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绝大臣虞世南气韵秀健

在唐代长安皇城之中,千牛卫排列着整齐的队伍林立在道路两侧,保卫着皇城的安全。

在皇帝李世民的书房之中,李世民正看着不久之前刚刚从辩才手中得到的《兰亭序》,心中揣摩着书圣王羲之书写《兰亭序》时的笔意。

李世民酷爱书法,尤其喜欢王羲之的书法,他认为王羲之的书法天下第一,无人能出其右。

李世民一边看着一边临摹,每当写道“戈”字的时候,总觉得不论他怎么写都无法写出王羲之的神采来。

这时,书房外响起一阵脚步声,随后宦官禀报道:“皇上,魏征大人来了。”

李世民点了点头,将手中的毛笔放下,口中说道:“宣。”

时间不大,魏征进入书房,看到李世民书桌上摆着的写满字的纸张,口中说道:“皇上,又在临摹书法。”

李世民点了点头,叹息一声说道:“朕将王羲之书法中的“戈”字写了不下千百遍,但是总是写不出王羲之的神采。”

魏征听到李世民的话后,笑着说道:“皇上,这有何难?您不会是忘了虞世南虞大人了吧!虞大人学字师从智永大师,智永大师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孙,继承了王羲之的书法神韵,皇上只要将虞大人传进皇宫,看着虞大人书写“戈”字,您不就有了直观的理解了吗?”

李世民听到魏征的话后,一下子恍然大悟,一拍大腿说道:“是啊,朕怎么把虞世南忘掉了呢?来人,快宣虞世南进宫。”

时间不大,虞世南来到了御书房内,李世民急忙向虞世南请教“戈”字的写法。虞世南当着李世民的面,一边书写“戈”字,一边介绍运笔的方法以及自己书写“戈”字时的心得。

李世民在听了虞世南的讲解之后,感觉自己对王羲之书法的理解更加精深了。

虞世南走后,李世民将虞世南补写“戈”字的书稿拿给魏征观赏,魏征看完之后对李世民说道:“皇上,‘戈’字颇逼真。”

李世民哈哈大笑着说道:“这个‘戈’字是虞世南替朕写的。”

经过这次事情之后,李世民将很多重要的事情都交给虞世南去办,其中就包括《孔子庙堂碑》以及神龙《兰亭序》。

虞世南,字伯施,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初唐时期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他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而虞世南又是4人中最优者。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凌烟阁24功臣之一。

虞世南少年时与兄虞世基一起拜博学广识的顾野王为师。十余年勤学不倦,学到紧要处,累旬不盥栉。尤喜书法,与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友善。

智永精王羲之书法,虞世南在智永的精心传授下,妙得其体,圆融遒丽,外柔内刚,继承了王羲之,王献之书法传统。

虞世南性情刚烈,当政得失,直言敢谏。他多次讽劝唐太宗要勤于政事,并以古帝王为政得失,论证利弊。

唐太宗曾称虞世南有五绝:

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

虞世南的书法代表作是正书碑刻《孔子庙堂碑》,还编了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类书《北堂书钞》共160卷,摘录了唐初能见到的各种古书。

《孔子庙堂碑》为虞世南撰文并书写。原碑立于唐贞观初年。楷书35行,每行64字。碑额篆书阴文“孔子庙堂之碑”6字。

碑文记载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及修缮孔庙之事。为虞世南69岁时所书。此碑书法用笔俊朗圆润,字形稍呈狭长而尤显秀丽。横平竖直,笔势舒展,一片平和润雅之象。

宋代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有诗赞道:

虞书庙堂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

《汝南公主墓志》此帖无款,传为虞世南书,亦有人认为是旧摹本。纸本,行书18行,共222字。

此帖书法温润圆秀,用笔近似宋代米芾,故有“米临”之说。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评此书:

潇散虚和,姿态风流,有笔外意。

明代文学家,书法家李东阳也说此帖:

