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及其“铁血政策”

俾斯麦(1815—1898 年),是 19 世纪欧洲政治舞台上颇有影响的人物。西方史学界很多人认为,在 19 世纪欧洲政治舞台上,他所起的作用仅次于拿破仑。甚至有人把他视为“德意志革命”的主要发起人,这场革命意在改变欧洲力量的均衡。俾斯麦是个资本主义化的容克地主,是有名的保皇派和1848 年革命的死敌。他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和意义在于他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因此,恩格斯称他是“非出本心的革命者”。

俾斯麦毕生维护容克特权和君主政体。在他的墓碑上写着: 安息于此

俾斯麦公爵

1815 年 4 月 1 日生

1898 年 7 月 30 日死

皇帝威廉一世的忠实的德意志臣下。

1848 年革命时,俾斯麦组织地主武装准备援救普鲁士国王;他坚持用武力镇压革命,曾任普鲁士出席邦联会议的全权代表和驻俄、驻法大使。1862 年 9 月 22 日,47 岁的俾斯麦担任了普鲁士首相,10 月 8 日又兼任外交大臣。有一次议会否决了政府的军事改革方案,但他不顾议会的反对,仍拨付大量经费来改组军队,并在议会上声称:“时代的重大问题不是演说,也不是多数票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德意志所瞩目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派,而是普鲁士的武装。”①这就是所谓的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因此俾斯麦也有了“铁血宰相”之称。

俾斯麦是个具有非凡才智和胆识的人物,他 12 岁上中学,自幼不信教,

16 岁就不再祈祷,17 岁上哥廷根大学,一年后又转入柏林大学,爱好哲学和

文学,懂得多种语言,青年时期游历过许多国家,大开眼界。32 岁时,即 1847

年作为议员出席了柏林的联合议会,涉足政坛。他通过 3 次王朝战争统一了

德国并当上了德意志帝国宰相。任宰相 20 年,大权在握,颁布反社会党人法, 镇压社会民主党和革命运动。普法战争后企图设法改变德国没有殖民地的局面,迫使英国让出了南太平洋的萨摩亚、新几内亚和非洲的喀麦隆给德国。1888 年威廉一世去世,皇孙威廉二世继位,君臣不睦,1890 年俾斯麦被免职。

免职后他回到庄园写“回忆录”。1898 年 7 月 30 日去世,终年 83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