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的饮茶之风

两汉时期,茶作为四川的特产,通过进贡的渠道,首先传到京都长安,并逐渐向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河南等北方地区传播。此外,四川的饮茶风尚沿水路顺长江而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从西汉直到三国时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品,饮茶仅限于王公贵族,民间则很少饮茶。地处成都平原西部边缘的大邑县,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称谓,丘陵山地层层茶树似海浪,棵棵青茶绿如涓滴。

江南初次饮茶的记录始于三国,据西晋史学家陈寿《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至少饮酒七升。但是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他便“密赐茶荈以代酒”。这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茶量渐多,有关饮茶的记载也多见于史册。入晋后,茶叶逐渐商品化,茶叶的产量也增加,不再将茶视为珍贵的奢侈品了。茶叶成为商品后,为求得高价出售,于是对茶叶进行精工采制以提高质量。南北朝初期,以上等茶作为贡品。

西晋诗人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云:“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说成都的香茶传遍九州。又据假托黄帝时桐君的《桐君录》记:“西阳、武昌、庐江、晋陵皆出好茗。巴东别有真香茗。”

晋干宝《搜神记》:“夏侯恺字万仁,因病死,……如坐生时西壁大床,就人觅荼饮。”这虽是虚构的神异故事,但也反映普通人家的饮茶事实。

晋陶渊明《搜神后记》中也说:“晋孝武世,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中采茗。”晋王浮《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说明在两晋时期,湖北、安徽、江苏、浙江这些地区已出产茶叶。

两晋时期,饮茶由上层社会逐渐向中下层传播。《广陵嗜老传》:“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竟买。”老姥每天早晨到街市卖茶,市民争相购买,反映了平民的饮茶风尚。

在南朝宋山谦之所著的《吴兴记》中,载有:“浙江乌程县西二十里,有温山,所产之茶,转作进贡支用。”

汉代,佛教自西域传入我国,到了南北朝时更为盛行。佛教提倡坐禅,饮茶可以镇定精神,夜里饮茶可以驱睡,茶叶又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茶之声誉逐渐驰名于世。因此,一些名山大川僧道寺院所在的山地和封建庄园都开始种植茶树。

《晋书·艺术传》记:“单道开,敦煌人也。……时夏饮荼苏,一二升而已。”单道开乃佛徒,曾往后赵京城邺城的法琳寺、临漳县的昭德寺,后率弟子渡江至晋都城建业,又转去南海各地,最后殁于广东罗浮山。他在昭德寺首创禅室,坐禅其中,昼夜不卧,饮茶却睡解乏以禅定。

晋僧怀信《释门自镜录》:“跣足清淡,袒胸谐谑,居不愁寒暑,食不择甘旨,使唤童仆,要水要荼。”魏晋之际,析玄辩理,清谈风甚。佛教初传,依附玄学。佛徒追慕玄风,煮茶品茗,以助玄谈。

释道该说《续名僧录》中说:“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年垂悬车,饭所饮荼。”法瑶是东晋名僧慧远的再传弟子,著名的涅盘师。法瑶性喜饮茶,每饭必饮茶。

“新安王子鸾,鸾弟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荼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荼茗。’”昙济十三岁出家,拜鸠摩罗什弟子僧导为师。他从关中来到寿春创立了成实师说的南系“寿春系”。

昙济曾著《六家七宗论》。他在八公山东山寺住了很长时间,后移居京城的中兴寺和庄严寺。两位王子拜访昙济,昙济设茶待客。佛教徒以茶资修行,单道开、怀信、法瑶开“茶禅一味”之先河。

道教创始于汉末晋初的张角,于是茶成为道教徒的首选之药,道教徒的饮茶与服药是一致的。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杂录》记:“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丹丘子、黄山君是传说中的神仙人物,他们说饮茶可使人“轻身换骨”。

晋惠帝时著名道士王浮的《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曰:‘予丹邱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神仙丹丘子都向虞洪乞茶喝,这大大提高了茶的地位。

我国许多名茶有相当一部分是佛教和道教胜地最初种植的,如四川蒙顶、庐山云雾、黄山毛峰,以及天台华顶、雁荡毛峰、天日云雾、天目云雾、天目青顶、径山茶、龙井茶等,都是在名山大川的寺院附近出产的。佛教和道教信徒们对茶的栽种、采制、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南北朝以后,士大夫之流逃避现实,崇尚清淡,品茶赋诗,使得茶叶消费量增加。茶在江南成为一种“比屋皆饮”、“坐席竟下饮”的普通饮料,茶在江南已然成为一种待客的礼节。

王濛是晋代人,官至司徒长史,他特别喜欢喝茶,不仅自己一日数次喝茶,而且有客人来,便一定要客人同饮。当时,士大夫中还多不习惯饮茶。因此,去王濛家时,大家总有些害怕,每次临行前就戏称“今日有水厄”。

东晋时期,茶成为建康和三吴地区的一般待客之物,据刘义庆《世说新语》载,任育长随晋室南渡以后,很是不得志。有一次,他到建康,当时一些名士便在江边迎候。谁知他刚一坐下,就有人送上茶来。

任育长是中原人,对茶还不是很熟悉,只是听人说过。看到有茶上来,便问道:“此为茶为茗?”