笔势圆活,戈法独存。

所谓戈法,就是虞世南研究“二王”书法所悟到的一种独特笔法。

《虞世南摹兰亭序》卷,是虞世南临摹,纸本,行书,纵24.8厘米,横57.7厘米。

此本质地为白麻纸,一些字有明显勾笔痕迹,当属唐人勾摹本。此卷直至明代,一直被认为是褚遂良摹本,后董其昌在题跋中认为“似永兴所临”,后世就改称为虞世南摹本,清代藏书家、文学家梁清标还在卷首题签“唐虞世南临禊帖”。因卷中有元代天历内府藏印,故称“天历本”。

此卷用两纸拼接,各14行,排列较松匀,近石刻“定武本”。但点画与褚遂良摹本相近,点画较圆转,少锐利笔锋。勾描的墨色清淡,气息古穆。据考证,此本当为唐代辗转翻摹之古本。

卷中共有宋明清诸家题跋、观款17则,钤印104方,另有半印5方。其中前拼纸上所钤元内府“天历之宝”朱文印、后拼纸下所题小楷“臣张金界奴上进”一行。

后隔水所钤宋内府印,以及第一尾纸上宋代魏昌、杨益题名和明初宋濂跋均系后配。以后接纸上的明人题跋、观款。

此卷历经南宋高宗内府、元代天历内府、明代杨士述、吴治、董其昌、茅止生、杨宛、冯铨,清代梁清标、安岐、乾隆内府等处收藏。

曾著录于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张丑《真迹日录》、《南阳法书表》、汪砢玉《珊瑚网书录》,清代吴升《大观录》、安岐《墨绿汇观》、阮元《石渠随笔》及《石渠宝笈·续编》等书。清代刻入“兰亭八柱”,列为第一。

[旁注]

千牛卫 始于唐代,正式名称为“左右千牛卫”。在唐代,“左右千牛卫”是大唐南衙“十六卫”中的两“卫”,不领府兵,专责“掌执御刀宿卫侍从”,是皇帝内围贴身卫兵。

魏征(580年~643年),唐代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以直谏敢言著称,是我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薛稷(649年~713年),唐代画家,书法家。工书法,师承褚遂良,与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并列初唐四大书法家。善绘画,长于人物、佛像、树石、花鸟,尤精于画鹤,能准确生动地表现出鹤的形貌神情。

凌烟阁 凌烟阁原本是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24位功臣的图像,皆真人大小,褚遂良题字,时常前往怀旧。

孔子庙堂碑 虞世南撰书。为初唐碑刻中杰出之作,亦为历代金石学家和书法家公认之虞书妙品。此碑是为记述高祖武德九年封孔丘二十三世孙孔德伦为褒圣侯及修葺孔庙事而立。贞观七年刻成,此碑书法俊朗圆腴,端雅静穆。

李东阳(1447年~1516年),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梁清标 明末清初著名藏书家、文学家。长于书法,喜收藏图书,所藏法书、名画极多。刻有《秋碧堂法帖》,与北京孙承泽并称两大藏书家。

茅止生 即是茅元仪,明末军事家。文学家茅坤之孙。自幼喜读兵农之道,成年熟悉用兵方略、九边关塞,茅元仪目睹武备废弛状况,曾多次上言富强大计,汇集兵家、术数之书2000余种,历时15年辑成《武备志》,对后世影响较为深远。

[阅读链接]

兰亭八柱是圆明园遗物,于1910年被移到颐和园,后置于耶律楚材祠中。

第一根柱子上,刻的是唐代初期书法家虞世南的临摹;第二根柱子上,刻的是唐待政治家、书法家褚遂良的临摹;第三根柱子上,刻的是唐代书法家冯承素的临摹;第四根柱子上,刻的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兰亭诗”真迹;第五根柱子上,刻的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所写的“兰亭诗”原本;第六根柱子上,刻的是清代乾隆进士于敏中补修柳公权所写的兰亭阙笔;第七根柱子上,刻有明代书画家董其昌仿柳公权所写的“兰亭诗”;第八根柱子上,刻的是清代乾隆皇帝临摹董其昌仿柳公权所写的“兰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