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中兴楷书创“柳体”

843年,唐王朝在经历了安史之乱之后终于迎来了一个让国人感觉到扬眉吐气的幸事。

在这一年,黠戛斯国派遣使者向大唐王朝请降,要求得到大唐王朝的庇护。大唐王朝的国威再一次变得如日中天起来。

唐武宗皇帝李炎在经过了这件事情之后,也变得意气风发,准备大展手脚,中兴大唐王朝。与此同时,武宗皇帝李炎为了纪念这一次的事件,命令由翰林学士承旨崔铉撰文,集贤院学士判院事柳公权书写《神策军碑》。

这时的柳公权已经66岁,他的书法随着岁月的积累已经达至相当的水准,柳公权在书写的时候竭尽全力,所书之字端庄森严,苍劲精练。其点画遒劲而富于变化,笔力凝练内含,骨力洞达,结体内敛外放,欹正相生,顾盼天成,气脉贯通,如深山道士,神清气健,超尘脱俗。

柳公权当场写完了这个《神策军碑》之后,武宗皇帝看着眼前这笔力凝聚,宛如铁骨一样的文字,由衷的赞叹道:“本朝书法第一人,非柳公权莫属。世人将他与颜鲁公并称为‘颜筋柳骨’也是实至名归。”

柳公权听到唐武宗皇帝的赞扬之后,练习书法更加勤快了,他的书法也越来越好。

柳公权学习书法最早是从“二王”的字体入手学习的,至后来他开始广泛的吸取前代书法家们写字的优点,经过很长时间的总结与创新,终于创造出来了能够与“颜体”媲美的“柳体”。

柳体书法的特征,虽然不同于颜真卿字体丰腴雄浑,结体宽博,但是却形成了均衡瘦硬,斩钉截铁的特征。柳公权在借鉴前人书法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字体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的韵味,创造出了新的字体,终于自成一家。

柳公权仕途顺利,一生得至穆宗、文宗、宣宗三朝之宠。因为他的书法出众,所以在那个时代所有公卿之家所作碑志,如果得不到柳公权亲手书写的帖子,便会遭到“子孙不孝”的讥讽。

柳公权的字不但在国内声名显赫,而且还远播国外,很多外夷都听说过他的书法,往往派人以重金来到长安寻找柳公权收购他的字迹。

柳公权的字迹,笔画细瘦之中,仍运用颜筋使转顿挫之方法,故运笔之迹外露画外,倍觉棱角崚厉,不免有剑拔弩张的感觉。

然而真正能够将柳书学习到极致的书法家,却能做到在锋芒略敛之中得到平正之势。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柳公权的书法,那么只有“神气清健”最合适不过了。

柳公权的代表作还有《送梨帖跋》,这是他在王献之《送梨帖》后面作的题跋,此跋一改柳公权在碑版中写字的拘谨,显得而自然映带,没有怒张之筋骨,而笔致含蓄,没有平正均匀之苛求,而自有真趣,被世人誉为“神品”。

晚唐时期,唐代书法由于过于崇尚法度,变得刻板起来,只有柳公权还能效法古人自成一家,中兴了唐代书法,为唐代书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旁注]

崔铉 唐代大臣,曾任宰相。博州,也就是后来的山东聊城人。他是柳公权书《神策军碑》的撰写者。唐德宗时,崔铉据《会要》写成《续会要》40卷,续编德宗到宣宗的史事。

《神策军碑》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唐武宗会昌三年立于皇宫禁地,碑文记录了回鹘汗国灭亡及安辑没斯来降等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书法结构严整,充分体现了“柳体”楷书骨骼开张、平稳匀称的特点,故后世奉为柳书代表作。

长安 是西安的古称,从西周至唐代先后有13个王朝及政权建都于长安,总计建都时间1077年,我国历史上历时最长,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的古都,列中国四大古都之首,世界四大古都之一。

送梨帖 王献之所写,2行,11字。草书。尺牍大意是:王献之将300只梨送与收信友人,并谈及冬天雪来得迟,天气状况却很不佳。《送梨帖》书写风格开合有度、闲雅淡逸。《送梨帖》曾经收刻于《宝晋斋法帖》、《《戏鸿堂帖》、《三希堂法帖》、《邻苏园帖》等。

[阅读链接]

柳公权从小接受《柳氏家训》关于“德行”的教导,因此终身以德行为根株,“博贯经术”。他于人生、书艺都具儒家风范,柳公权的“笔谏”,成为后世士大夫的一种“典范”:

唐穆宗执政的时候荒废朝政,有一次他问柳公权如何写字才能让字写得好看,柳公权趁机向他觐见说道:“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唐穆宗听完之后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知到这是柳公权在以写字而进谏。

唐穆宗怠于朝政,柳公权以书喻政,由此及彼,巧妙地进谏。从此“心正笔正”说一直流传至后世。柳公权在“侍书中禁”时敢于直言或婉言进谏的行这,于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