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工作的安排方法

(一)讲求效率,也兼顾人情味

有人误解效率的真谛,以为讲求效率就是废话少说、公事公办,毫无人情味可言。和这种人打交道根本谈不上意见交流,充其量只是交换信息而已。

喜好此道的人颇以“专业作风”自诩。在他们心目中,关心别人的子女或是休闲度假,是白白浪费生命。

其实,这么做非常不符合时间的经济原则。少谈私事或许真能节省更多时间办正事,但可能留下一种印象:你是个不值得共事的朋友。

对事可讲效率,对人可不可讲效率呢?

有个年轻人,一度对追求效率十分着迷,每天的行程都安排得相当紧凑。到后来,日程表居然已细分到以分钟为单位。记得有那么一天,诸事顺利, 他依计划洗车、借书⋯⋯但到了“与女友分手”这一项,事先的计划完全被打破。

原本他只安排了 10 至 15 分钟打电话,向女友解释一切。没想到,解释了一个半小时,还难以收场,因为女友实在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此事证明,对人不可讲效率,对事才可如此,对人讲效率要看某一行为是否有效。

(二)避免无谓的电话捉迷藏

但愿别人在电话“捉迷藏”上浪费一分钟,你就能收入一分钟,那么不出一年,你就能像英国女王一样富可敌国。有太多时候,你打电话找某人, 可是对方却:

·不在办公室里

·正在开会

·正在上洗手间

·走开了不在位子上这就是电话捉迷藏。

这种事在所难免,因为人不可能拴在办公桌前分秒不离。但是有两个最起码的原则,可以避免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追踪游戏。

一、如果是对方的助理、秘书(或家人、室友)接的电话,务必打听何时可以联络到此人。

二、留话时别忘了请对方在某个时刻或某个期间回话,如果暂时联络不到你,也告诉接电话的人一声。

(三)效率也具有感染性

有效运用时间必须靠群策群力。

就算是为时间而竞争,也需要群体的合作。就以时间竞争最显著的例子

——赛跑来说。

在跑道上,为突出领先群雄的选手,必须有某种形式的团体合作加以配合。首先,有人必须在起跑之后就一马当先,这算得上是一种难得的牺牲, 因为除了短跑,在其它赛跑项目中一马当先的,通常都不会第一个抵达终点。比赛期间,又需要有人亦步亦趋的跟着最后夺标的选手,使他不敢稍有懈怠。到最后冲刺阶段,更需要有人给他威胁,激发他更深层的潜能与意志,奋力向前,最终赢得冠军。

即使是世界级的选手,如果没有势均力敌的竞争者在场,也跑不出杰出的成绩。

运动场上的状态,也可应用在日常办公室中的运作中。有些公司一开始步调就放得很慢,不论是由上而下,还是由下而上造成的,在此种环境中, 怎能有效率可言?相比之下,有些公司却一味追求效率,毫不松懈,不论是否面临特殊状况,永远处在备战状态中。

假如现在请秘书过来,交给她一堆文件复印,她却看到身为主管的你斜倚着椅背,双腿搭在办公桌上,手里还把玩着魔术方块。想想看,她免不了也是把文件往桌上一堆,就径自喝起咖啡,然后先打几个私人电话再说。

她为什么要认真努力呢?老板都如此散漫,秘书何必拚命呢?部属当然是追随上司的作风。

但是,如果秘书走进来,发现你已经在拟下一个指示,自然就不敢怠慢。因为她知道还有更多工作要处理,容不得拖延。想当然就会采取不同的态度, 说不定会立刻快步奔向复印室。

当然,这其中带有争口气的成份,不过那是同心协力的“争”,彼此目标是一致的。等过完一整天,你可以对着已完成的工作,诚实地对秘书说: “今天我们的表现都不错。”这样的结果,是她激励你更积极,而你激发她更有效率。

