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圣王珣再创书法佳绩

在我国的历史上,曹操、曹丕和曹植父子三人广受后人传颂,并且尊称为“一门三杰”。不论是曹操还是曹丕与曹植,都是当时非常有名气的文学家。不但善于赋诗,而且都写得一笔好字。

无独有偶,在不久之后东晋大族“琅琊王家”也出现了另外三位被后人推崇的三个赫赫有名的文学家。这三个人就是王羲之,王献之与王珣。他们被后人称为“王氏三英”。

王氏三英在文学上丝毫不逊于曹氏三杰,而且在书法上更是远远超越了他们。王羲之被后人尊为“书圣”、王献之被尊为“小圣”、王珣则是被尊为“亚圣”。一门三圣,这简直就是奇迹。

王珣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是著名书法家王洽之子,是“书圣”王羲之的侄子。因为他与王羲之同出一门,深得王羲之书法的精要。

从小王珣就在王羲之的影响下长大,他耳濡目染当时代表着魏晋文人风骨的王羲之的所作所为,在心中对王羲之充满了崇拜,不论什么事情他都以王羲之为榜样,用尽全部心思效法王羲之的一举一动,尤其是在书法方面用功最深。

王珣不但效仿王羲之在自己的家里建造了墨池,而且还准备了整整18缸专门用来研墨的水。而王羲之要求自己儿子献之练字的时候也仅仅规定了15缸。可见王珣是多么的渴望练就一笔好字。

王珣为了练好字,离开自己的家来到王羲之的家,与王献之做伴,一面倾听王羲之的教诲,一面与王献之在一起认真练字。

王珣与王献之两个人都是非常有天赋而且勤奋的孩子,他们在练字的过程中互相比较,看谁写的字更好,写的更接近王羲之的笔迹。

有一次王珣看到王献之的字迹,发现在这篇字迹之中有一个“点”写的极有神韵,无论他怎么模仿都无法做到。于是他找到王献之问道:“献之哥哥,你这个字上的一点是怎么写的?我为什么怎么写都写不出来这个味道呢?”

王献之看着王珣所指的那一点,羞红着脸说道:“这篇字迹是我写完之后找父亲炫耀,结果父亲在这个字上写了一点,之后什么话都没讲。后来我拿着字迹又去向母亲郗璇炫耀,母亲看完整篇字迹之后对我说,只有一点像羲之。而这个点就是父亲亲笔写的,也就是你所指的那个点。后来母亲告诉我,要想写好字,有天赋是不够的,还需要刻苦的练习,总结规律。然后吸取教训之后再练习,要循序渐进的进步。”

王珣听完王献之的话后,也领悟了话语的意思,于是沉下心来收起轻浮的心态,回到书房刻苦练习写字。终于到后来,他与王献之一起成为了我国书法历史上伟大的书法家。

王珣的《伯远帖》仅次于陆机的《平复帖》,堪称无上至宝,其书体为成熟的行草,运笔自然,各字是分立的,古逸洒脱,确实是晋人特有的风神,堪与二王争辉,后被清代乾隆皇帝收入三希堂。

王珣的此帖书迹俊逸流畅,劲健灵动,其结字缜密,而又大小参差,疏密有致,尽管信手写来,更显风流之美。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

王珣此帖的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真有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是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

[旁注]

曹植(192年~232年),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出言为论,落笔成文。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王士祯曾论汉魏以来2000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王洽(323年~358年),东晋书法家。他书兼众法,尤善行草。他曾与王羲之一起研究书体,变章草为今草,韵媚婉转,大行于世,为时人所仿效、赞赏。在《晋书本传》、《能书人名》、《书断》中,都有关于他的详细记述。

郗璇(267年~339年),王羲之的妻子。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位很有教养的贤淑女子。其书法卓然独秀,弟愔、昙称为“女中笔仙”。我国历史上东床快婿的故事就是她与关于大书法家王羲之之间的美谈。

[阅读链接]

东晋文人王珣从小才思敏捷,胆识过人,20岁时担任大司马桓温的主簿。他经常是口若悬河,下笔成文。

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送给他一支像椽子那样大的笔,预感有大手笔的事情要做。第二天果然被叫去为晋孝武帝写祭文。

王珣进入了皇宫,洋洋洒洒为晋孝武帝书写祭文,当他写完之后,立刻受至旁边站着人的赞美,称他书迹俊逸流畅,劲健灵动,其结字缜密,而又大小参差,疏密有致,尽管信手写来,更显风流之美。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