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人与碧螺春为友

生于太湖之滨、洞庭山之巅的碧螺春,原只是山野之质,皆因天、地、人的宠爱。东、西洞庭山,常年云蒸霞蔚,日月光华、天雨地泉浸浴着这里的茶树,也赋予其清奇秀美的气质。两山树木苍翠,泉涧漫流。花清其香,果增其味,泉孕其肉,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正是如此孕育而成。

唐代茶圣陆羽《茶经》中,把洞庭山苏州碧螺春列为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地之一,载有“苏州长洲县生洞庭山,与金州、薪州、梁州同”,此时的茶叶已经加工为蒸青团茶。

北宋乐史撰《大平环宇记》,其中记载:“江南东道,苏州长洲县洞庭山。按苏州记云。山出美茶,岁为入贡。故茶经云,长洲县生洞庭山者,与金州、蕲州、梁州味同。”

在宋代,洞庭山有一座名为水月的寺院,院内的僧侣善制茶,名为水月茶,实为碧螺春,受到当时权贵的喜爱。此茶的品质比唐代陆羽写《茶经》时明显提高,已成为入贡的上品茶。

宋代诗人苏舜钦到西山水月坞,水月庵僧曾将焙制的小青茶供其饮用,苏舜钦饮茶后,写下《三访上庵》诗赞此好茶。

到了明代,洞庭山出“云雾茶”、“雨前茗芽”。清初有“剔目”、“片茶”,并逐渐形成了碧螺春。

明正德元年,吴县人王鏊所著《姑苏志》在土产条目中写道:“茶。出吴县西山,谷雨前采焙极细者贩于市,争先腾价,以雨前为贵也。”王鏊在《洞庭山赋》中称为“雨前茗芽”。

明人王世懋撰《二酉委谭》,其中载:“时西山云雾新茗初至,张右伯适以见遗。茶色白,大作豆子香,几与虎丘埒。”

碧螺春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明代的文人们,几乎都视碧螺春如挚友。“吴门画派四家”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他们以茶入画入诗,煮茶论茗无一不精。尤其是唐伯虎,他的画非同一般,尤其是茶画,是明代茶画一绝。

唐伯虎出身于一个小商人家庭,父亲唐广德因家道中落,在姑苏吴趋坊皋桥开酒店。当时文徵明父亲文林去酒店喝酒,见唐寅才学过人,决定让唐寅与文徵明一起拜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为师。从此唐寅的绘画天赋得到了充分展现。后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称为“明四家”,与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合称为“吴中四杰”。唐伯虎的画风纤柔委婉、清隽生动。

明代的茶艺思想有二个突出特点,一是哲学思想加深,主张契合自然,茶与山水、天地、宇宙交融;二是民间俗饮不断发展,茶人友爱、和谐的思想不断地深入影响各阶层的人民。因此,在明代的茶文化中,也突出地反映了这些特点。茶画,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艺思想更为突出。

唐伯虎一生爱茶,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爱茶,喝茶写茶画茶,留下了《琴士图》《品茶图》《事茗图》等茶画佳作。

“吴中四杰”之一的高启,也是爱茶如命,其案头常置的碧螺春使其诗文爽朗清逸,留下《采茶词》《陆羽石井》《石井泉》《烹茶》等茶诗数十首。

明代,碧螺春因文人的佳文画作,逐渐变得声名远播。

[旁注]

陆羽(733~804)字鸿渐,我国唐代著名的茶文化家和鉴赏家。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对我国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时人常将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或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合称“苏梅”。有《苏学士文集》。

王世懋(1536~1588)字敬美,别号麟州,时称少美,江苏太仓人。嘉靖进士,累官至太常少卿,是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之弟,好学善诗文,著述颇丰。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汉族,长洲人。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

高启(1336~1374)字季迪,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其诗雄健有力,富有才情,开始改变元末以来缛丽的诗风。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

[知识链接]

《事茗图》是唐伯虎茶画中一幅体现明代茶文化的名作。画中,他用自己熟练的山水人物画法,勾勒出高山流水,巨石苍松,飞泉急瀑。这些景色,或远或近,或显或隐,近者清晰,远者朦胧,既有清晰之美,又有朦胧之韵。在画的正中,一条溪水弯曲汩汩流过,在溪的左岸,几间房屋隐于松、竹林中,房下是流水,房上是云雾缭绕。此景宛如世外桃源。唐伯虎的茶画意境优美,给人带来自然生机和文化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