬在社会最底层的安源产业工人迅速集结到一起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阶级力量。路矿当局为之忐忑不安,一面采取笼络手段,企图从中破坏,一面进行威胁,诬称工人俱乐部是“乱党机关”,扬言要以武力查封。有着党的领导和已经具有一定阶级觉悟的工人,毫不动摇。路矿当局软硬兼施的做法,只能引起广大工人群众的对抗意识。由于路矿当局拖欠工人工资数月不发,市场物价飞涨,工人生活每况愈下,更加困苦不堪,十里矿区怨声载道,工人们要行动起来,已呈一触即发之势。这时,汉冶萍公司的另一部分,汉阳铁厂的工人,为增加工资、改善待遇和反对武力封闭工人俱乐部而发动的罢工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消息传来,安源工人再也按捺不住,群起要求自己的俱乐部也举行罢工斗争,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李立三随即组织党团员,在俱乐部内外进行讲演,宣传全国各地工人斗争胜利的消息,并明确宣布安源俱乐部的宗旨是“保护工人的利益,减轻工人的压迫和痛苦”。加入工人俱乐部的工人越来越多,俱乐部迅速壮大。党团组织也相应得到扩大。到 9 月间,俱乐部成员发展到七百人;青年团员发展到九十多人;党员发展到三十多人;还建立了一支革命武装——工人监察队。发动工人大罢工的形势和基础,基本造成。
为此,李立三到长沙向毛泽东汇报,认为在安源举行大罢工的条件已经成熟。毛泽东作了认真研究,并要李立三先参加和帮助长沙泥木工人要求增加工资的斗争。9 月 5 日,李立三和刘少奇都作为“来宾”,出席了“长沙泥木工会”成立大会。两人一见如故,紧紧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