这种相互影响的状况随时发生在生活的各个层面当中,无怪乎打哈欠或是跷脚都具有传染性。或有意或无意,人都有模仿与善变的心性,时时度量着、附和着同伴的步调与节拍。

(四)作决定宁可慢,不可轻率

迟缓的决定总比草率的决定更恰当;不作决定比作错误的决定要好得多。可惜大多数人宁可求快不要慢,宁可犯错也不愿有所保留。

如果发觉这其中有冲突矛盾之处,那就对了。在这追求速度的时代,人人都是速度至上、效率第一。想要迅速有效地作决定,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

凡是可以缓一缓的决定,就该缓一缓;人必须极力抑制自己的冲动、草率。

可惜许多人办不到,或因为缺乏耐心、等不及,或由于其他原因,总之是要求立见分晓,于是我们被迫作出匆匆的决定,被迫不假思索地回答对方草率提出的问题。如此行事十分危险。

安东尼·罗宾指出,延缓决策过程的诀窍在于,要相信不作决定或不能作决定,其实并不会带来不良的后果。

美国医生或处理预约挂号的美国护理人员,最擅于此道。你急着找医生时,打电话去,结果如何?你根本不会直接找到医生,一定是护士先来接听, 问个相关的问题,然后告诉你最快也要两周后才能轮到你就诊。

她会问:“要上午来还是下午?”很平静的又把决定权推回给你。

说穿了,护士所问的是:你是否宁可讨人厌烦非立刻来看医生不可?还是可以等上两星期,到时候病痛可能早已不治而愈?

医生都知道,病人大部分的不舒服都还不到必须立即处理的地步,所以也最懂得拖到更多症状时再作决定。

这个办法太棒了。医生可借此依自己的步调来处理问题,不必受制于病人。这个原则在十之八九的情况下都适用。

商场上也有同样的例子。曾担任《时代》周刊主编八年的卡夫说过,每周部属所提出来的问题,有半数他都任其悬而不决。但这并不表示他优柔寡断,主编的工作绝对是“决策密集”的。他每天要面对不下数十个疑难杂症, 这可不是该先给谁打电话、该给哪些人回话、或到哪里午餐之类芝麻绿豆的小事;他每一个决定都会影响到一群遍布世界各地的一流人才。

一旦他决定要报导某个主题,就会引起一大群记者、编辑、撰稿人员及摄影记者一连串的动作,同时也会引发一系列其它的决定。在主题决定后, 他还得决定由谁执笔,篇幅多长,要配合哪些照片及由谁来拍摄。杂志中的每一页都有许多细节要处理,每周六的截稿时间又一分一秒地逼近。办公室人来人往,都是拿问题来请示他的。

最后,为了维持判断力,为了不受杂事干扰,也为了控制预算,他干脆顺其自然,不作决定。以目前世界情势与新闻事件瞬息万变的状况,不出所料,这些所谓迫在眉睫的问题多半会自然而然地消失,要不就换个方式又出现。且不论是哪一种结果,当初若下了决定,此刻也已失去意义。

卡夫举例说明:“如果有人极力推荐某个题材,但是我没有把握,就先搁一边凉一凉,宁愿晚一天再着手,也比指派某人去做以后才发现错误,又必须重来要好得多。”

(五)洞悉对方的“阳谋”

第二个延缓决定的诀窍是:好好了解为什么对方老是逼着你快快下判

断。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倍受业绩压力的业务人员。在一月或一季结束之前,业务人员的业绩总是最好,因为他们总会运用各种策略逼迫客户快些点头,包括降价、给予各种优惠或来个清仓大拍卖。

通常在这种情况下,顾客反而更要犹豫不决,逼得业务人员不得不作更多让步,才算精明。

当有人逼着我们当机立断时,我们会感受到那种压力。但有时候对方手法高明,丝毫不露痕迹,就很难察觉其动机。

IMG(美国国际顾问管理公司)总裁麦考梅克手下就有这么一位主管,无论是对外作公关或与新闻界打交道,绝对是一把好手。他最有兴趣的就是安排麦考梅克上电视或接受报纸专访,打打知名度。

