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辉煌——尚法书法

隋唐时代出现了两种重要的复制古代书法的方法:摹和拓。这使得古代经典不再只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有可能走向更大的范围,被更多的学书者所师法仿效。

先后出现了智永和尚、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唐初四大书法家和李邕、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大家。

草书方面,前有孙过庭,后有张旭、怀素。特别是张旭和怀素,在前代草书基础上创造了全新的“狂草”,并达至相当完美的境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唐代书法是我国书法最兴盛繁荣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法度严谨。

智永和尚开创尚法行楷

隋代时期著名书法家智永禅师,在教育自己弟子练习书法时说了这样的话: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智永禅师,是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禅师从小聪慧,酷爱书法,加上他的家学渊源,使得他从小就接触到王羲之与王献之父子两人书法,并且从中受益匪浅。

隋代的时候,永欣寺在一阵暮鼓声中渐渐变得安静下来。信徒与香客们排着队缓缓地走出寺院,顺着寺门外的山路向山下走去。

下山的人群速度突然慢了下来,原来是有几个书生模样的人此时正迎着人群向山上走来。几个书生一边走一边低声谈论着永欣寺中的智永禅师,言语中充满了尊敬和期待,希望这一次可以拜会到智永禅师并且从对方身上学到写一笔好字的捷径。

永欣寺在当时是书法与佛教的圣地,这里不但有天下最著名的大书法家智永禅师,而且还有气势恢宏的佛教建筑。所以来永欣寺的人不仅仅有各地的信徒,而且还有无数的文人墨客。

此时在寺庙后山,名噪一时的智永禅师正在指导一位辩才和尚练习书法。辩才和尚按照智永禅师的指点,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地写着字。字里行间带着佛教的自由思想和理性法度,别有一番神韵。

这时庙外的几位年轻书生终于找至智永禅师。他们来到智永禅师面前,躬身施礼说道:“大师,我们几个人慕名而来,一方面想要谒求您的一副墨宝,另外一方面希望向大师请教写字秘诀。”

智永禅师听到书生的话后,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云淡风轻地说道:“几位施主,想要老僧赠字,这个不是什么难事。但求书法秘诀一事,老僧确实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告诉几位施主的。不过老衲可以奉送给诸位施主4个字:‘勤学苦练’,如果诸位施主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那么老僧保证几位施主这一生会有受用不尽的好处。”

书生听至智永禅师的话,变得大失所望。

智永禅师看到他们的表现后,便耐心开导他们说道:“俗话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老僧先祖羲之公和献之公为例,羲之公在练习书法的时候以东汉张芝‘临池写书,池水尽黑’的事迹激励自己,一生苦练不辍。以至于后来仅仅是因为洗砚就曾经染黑过庐山的归宗寺、临江的新城山、建康的钟山、浙江的积谷山和山阴等地的五六处池水。”

“而献之公学习书法的时候也曾经用尽15大缸清水。可想而知练习书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需要日积月累才能学好的。另外老衲的书法也同样是依靠勤学苦练,方才有今日的成就。”

几个书生听完智永禅师的话后,有了几分相信却并没有完全相信。

智永禅师看到几人还有几分狐疑,于是就让辩才和尚打开后院的院门,带领几个书生顺着小路向寺中的塔林的方向走去。

当智永禅师带着他们来到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下的时候,几个书生看到树下有一座高高的坟冢。

书生们见到这座高高的坟冢心中顿时变得大惑不解,用询问的目光看向智永禅师。

智永禅师用手指着眼前的坟冢说道:“几位施主,我习书一生,练字磨秃的笔头尽在于此。”

几个书生顺着智永禅师的手指仔细观察坟冢,发现冢前立有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退笔冢”3个大字,下方还刻有“僧智永立”4个小字,在石碑的背后还有智永写的一篇墓志铭。

