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扩张和第二帝国的危机
拿破仑三世在对内实行军事独裁统治的同时,对外极力推行殖民扩张政策。法国强占了阿尔及利亚的卡比利亚;参加撒丁王国的反奥战争,侵吞了萨伏依和尼斯;向中国出兵,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还侵占西贡,对柬埔寨实施“保护权”,并远征墨西哥等。
1854—1856 年,法国为同英、俄争夺西亚的势力范围参加了克里米亚战
争。历时一年半之后打败俄国,取得了胜利。这一胜利由 1856 年的巴黎和约肯定下来,提高了拿破仑三世的威信,使他取代了已故尼古拉一世的地位和影响,成为 50 年代后期和 60 年代初期欧洲大陆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这一战争的胜利也使法国夺得了在欧洲大陆的霸权。但是,法国也蒙受了巨大损失,折兵 20 万,耗资 150 多万法郎。
从 19 世纪起,在马达加斯加岛,法、英两国就开始激烈的角逐和争夺,
到 1862 年,法国终于获得在该岛的自由贸易权和其他特权。
远征墨西哥是拿破仑三世最大的军事冒险。1862 年,法国以墨西哥拖欠法国银行家的债务为借口出兵墨西哥,支持反动的地主教士叛乱,企图颠覆墨西哥共和政府。墨西哥人民在民族英雄本尼特·胡亚雷斯的领导下奋勇抗战,最后以法国失败而告终。这次军事行动的失败加深了第二帝国的危机。 1860 年以后,法国进入了所谓“自由帝国”时期。拿破仑三世稍稍扩大
了一些立法团的权力,立法团有权选举自己的主席团。他还采取见风使舵的伎俩,企图拉拢和收买工人阶级,对出版集会的监督也放宽了。但这些对于处于危机中的帝国是无济于事的,各种反拿破仑三世的力量都在不断增长。1866 年国内发生经济危机之后,国内政局更加不稳。就是大资产阶级,也对帝国的政策失去了信心,梯也尔指责帝国政府:“种种错误,无一不犯。” 1860 年英法商约签订后,英国商品充斥法国市场,法国资产阶级的利益蒙受损失,因而对帝国政府极为不满。
中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形成了反政府的一股势力。共和派政论家昂利·罗希福创办《路灯》杂志和《马赛曲报》,抨击政府的政策。小资产阶级还组成新雅各宾派,重新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主张建立世俗学校和实行各种民主改革,还出版了《觉醒报》,揭露和批判第二帝国的暴政。资产阶级反对派在这一时期非常活跃。 1865 年立法团选举时,他们获 350
万张选票,只比帝国支持者少 100 万张。各大城市的资产阶级反对派力量更强。新当选的反对派以甘必大(1838—1882 年)为首,要求建立共和制,实行政教分离,取消常备军,废除警官区。但是他们不主张用革命手段同拿破仑政府作斗争。
工人运动的发展更使帝国政府惶惑不安。1857—1858 年的经济危机之后,工人运动出现了高涨的大好形势。60 年代初,在巴黎、图卢兹、马赛等大城市都成立了一些互助会。1864 年,在工人群众斗争的强大压力下,拿破仑三世被迫废除《霞不列法》。这一时期法国工人的斗争已不限于经济斗争, 他们积极开展政治斗争,坚决反对君主制度。1864 年立法团补选时,巴黎工人发表了《六十人宣言》,要求工人选举自己的代表加入立法团,认为,任何资产阶级反对派都不能代表工人阶级。在这次补选中,雕刻工人昂利·路
易·托伦被提名为工人的候选人。1864 年,法国工人代表参加了第一国际的建立活动。次年,在巴黎和法国的其他城市建立了第一国际的支部,仅巴黎支部就拥有 500 名会员。“国际”巴黎支部委员利用被帝国审讯的机会宣传革命主张。左派蒲鲁东主义者、装订工人欧仁·瓦尔兰(1839—1871 年)在法庭上发表演说,揭露政府的反动政策,要求国家政治制度民主化。随着经济危机的加深,无产阶级生活状况更加恶化。1867 年巴黎铜矿工人举行罢工,同年亚眠、马赛、鲁贝的工人也举行罢工。1869—1870 年,罗亚尔矿区和克勒佐各工厂工人举行了大罢工。在斗争中无产阶级逐渐组织起来,并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1869 年,巴黎 40 个工人团体建立了“工会联合会”, 联合会与第一国际支部建立了联系,壮大了工人运动的力量。
1870 年 1 月 12 日,共和派新闻记者维克多·努亚尔被拿破仑皇族的皮
埃尔·波拿巴亲王所杀害,激起强烈的民愤,巴黎有 20 万人为他送葬,成为
一次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同年 5 月,拿破仑三世为了测试人们对他的“自由主义改革”的态度,举行了全民投票,结果有 189 万人弃权,157 万人投了反对票。这一切表明第二帝国已不能按照它的方式统治下去了。为了挽救帝国垂危的命运,拿破仑三世企图通过发动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1870 年 7 月 19 日,他挑起了普法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