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诗书画当世三绝
那是1748年,在北京城中的清代乾隆皇帝准备出巡山东。潍县县令郑板桥被封为这一次皇帝东巡的“书画史”,参与筹备乾隆皇帝东巡的准备工作,并且提前布置天子登泰山进行“封禅”的所有事宜。
“书画史”这是多么让人眼红的官职啊!天下人都知道当朝天子乾隆皇帝酷爱书法,并且在御书房建立“三希堂”,专门收集天下书帖。
作为“书画史”的郑板桥,如果能够利用这一次皇帝东巡的机会被皇帝相中,那将是一飞冲天出入朝堂的绝好机会。
郑板桥的想法却与别人不同,他为官清廉刚正,对老百姓情真性挚,他心中想着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好高骛远,既然现在是潍县的知县,那么现在就要为潍县老百姓谋求一方福祉。
郑板桥提前来到泰山,精心的开始布置乾隆皇帝的行苑。他将自己最擅长的兰竹石配以诗词作在纸上,挂在乾隆的行宫之中。
乾隆终于来到行宫,看着眼前郑板桥的作品大加赞赏,询问他在潍县的政绩,亲口赞扬郑板桥是一个好的父母官,并且赏赐给郑板桥一个印有“乾隆柬封书画史”印章以示嘉奖。
郑板桥自谓画竹,多于纸窗粉壁见日光月影的影射怪取得。曾题道:
吾之竹清俗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
他擅写竹,更将款题于竹石间,以竹之“介于否,坚多节”来表达自我孤高的情操。
琴棋书画被古代文人雅士视为必修的“四艺”:善琴者通达从容,善棋者筹谋睿智,善书者至情至性,善画者至善至美。琴棋书画趣味高尚,内涵丰富,魅力无穷,是中国人的古典生活艺术。
郑板桥的诗书画讲究“掀天揭地之文,震惊雷雨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作为扬州八怪之一,他就是要不同于古人,不追随时俗,风格独创。他的作品有违人们欣赏习惯,人们觉得新奇,也就感到有些“怪”了。
正如郑板桥自己所说:“下笔别自成一家,长于诗文。在生活上大都历经坎坷,最后走上了以卖画为生的道路。”
他虽然卖画,却是以画寄情,在书画艺术上有更高的追求,不愿流入一般画工的行列。他的学识、经历、艺术修养、深厚功力和立意创新的艺术追求,已不同于一般画工,达至立意新、构图新、技法新的境界,开创了一代书画风气。
郑板桥是清代官吏、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他一生主要客居扬州,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有50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郑板桥的书法综合草、隶、篆、楷四体,再加入兰竹笔意,写来大小不一,歪斜不整,他自称这种书法的名字叫做“六分半书”。
以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的笔致来增强文字的气势,并以“乱石铺街、浪里插篙”形容他的书法变化与立论的依据。
郑板桥的书法、诗词与画是统一结合的一个整体,这三者之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被郑板桥创作于宣纸之上。他是我国历史上将诗、书、画三种艺术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的诗、书、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能分别对照,否则将会失去郑板桥作品的灵动性。
清代乾嘉两朝时期的书法发展,是以帖学、碑学并驾齐驱的局面为表现特征的。清代政权进入乾隆以后,达至它的鼎盛时期,这是一个内外安定的时代。
乾隆在位60年,重视文化事业的建设,组织编纂了多种大型书籍,其中包括数量达78731卷的《四库全书》;还将内府收藏的名迹,摹勤成堪与《淳化阁帖》媲美的《三希堂法帖》。
此外,乾隆本人擅长书法,尤推重元人赵孟頫。受其影响,清代的帖学书法在乾隆中期发展至它的高潮,涌现出刘墉、梁同书、王文治、翁方纲、永理、铁保等一批书法名家。此后,帖学书法便渐趋衰落。
关于清代碑学书法发展的脉络,丁文隽《书法精论》云:
郑燮、金农发其机,阮元导其流,邓石如扬其波,包世臣、康有为助其澜。
其中郑燮,即郑板桥、金农、邓石如,皆为乾嘉朝人。而代表阮元贬帖尊碑观点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则是一个划时代的论著,它将以关于书法价值和审美观念颠倒过来,标志着碑学理论的确立。
[旁注]
泰山 位于山东省,这里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故乡。享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称号。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古代的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泰山宏大的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
行宫 不仅是一个源自于我国古代的词语,另外还有元稹作的一首同名唐诗。在我国古代特指京城以外供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室,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
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是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八怪”为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为后世画家所传承。
宣纸 原产于安徽泾县,产纸以府治宣城为名,故称“宣纸”,现主要产于安徽泾县。宣纸是我国古代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宣纸起于唐代,历代相沿。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
《四库全书》是清代时期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在我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36000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金农(1687年~1763年),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钱塘人,好游历。嗜奇好学,工于诗文书法,诗文古奥奇特,并精于鉴别。书法创扁笔书体,兼有楷、隶体势,时称“漆书”。53岁后才工画。其画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尤工画梅。
阮元(1764年~1849年),清代嘉庆、道光间名臣。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一代文宗。所著《揅经室集》共6集。
[阅读链接]
郑板桥主要的成就在于他的书画和诗文,以及他不凡的气质与节操。在我国历史上,能够像郑板桥一样,同时精通诗文、书画、金石的,其前恐怕只有苏轼、李清照和徐渭,其后则根本没有了。
墨竹成了郑板桥绘画作诗最主要的题材。在他的笔下,竹也化作了一种品格。青竹傲岸不屈,虚心劲节,可以说是板桥崇高气质的写照。
他在潍县罢官离去时留给当地父老的诗画仍是竹的题材,在一幅墨竹图上,他写道:“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可以想见,潇潇夜雨,雨打青竹的声响,扣人心弦。在书房里读书的板桥便会生出无限的雅趣,照竹弄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