几位书生看着偌大一座贮满秃笔头的坟冢,惊愕不已。

辩才和尚这时候开口对书生说道:“师父写字的秃笔,初时装满5大筐。为练好字,在寺内阁上住了多年,还临写了800多本《真草千字文》,分赠浙东各寺庙。”

几位书生听完之后,终于明白了要想写好书法必须要勤学苦练的道理。

智永禅师,名法极,姓王,会稽人,善书法,尤工草书。是王羲之七世孙,王羲之第五子徽之之后。浙江绍兴永欣寺的僧人。

常居永欣寺阁,临池学书。初从萧子云学书法,后以先祖王羲之为宗,在永欣寺阁上潜心研习了30年。智永禅师妙传家法,精力过人,隋唐间工书者鲜不临学。智果、辨才、虞世南均智永书法高足。

智永禅师采用以楷书对释草书的方式,这是他的创造,这种方式既便于初学法书者释读草字,又能让人同时欣赏他两种体裁的书法,可谓一举两得。

智永禅师的《真草千字文》,完全得笔于乃祖王右军,并师承了“草”字法规。但此帖每格一字,每字独立,写起来循规蹈矩,而不似乃祖与张颠那样“笔墨飞舞”、字字相连呼应。

智永禅师继承了王羲之的笔法,但每个字中又都有一两笔特别加重笔力,更显示出智永作书时的神情专注、神力内敛,重笔之处也显得圆润合拍,健肥适当。

智永禅师在《真草千字文》中的真书是行楷,比正楷更轻快。智永行楷每字中也有一二重笔,因而字态更生动,更劲雅,唐宋以后的书法大家也大多喜欢师承永禅师的楷字。

正是因为智永禅师在行楷上对后世的影响,才使得唐代书法进入了法度森严的境界,形成了我国书法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尚法阶段。

[旁注]

永欣寺 也叫云门寺,坐落于浙江绍兴城南的平水镇秦望山麓脚下的一个狭长山谷里,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是绍兴除兰亭之外最为著名的一处书法胜地,它的前身本为王献之的旧宅,“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真迹也曾长期保存在云门寺。

辨才 俗姓袁,唐代越州山阴人,出家于越州永欣寺,拜智永禅师为师学习书法,擅长琴棋书画,尤其工于书法以及书法鉴赏。“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由智永禅师传给他,后来被唐太宗设计骗走。

庐山 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块段山,绵延的90余座山峰,犹如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与鸡公山、北戴河、莫干山并称四大避暑胜地。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一展庐山的无穷魅力。

塔林 我国特有的佛教建筑,在许多历史悠久的寺院旁边,有成群的古塔,密集如林,被称为塔林。这些古塔是这一寺院中历代高僧和尚的墓塔,寺院的历史越久,规模越大,塔林也越大,塔的数量也越多。

墓志铭 始于南朝的一种悼念性的文体,是古代文体的一种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序文,记叙死者世系、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迹等称为“志”;后一部分是“铭”,多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

萧子云(487年~549年),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书法家。南兰陵人。萧子云从小勤学而有文采。26岁写成《晋书》,善于草隶书法,书法名声远播。百济国也就是后来的朝鲜,曾经派使者前来南朝求购其书法作品。萧子云著有《晋书》、《东宫新记》。

[阅读链接]

智永对乃祖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极为钦佩,决心使乃祖王献之的书法万古流芳。智永练习书法极为刻苦。他在永欣寺时,就曾盖一座小楼专供练字,发誓“书不成,不下此楼”。

在这座小楼里,他如痴如醉地练字,他把用坏了的毛笔扔进大瓮,天长日久,就积了好几瓮。智永后来把这些毛笔集中埋在一个地方,自撰铭词以葬之,时称“退笔冢”。

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智永的书法果然大有进步。求其真迹者很多,以至于连门槛也踩坏了,智永又只好用铁皮来加固门槛,时人称之为“铁门槛”。

这“退笔冢”与“铁门槛”便成为书坛佳话,与汉代张芝洗笔洗硕的“池水尽墨”交相辉映,同为千古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