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道昭作《郑文公碑》

在511年,北朝时魏的诗人、书法家郑道昭为了纪念其父所刻《郑道昭书郑文公碑》。

郑道昭当时是光州刺史,他是一个孝子,非常怀念刚刚去世的父亲,于是他开始遍寻上等石料,准备将自己对父亲离世带给他的哀思以及对父亲的怀念记录下来。

郑道昭开始四处寻找上好的石料,刚开始他找至天柱山的石料,但是他怎么看都觉得天柱山的石料有缺陷,似乎还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

于是郑道昭一边努力练习他的书法技巧,一边继续四处寻觅质地更加好的石质,以来给父亲刻碑。

终于经过了千辛万苦,郑道昭在一次机缘巧合的情况下发现掖县南方云峰山上的石质非常优秀,用于雕刻碑文简直是太合适不过了。

郑道昭又开始重新在云峰山的石料上刻碑。他一共刻碑两次,第一次刻的被后人称为上碑,石碑上的字体比较小,因为石质较差,字多模糊;第二次刻的便称为下碑,字稍大,而且也很精辟,共有51行,每行29字,但并没有署名,直至阮元亲临摹拓,且考订为郑道昭的作品后才受到重视。

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的时代。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也多姿多彩。代表作有《张猛龙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字文》。

北朝褒扬先世,显露家业,刻石为多,余如北碑南帖,北楷南行,北民南土,北雄南秀皆是基差异之处如论南北两派之代表作。

北魏《郑文公碑》可谓南北双星,北派书写者多为庶人,书不具名。书法时冠冕,被誉为“书中之圣”的是北派王右军。

北南朝时期的书法,也继承东晋的风气,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南北朝书法家灿若群星,无名书法家为其主流。他们继承了前代书法的优良传统,创造了无愧于前人的优秀作品,也为形成唐代书法百花竞妍、群星争辉的鼎盛局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南北朝书法以魏碑最胜。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

后来清代书法家康有为说:

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

南北朝时期对峙分裂的局面,造成政治、经济、文化、地域、习俗等方面发展的不同,书法也不例外。南北书风的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

首先,书法家群体的不同。南朝书法家多是上层贵族人士,而北朝书法家则多为无名人物,这一点,通过唐代窦臮《述书赋》中所集双方人物数量就可以看出:南朝共82人,北朝则只有一人,虽然后来发现的书迹中又出现了一些重要人物如郑道昭等。

其次,书迹形式的不同。南朝以尺牍为典型,北朝则以石刻为大宗。前者是东晋流风的延续,后者则遥接汉代传统。

这两点,共同反映出南北双方对于书法的功能、意义、价值的认识是有区别的。前者重视其对主体精神的展现功能,后者则重视其现实的应用性和美化作用。

再次,主要应用字体的差别。南朝继承东晋传统,行草是书写时的主要字体,而北朝则主要使用正在不断演变形质的隶楷错变的字体。

如此一来就形成了南北书风的整体差异:一风流妍妙,一质朴厚重;一温婉妩媚,一豪健雄放。两者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旁注]

郑道昭(455年~516年),北朝魏诗人、书法家,荥阳开封也就是后来的河南人。郑道昭是较有成就的诗人之一。其诗长于写景,略具清拔之气,风格与南朝的谢灵运和鲍照相近,跟其他北朝诗人模仿齐梁不同。

阮元(1764年~1849年),清代嘉庆、道光间名臣。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一代文宗。

碑刻 一般理解为用书法体刻在碑石上的书法。碑刻,泛指刻石文字或图案。最早的碑刻文字,首推秦朝的“石鼓文”。多数的碑刻有毛笔写件兰本或书丹上石。但有些摩崖石刻及石窟,往往不经书写而直接用刀在石面上雕琢。

康有为(1858年~1927年),广东南海县人,人称“康南海”。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著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

窦臮 扶风,今陕西省麟游县,人,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窦蒙的四弟,活动在唐代天宝年间。历官范阳功曹、检校户部员外郎、宋汴节度参谋。工书,师承张芝、王羲之。有《述书赋》两卷,评论历代书家。

行草 介于行书、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和书法风格,可以说是行书的草化或草书的行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刻板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规范。

[阅读链接]

北碑以北魏最为著名,故又称为魏碑。魏碑上承汉隶,下启唐楷,是一种过渡性的书体。它的风格多样,朴拙险峻,舒畅流丽,已创开隋、唐楷书法则的先河。

它与隶书相比,则简捷而得其沉雄;与唐楷相比则更丰厚刚健,是一个可以开发的艺术宝库,在我国书法史上,也非常受到书法家们的重视。

北魏,包括碑碣、墓志、造像提记、摩崖刻石等形制。书法风格多变、面目不一,尤其是近百年来陆续出土的大量魏墓志,为书法学习开创了新的路径。清代中期倡导“尊碑抑帖”,冲破“馆阁体”的束缚,碑学兴起,书风为之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