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瑰宝——书风流芳

自1279年忽必烈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元帝国。在建立政权的过程中,元朝统治者认识到汉文化对统治国家的重要性,一旦君临华夏后,就显示出对汉文化艺术学习的浓厚兴趣。于是元朝廷一方面对汉族知名文士予以重视的态度,赵孟頫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明代时期,随着吴门书派的崛起,被元代书风桎梏百年之久的明代书坛,才逐渐进入了最佳状态,从而揭开了书法史上颇为精彩的一幕。其代表人物是以祝允明为首的“吴门四大才子”。

清代初期的书坛,延续着晚明革新的潮流,王铎、傅山无疑是其中的突出代表者。至清代中期刘墉、扬州八怪是其中的佼佼者。清代晚期,金文碑刻得到空前的发展。

赵孟頫各体兼善的书法

至元代1301年的时候,著名书画家赵孟頫被元代大德皇帝铁穆耳任命为集贤直学士,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并拜为翰林侍读学士。

这一天,赵孟頫正在办公的房间内非常忧郁地坐着。他这个宋代皇族子孙被元代供以高官,遭到世人很多的非议。赵孟頫无法与这些人进行沟通,只能从书法与字画之中寻找一些慰藉。

赵孟頫翻阅着手中的书卷,从文字与绘画之中寻找着乐趣。赵孟頫喜欢苏东坡的词赋《赤壁赋》,更喜欢“二王”的书法。他真的希望自己可以终日沉浸在诗词歌赋与书法之中,痛痛快快的享受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

可是赵孟頫却发现这个时期的书法已经变得狂躁起来,此时的书法家毫无选择的继承了宋代末期书法家那种放纵恣肆和粗犷狂野,简直是让书法走入了歧途。

为了让书法与绘画回归正轨,赵孟頫感觉到此时必须要有人站出来,重新让书法与绘画找回魏晋时期的风骨以及唐代时期的法度,不但如此还要有选择性的继承宋代书法的尚意。

赵孟頫所讲的“意”是指掩藏在古法之中的意,是有意之“意”,刻意之“意”,如果这里的“意”变成了“无意”,那么就是不讲传统,便会误入歧途,破坏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

赵孟頫仔细的思考着眼前这个时代书法与绘画的缺点,在心中认真思考着该如何扭转在书法与绘画发展道路上的不正之风。

终于赵孟頫想出了办法,他准备义无反顾地站出来,扛起文化的大旗,旗帜鲜明地将自己对书法与绘画的看法与立场公布于众,与宋代末年那浮躁的书风与画风做最坚决斗争。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他是集晋、唐书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书法家。同时代的书法家都对他十分推崇,后世有人将其列入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之中。

赵孟頫信仰佛教,与夫人管道升同为中峰明本和尚的弟子。他精通音乐,善鉴定古器物,其诗清邃奇逸,书画尤为擅名,篆籀分隶真草书俱佳,以真书、行书造诣最深、影响最广。

赵孟頫书法早年学习宋高宗赵构“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书法,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

赵孟頫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于篆书,他学石鼓文、诅楚文;隶书学梁鹄、钟繇;行草书学羲献,能在继承传统上下苦功夫。

后来,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认为他的书法直接晋人。赵孟頫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尤为可贵的是宋元时期的书法家多数只擅长行、草体,而赵孟頫却能精究各体。赵孟頫的字在朝鲜、日本也很非常风行。

赵孟頫在我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力。他在书法上的贡献,不仅在他的书法作品,还在于他的书论。

赵孟頫有很多关于书法的精到见解。他认为:

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

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赵孟頫的文章冠绝时流,又旁通佛老之学。其绘画,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马师法李公麟和唐人;工墨竹、花鸟,皆以笔墨圆润苍秀见长,以飞白法画石,以书法用笔写竹。

在元代文学艺术领域,赵孟頫是开一代风气的人物。他精通诗文,谙熟道释,通晓音律,擅长鉴定,工篆刻。绘画、书法成就尤高,所绘山水木石、花竹人马、释道神仙无不精妙,画风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之雄去其犷,能悉造其微,穷其天趣;所作书法,“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在我国艺术史上像他这样以启功的人,实属难得一见。

赵孟頫的出现,使处于元代统治下的书坛,不仅没有走向放纵恣肆和粗犷狂野,反而呈现出一股纯正典雅的古风。

元代书法家卢熊在《式古堂书画汇考》写道:

本朝赵魏公识趣高远,跨越古人,根祇钟王,而出入晋唐,不为近代习尚所窘束,海内书法为之一变。

在书法实践上,赵孟頫是一位各体兼善的大家。

赵孟頫的书法,被后世奉为“赵体”的,是指他的楷书。

赵孟頫的小楷得力于“二王”的《乐毅论》、《洛神赋》和杨羲《黄素黄庭内景经》以及钟繇各帖等,备极楷则,能融法度森严与萧散自得为一体,广为历代所重。

元代著名书法家鲜于枢评之道:

子昂篆、隶、正、行、颠草俱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

赵孟頫小楷代表作《道德经卷》、《洛神赋》、《汉汲黯传》等,结体严谨,笔画精到,疏密适宜,于稳健苍劲的笔势中,依然可见其姿媚、洒脱的书风特点。虽均为长篇小楷,却能首尾如一,足见其功力之深。

赵孟頫的书法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正如元代诗人胡汲仲说道:

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无此书。

赵孟頫在书法中所提到的“古人”,主要是指晋人,尤指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强调学习他们的用笔。他在《兰亭十三跋》中,他说: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赵孟頫的书法不仅影响了整个元代,还影响至明清两代。此外,他的书艺还远播印度、日本、高丽等国,尤其对东邻高丽,从高丽末期至朝鲜时代中期,赵氏书风笼罩长达三个世纪之久。

此外,元代书法,除赵派主流外,长期无人问津的篆、隶书开始重现书坛,涌现出了杨恒、周伯琦等一批篆、隶名家。

元代末期,许多文人士大夫隐逸江湖,混迹市井,以书画自遣终身。被后人称为隐士书法。以杨维桢、倪瓒为代表的隐士书法家们,开始有意识地避开或摆脱赵孟頫工稳秀逸的书风影响,转向欹侧、纵放、古拙,甚至怪异方面去另辟蹊径,不为时限,其任性恣情、表现自我的创作原则,对后世尤其是明代革新书派产生深远的影响。

[旁注]

翰林 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明、清改从进士中选拔。

管道升(1262年~1319年),浙江德清茅山人,元代著名的女性书法家、画家、诗词创作家。幼习书画,笃信佛法。曾手书《金刚经》数十卷,赠名山寺。嫁元代吴兴书画名家赵孟頫为妻,封吴兴郡夫人,世称管夫人,精于诗。尤擅画墨竹梅兰。

梁鹄 安定乌氏人,东汉末年至曹魏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少好书,受法于师宜官,以善八分书知名。传世佳作珍品有《孔羡碑》、《修孔子庙碑》、《孔子庙碑》、《受禅表》等。

董源 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江西钟陵人。擅画山水,兼工人物、禽兽。其山水初师荆浩,笔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米芾谓其画“平淡天真,唐无此品”。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溪岸图》等。

李成(919年~967年),五代末宋代初期画家。擅画山水,自成一家。平远寒林,画法简练,气象萧疏,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对北宋的山水画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存世作品有《读碑窠石图》《寒林平野图》《晴峦萧寺图》《茂林远岫图》等。

卢熊(1331年~1380年),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也就是后来的江苏人。从小跟随杨维祯学习书法,工篆籀,元带末年为吴县教谕。明朝洪武初年,升迁为工部照磨。以善书授中书舍人,出为兖州州知州。著有《苏州府志》等。

鲜于枢(1246年~1302年),元代著名书法家。大都人,好诗歌与古董,文名显于当时,书法成就最著。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150人之中。《新元史》有传。

杨恒 元代末明代初,诸暨清潭,也就是后来的南山乡人,著名学者,书法家。他为人醇笃坦荡,与人语,必以肺腑之言相告,以藏而不吐为耻。著有《书学正韵》、《白鹿子文集》等。

周伯琦(1298年~1369年),饶州人。博学工文章,而尤以篆、隶、其、草,擅名当时。篆师徐铉、张有行笔,结字殊有隶体,字颇肥,而玉润可爱。著有《六书正讹》、《说文字原》二书。

[阅读链接]

元代兴盛的时候,扬州有个姓赵的人,为人热情好客,喜欢结交朋友,他的家里有一座名叫明月楼的楼宇。赵某人非常希望能够找到书法好的人为明月楼写春联,可是却没有适合主人意向的人。

一天,赵孟頫路过扬州,主人知道了这件事,把他迎接到明月楼上,用丰盛的酒席款待他,所用的都是银制的器具。酒喝到一半,主人拿出纸和笔请求赵孟頫写春联。

赵孟頫拿起笔写道:“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主人得到春联,非常高兴,把喝酒的器具全部撤下并把它们赠送给赵孟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