江东人一听此言,觉得很奇怪,心说:这人怎么连茗就是茶都不知道呢?任育长见主人一脸的疑惑,知道自己说了外行话,于是赶忙掩饰说:“我刚才问,是热的还是冷的。”

在两晋时期,茶饮是清谦俭朴的标志。据《晋中兴书》载,陆纳做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准备去访问他,陆纳让下人只是准备了茶饮接待谢安。陆纳的侄子陆俶见叔叔没有准备丰盛的食品,心中不觉暗暗责备,但又不敢问。于是,陆俶就擅自准备了十多个人用餐的酒菜招待谢安。事后,陆纳大为恼火,认为侄子的行为玷污了自己的清名,于是下令狠狠地打了陆俶四十大板。

在《晋书·桓温传》中,也记载有“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惟下匕奠,茶果而已。”

两晋时期,茶饮广泛进入祭礼。在南朝宋刘敬叔撰写的志怪小说集《异苑》中记有一个传说。说剡县陈务妻,年轻的时候和两个儿子寡居。陈家的院子里有一座古坟,每次饮茶时,陈务妻都要先在坟前浇祭茶水。两个儿子对此很讨厌,想把古坟平掉,母亲苦苦劝说才止住。

有一天在梦中,陈务妻见到一个人,这个人对她说:“我埋在此地已经有三百多年了,蒙你竭力保护,又赐我好茶,我虽然是地下朽骨,但不会忘记报答你的。”

陈务妻从梦中醒来,就再也睡不着了。

终于等到天亮,陈务妻起来后,来到院子里,突然发现在院子中有十万钱!陈务妻惊呆了,一时间不知该如何是好。她赶忙把这事告诉了两个儿子,两个人感到很渐愧。从此以后,一家人祭祷得就更勤了。

南北朝时期,以茶作祭已进入上层社会。《南齐书·武帝本纪》载:493年七月,齐武帝下了一封诏书,诏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

齐武帝萧颐,是南朝比较节俭的少数统治者之一。他立遗嘱,以茶饮等物作祭,把民间的礼俗用于统治阶级的丧礼之中,此举无疑推广和鼓励了这种制度。

北魏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卷三记载了王肃善饮茶的故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桨,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时给事中刘镐,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北朝人原本渴饮酪桨,但受南朝人的影响,如刘镐等,也开始喜欢上饮茶了。

王肃,字恭懿,琅邪人。曾在南朝齐任秘书丞。因父亲王奂被齐国所杀,便从建康投奔魏国。魏孝帝随即授他为大将军长史。后来,王肃为魏立下战功,得“镇南将军”之号。魏宣武帝时,官居宰辅,累封昌国县侯,官终扬州刺史。

王肃在南朝时,喜欢饮茶,到了北魏后,虽然没有改变原来的嗜好,但同时也很会吃羊肉奶酪之类的北方食品。当人问“茗饮何如酪浆?”时,王肃认为茶是不能给酪浆做奴隶的。意思是茶的品位并不在奶酪之下。

三国吴和东晋均定都现在的南京,由于达官贵人,特别是东晋北方士族的集结、移居,今苏南和浙江的所谓江东一带,在这一政治和经济背景下,作为茶业发展新区,其茶业和茶文化在这一阶段中,较之全国其他地区有了更快发展。

[旁注]

陈寿(233~297)字承祚。三国西晋时著名史学家。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10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我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因厌烦官场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田园诗派创始人。

慧远(334~416)俗姓贾,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居庐山,与刘遗民等同修净土,为净土宗之始祖。从小资质聪颖,勤思敏学,十三岁时便随舅父令狐氏游学许昌、洛阳等地。精通儒学,旁通老庄。二十一岁时发心舍俗出家,随从道安法师修行。

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南朝宋时文学家。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一部笔记小说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而且其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因此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人的喜爱和重视。

谢安(320~385)字安石,东晋著名政治家、宰相,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对儒、佛、玄学均有较高的素养。他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儒将风范,这些都是谢安为人称道的品格。

扬州牧 我国古代扬州的最高官员。古代以九州之长为“牧”,“牧”是管理人民之意。汉武帝时设十三州部,每部设一刺史,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后废置无常。

士族 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制度是我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

[阅读链接]

三国两晋时期,我国形成饮茶之风,而文人关于茶的著术颇丰。如《搜神记》、《神异记》、《搜神后记》、《异苑》等志怪小说集中便有一些关于茶的故事。左思的《娇女诗》、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诗、王微的《杂诗》是最早的茶诗。南北朝时女文学家鲍令晖撰有《香茗赋》,惜散佚。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散文,才辞丰美,对后世的茶文学创作颇有影响。宋代吴俶《茶赋》称:“清文既传于杜育,精思亦闻于陆羽。”可见杜育《荈赋》在茶文化史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