可惜麦考梅克素来不喜接受访问,也没有太多时间耗在这上面。这位主管却不断催着麦考梅克把一项项访问排入日程表,有时甚至几个月前就要排定。麦考梅克不愿那么早就被时间绑得紧紧的,可是这位主管总说,这是为公司、为客户好,说起来仿佛他帮了公司大忙。

过了好一段时间麦考梅克才发现,其实是麦考梅克在帮他。不断安排麦考梅克曝光可使他在新闻界面前显得很有办法。麦考梅克决定得愈快就愈显得他有能耐。换言之,他牺牲麦考梅克的时间来争取个人在新闻界的地位。一旦觉悟到这一点,以后再要延后或拒绝访问时,麦考梅克心中就不再觉得歉疚。

近年来,又出现第三种因素,迫使决策的速度必须加快,那就是高科技。文字处理机使各种文件充斥,造成一种信息相当充分的错觉。

传真机使得再细微末节的事,也显得十分紧急。快递服务也使人不得不立即反应,当机立断。

华盛顿在英法北美殖民地战争期间,与手下将领有过一段快速反应的历史。

当西部边境发生拓荒者集体被杀的惨案时,消息往往要数周或数月才传到华盛顿耳中。华盛顿接到通报后必然万分震怒,气得拍桌子,并且要求立即还以颜色。他火速发出命令,要求立即增兵,往西部支援。

但是以 1780 年的通迅技术与交通工具,军令移动的速度如同牛步。待人员集合好、装备好、训练完毕,已是数月后的事了。那时华盛顿的气已消, 原来十万火急的事也不那么急。国家有限的资源应运用在更有价值的用途上。

这一切不禁令人怀疑,新式的办公室科技,是否正驱使我们对于应该三思而行的决定,反而草率从事。

(六)上班前将一天的工作安排好可提高效率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比别人早一个小时起床,早一个小时出门,到了上班时间为止,你就能悠悠哉哉地多看了五、六张报纸了。如此一来,你就能比别人先获得最新情报,对工作帮助颇多。

而且早一点出门上班,可以有更充裕的时间来安排一天的行程。

无论是什么工作,如果没有适当的安排,一定无法获得太好的结果。因此早上早一点出门,就会有一段空出来的时间,可以用来安排工作,使工作

进行更顺利。

安排工作虽然很花时间,但是会提高效率,结果所花的时间反而更短。

(七)详细列下该做的工作,并决定工作顺序

在安排工作时,不必安排得太详细,如此可使工作具有某种程度的弹性, 进行起来比较顺利。

有的人习惯将工作时间安排得很紧凑,一件事接着一件事。看起来似乎很合理,实际上却是非常没有效率的方法,因为这种作法会让人觉得束手束脚的。如果工作未完成时时间就到了,势必要将工作中断;如果提早将工作做完了,就只好干瞪着办公桌了。

以下介绍一种安排工作的方法。

首先将一天应做的工作全部写在笔记簿上,如果前一天有未完成的工作,当然也要加上去。写完之后,再从头到尾仔细看一次,并决定出工作顺序。

但是排定的工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边做的时候可以一边修改。

例如,假设中午有一个约会,不一定要先吃过饭再去碰面,可以和对方相约一起吃饭,边吃边谈事情。

这样就可以同时做两件事,多出来的时间可以用来做别的事情。

(八)将工作分类

所有的工作应先分类为“只有自己才能完成的工作”和“他人也可替代的工作”。

在安排工作的先后顺序时,一定要紧紧记住这个原则:只有自己能胜任的工作委托给他人,或者可以交付他人的工作由自己亲手来做,都是一种损失,工作效率也会因此而无法提高。

如果是主管级的人可能会拥有私人秘书,帮助整理一些非常繁琐的工作,也就能更有效地运用时间。但是一般职员请不起秘书,只好将工作委托给部下、同事,或家人来代劳。

剪报、整理档案之类的工作连小孩子都会做,尽可能交给别人,自己应该做更重要的工作。

(九)事前的热身工作最好能与工作本身有关

为了使一天的工作能顺利地进行,无论如何一定要先做好事前的热身工作。

有的人喜欢在工作前先看一遍当天的报纸,这也算是一种热身工作。 但是,倘若事前的热身工作与工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往往会对

