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圣王献之再攀书法高峰

王献之的父亲就是“书圣”王羲之,他从小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书法,而且酷爱书法艺术。

在王献之很小的时候,他的字写的就很不错,有一次王羲之出门游玩,回来的时候看到王献之正在自家的墙壁前手持毛笔书写大字。

王献之写得非常投入,一笔一画都写的有板有眼。王羲之看着自己儿子的字迹,心中非常满意,站在原地暗暗观察并且频频点头。

就这样大约过了10分钟,父亲王羲之在王献之身后轻轻咳嗽一声,想要暗示儿子自己回来了,让儿子献之休息一下。

让王羲之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随着王羲之的这一声咳嗽,正在写字的献之突然之间在心中明悟了父亲写字时的技巧。在接下来的几笔,他写字技巧有着非常明显的提高。

王献之的表现让王羲之大感意外,而且心中一阵激动。尤其是王献之最后几笔之中那所蕴含的神韵,虽然还有些略显生涩,但是却已经初见雏形。

父亲王羲之在心中感叹王献之在书法上的天赋,决定在日后严格要求王献之,让他继承自己的衣钵。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献之的书法终于臻于大成。王献之站在自己的书房窗前,看着院子之中那一潭原本是清澈的池水,现在已经因为洗毛笔而变成了黑色,变成了墨池;看着院中整整15口大缸水也因为多年来练习写字而已经彻底用完,看着眼前这些记录着自己心血的东西,一时间他的心中感慨万分。

王献之回忆着自己练字的这些年头,虽然已经能够将父亲的字体写得炉火纯青,可是他的心中依然不感到满足,总想着自己能够突破父亲所达到的领域,开创属于自己的东西。

于是王献之在书法上又开始了新的探索,终于在他不断的努力下,他不仅仅继承了家学,而且还创造了完全属于他的书体,那就是“破体书”,改变王献之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所以得至后人的重视和崇拜。

王献之,字子敬,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王羲之第七子。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

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创造了“一笔书”,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的作品传世不如父亲王羲之多,但也有百帖上下。著名的有《廿九日帖》、《洛神赋十三行》、《鸭头丸帖》、《十二月帖》、《中秋帖》等。

《廿九日帖》原载《万岁通天帖》,勾摹精良。字形略扁,有些字和北朝碑刻相近。《洛神赋十三行》小楷。原墨迹早佚,现只存有刻本。此帖艺术性极高,笔画精严挺健,字形或大或小,萧散逸宕,章法亦顾盼有姿。

《中秋帖》,曾被乾隆皇帝列为“三希”之一,视为献之真迹。实际那是米芾的草临本,米味甚重。《中秋帖》的原本是《十二月帖》。该帖曾为米芾所藏,刻入《宝晋斋帖》。比较起来,还是《十二月帖》更能反映王献之书法的本来面貌。

王献之的楷书父子闻名之世,唐宋以下的书法家们,写楷书严整俊美,媚俏的笔调。他们父子俩的楷笔,真可是千古不朽,万世流传,有不可磨灭的吸引力。

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王献之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王羲之。

梁代书画家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说:

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

梁文学家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记载:

比世皆尚子敬书

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

当时几乎成了王献之的天下。直至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一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他的父亲王羲之。

但是北宋书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献之学习。也有人认为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

[旁注]

破体书“破体”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文学学家徐浩的《沦书》中。其中说到王献之的“破体书”,这种书法是指独创的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的多体兼容式的“行草书”和“一笔书”。

一笔书 书法术语。指草书文字间自始至终笔画连绵相续,如一笔直下而成,故名。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创制的一种草书体。又称“连绵草”。出自于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称:“王献之能为一笔书,陆探微能为一笔画。”

袁昂(461年~501年),南朝梁国人,梁位司空。颇善画。著《古今书评》、《南史本传》、《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等。《古今书评》为其奉敕品评之作,共评25位书法家,多用妙喻,简洁传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陶弘景 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人。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

[阅读链接]

王献之善于写草书、隶书。那还是他七八岁的时候,他跟随父亲王献之学习书法时就十分用心。

有一次,王羲之悄悄地来到他的身后,突然用手从后面来拔献之手中的笔,可是让父亲王羲之没想到的是,王献之转笔的时候非常用力,那毛笔仿佛已经与手连为一体一样,丝毫未动。

王羲之经过这件事情之后,对妻子赞叹着说,“献之日后在书法方面,一定会有很大名气!因为他小小年纪就已经掌握了写书法时要竭尽全力的要旨,懂得了力筋的道理。”

果然,至后来王献之称为王羲之之后最著名的书法家,他与父亲被后人称之为“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