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时代结束后欧洲政治形势
1815 年拿破仑帝国崩溃后,在欧洲出现了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和形势。在
反法斗争中,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进入法国首都巴黎,表明俄国在军事上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在整个欧洲局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亚历山大企图扮演拿破仑的角色,摆出了“欧洲和平仲裁人”的架式。英国早已拥有海上和殖民地霸权的优势,它在欧洲大陆新的政治目标是:保持势力均衡, 防止法国东山再起,并防止任何大陆国家取代拿破仑帝国的地位,首先要阻止俄国取代法国。两个德意志世敌国家奥地利和普鲁士曾为共同反法缓和过彼此之间的矛盾,拿破仑帝国垮台后,双方又都瞄准了争夺德意志霸权的目标。曾被拿破仑推翻和征服过的欧洲各国大小王室都企图恢复昔日的统治。
反对拿破仑的战争曾使欧洲英、俄、普、奥四大国暂时联结在一起,战争一结束,盟国之间的矛盾就突出出来。然而,它们不可能立即通过一场新的战争来解决问题,就产生了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会议所形成的国际政治关系和势力范围一直维持到 19 世纪中期。它为国际间所规定的一些基本原则使
欧洲在一个世纪内免受大规模战争的洗劫。尽管 1853 年发生了克里米亚战争
和 1870 年发生了普法战争,尚都属于局部性战争。所以,有学者认为,维也
纳会议在整个欧洲历史上的影响超过 1648 年的威斯特发里亚条约,可与1919 年的凡尔赛和约相提并论。
30 年代到 40 年代末期,欧洲局势动荡不安,各国普遍要求改革现状,
发生了法国 1830 年革命,波兰 1830 年起义,比利时 1830 年革命,签定了温
加尔·伊斯克列西俄土条约(1830 年 7 月 8 日),召开了 1833 年俄、奥、普三国君主会议,1840 年英、奥、普、俄签订伦敦协定,以及爆发了席卷整个欧洲的 1848 年革命。
50—60 年代,英国工业垄断地位形成,并疯狂进行海外掠夺和殖民扩张。国内工人运动重新活跃起来,掀起了第三次选举改革运动。英国的殖民统治激起了爱尔兰人的英勇反抗,马克思和各国工人阶级积极支持爱尔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这一时期的法国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拿破仑三世在对内实行军事独裁统治的同时,对外极力推行殖民扩张政策。远征墨西哥的失败加深了第二帝国的危机,各种反拿破仑力量不断增长。 1870 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的失败埋葬了法兰西第二帝国,也结束了拿破仑三世的政治生涯。普法战争的另一直接后果是德意志的统一和意大利的统一。
在 60 年代,俄国实行了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从此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沙皇俄国对波兰的掠夺和统治,激起波兰人民的不断反抗。1863 年的波兰民族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沙皇俄国,成为波兰由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