工作有帮助。在有限的时间之内,为了使工作的进行更有效率,最好是尽可能早一点进入工作状况。

例如,一大叠非读不可的会议记录摆在眼前时,不妨先看一遍目录。如此一来,在实际开始阅读正文时,效率一定会大大地提高。

如果该做的工作太多,不知从何下手才好时,先将工作逐条列于纸上,

然后再来仔细挑选。

(十)需要对方尽快回应的工作最先处理

每天早上,开始上班的第一件工作最好是先整理需要对方回应的事,早一点联络以防对方回应太迟。

早上联络的事情,往往到中午才有回应;倘若中午才联络的事情,恐怕要拖到第二天才有回应了。虽然只差二、三小时,往往却迟了一整天。

为了防范这个损失,联络工作就变成一天之中最重要的事项了。另一件事情是指示要委托部下的工作。

如果忘了指示就开始自己的工作,等到察觉时再说,部下一定会认为这是不重要,而且不急的工作。为了避免因此而造成太大的损失,上班之后应该立刻进行指示工作。

先决定好哪些工作是要委托别人的,然后再来安排自己的工作的先后顺序,有效而灵活地运用时间。

(十一)事情委托他人时应说明做法及意图

旧式的管理方法注重权威,上司在对部下发号施令的时候往往只说:“你去做××吧!”省略了前后的说明。这种做法很难传达命令的意图,因此很容易出错,产生令人不满意的结果。在委托别人帮忙时,一定要将做法和意图说明清楚。

例如,请秘书代为购买飞机票时,不要说:“请买某月某日某时到纽约的机票。”最好改说:“我想要在某月某日某时某分抵达纽约某饭店,请你帮我买一张机票。”

前者说法万一那一班机客满,秘书买不到机票,也只好无功而退了。但是后者将意图表达得非常清楚,即使没有最恰当的班机,他也可以非常有弹性地购买前一班机的机票。如此将目的和意图说明清楚,可以减少失误,并且增加效率。

(十二)若希望尽早获得工作报告应事先说明

现在不只是“等待指示型”的人很多,“等待催促型”的人更多。

如果将工作交代清楚之后,就静待结果的人,始终是等不到部属的工作报告,开始加以催促之后,所得到的答案竟是“我还没开始呢!”或者是“我以为这件事不急。”

虽然延迟报告是不对的,但是指示者也有不当之处。

为了防止这种“失误”再度发生,尽早知道工作结果,在交待工作时应先说明清楚,如此一来,部下也非常希望将工作早一点结束,可以向上司报告工作结果,就不用再苦苦地焦急等待了。

只差短短的一两句话,就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筋疲力竭的时候是难以妥善处理事情的。

约会则安排在下午比较恰当。

通常与人约会要比在办公桌上办公少花一点头脑,不太容易疲倦。

看过的信件就登记在人事资料之中,例如收到搬家、更换地址、结婚、生日、死亡通知等,告知各种变化的信件时,都应转记于人事资料之中。

这些信件虽然看过了,但不应立即丢弃,最好能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 保存一定的期限之后再丢弃。

如果立刻将原始资料丢弃,一旦发生事实误差或转让错误时,想要确认就非常困难了。

整理信件无论是在家里、或在办公室,脚边最好先放一个废纸篓,不要的东西随手就丢,可以省去再检查一次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