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珍茗——名茶荟萃

武夷岩茶为乌龙茶类,有茶中之王的美誉,产于福建“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我国乌龙茶中之极品,其中著名的以大红袍享誉世界。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历史悠久,素有茶王之称。“砂绿起霜”成为铁观音高品级的标志,获得了“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的美誉。

湖南岳阳君山银针是我国著名黄茶之一。清代,君山茶分为“尖茶”、“茸茶”两种。“尖茶”如茶剑,白毛茸然,纳为贡茶,素称“贡尖”。黄茶,轻微发酵。

河南信阳毛尖是我国著名毛尖茶,素来以“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而饮誉中外。

武夷碧水丹山育岩茶

我国福建武夷山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一块风水宝地。这块宝地的最大特征就是“碧水丹山”。远远望去,只见一座座雄峻挺拔,各具形态的巨大岩石山峰,在蓝天白云下如同一片片燃烧的红色火焰。

在这铺天盖地的红火间,还夹杂着一块块相互连接的苍翠树林;峰岩下,是宛若玉带般绵延的澄碧溪流。峰壑中,则飘浮着棉絮般的洁白云雾。气势雄伟,景象瑰丽,变化多端,惊心动魄。

武夷山的土壤,正如古人所说的“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非常适合茶树生长。因此孕育出中华“茶中之王”武夷岩茶。

武夷山茶叶生产的历史十分悠久。据说早在商周时,武夷茶就随其“濮闽族”的君长,会盟伐纣时进献给周武王了。

西汉时,武夷茶已初具盛名。唐朝元和年间孙樵在《送茶与焦刑部书》中提到的“晚甘侯”是武夷茶别名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到了宋代,武夷茶已称雄国内茶坛,成为贡茶。大文学家范仲淹就有“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及“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的诗句。

元明两朝,在九曲溪之第四曲溪畔,创设了皇家焙茶局,称之为“御茶园”,从此,武夷茶大量入贡。当时有诗人咏采摘御茶的诗篇中说:

采摘金芽带露新,焙芳封裹贡枫宸。

山灵解识君王重,山脉先回第一春。

武夷岩茶品目繁多,仅山北慧苑岩便有名丛800多种。主要有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四季春、万年青、肉桂、不知春、白牡丹等等。而最负盛名的当数大红袍。

传说古时,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

一个春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拥,到了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

老方丈对状元说:“当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的。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就鸣鼓召集群猴,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采下茶叶,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

状元听了,就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上。第二天,庙内烧香点烛、击鼓鸣钟,召来大小和尚,向九龙窠进发。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

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

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

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

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铁罗汉”是武夷最早的名丛。传说武夷山慧苑寺一僧人叫积慧,专长铁罗汉叶采制技艺,他所采制的茶叶清香扑鼻、醇厚甘爽,啜入口中,神清目朗,寺庙四邻八方的人都喜欢和他所制的茶叶。他长得黝黑健壮,身体彪大魁梧,像一尊罗汉,乡亲们都称他“铁罗汉”。

有一天,积慧在蜂窠坑的岩壁隙间,发现一棵茶树,那树冠高大挺拔,枝条粗壮呈灰黄色,芽叶毛绒绒又柔软如绵,并散发出一股诱人的清香气。

积慧采下嫩叶带回寺中制成岩茶,请四邻乡亲一起品茶。大家问:“这茶叫什么名字?”他答不上来,只好把经过讲出来。大家听了后认为,茶树是他发现的,茶是他制的,此茶就叫“铁罗汉”吧!

清代郭柏苍《闽产录异》记载:“铁罗汉、坠柳条,皆宋树,又仅止一株,年产少许。”传说原产地在慧苑岩内鬼洞和竹窠岩长窠。据传,惠安施集泉茶店经营武夷岩茶,以“铁罗汉”最为名贵,有疗热病的功效,极受欢迎。

关于“白鸡冠”茶,相传与明代僧人圆慧有关:

明朝年间,武夷山慧苑寺有一位僧人,名圆慧。他为人善良,待人接物总是笑脸相迎,人们称之为“笑脸罗汉”。笑脸罗汉除了念经参禅外,还管理着一片茶园。

一天清晨,笑脸罗汉早课完毕,立即扛着锄头到火焰岗茶园锄草。当他锄到岩边的茶畦时,突然从山岗上传来一阵锦鸡的惨叫声。

笑脸罗汉循声望去,原来一只老鹰要捕捉幼小的锦鸡,一只母白锦鸡正与它舍命对抗,保护着小锦鸡。笑脸罗汉赶忙跑了过去,赶跑了老鹰,不过还是晚了,母白锦鸡已经死了。他顺手把母白锦鸡埋在了一株茶树下。

第二年春天,笑脸罗汉发现那一株茶树长得与众不同。叶片是白色的,往上向内卷起,形似鸡冠,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

笑脸罗汉把白鸡冠茶树的叶片采下,精制成茶叶,竟然满室生香。冲泡后的白鸡冠散发着阵阵清幽的兰花香气,直透肺腑,令人心旷神怡,饮后更是满口生津,回味无穷。笑脸罗汉视白鸡冠为珍宝,用锡罐收藏起来。

有一年的夏天,建宁知府带着眷属来武夷山游览,途径慧苑寺时,他的公子突然腹痛难忍,请笑脸罗汉诊病。笑脸罗汉把脉后,从锡罐中取出少许白鸡冠冲泡,请公子服下。没过多久,公子就病愈了。知府大人询问是何神丹妙药?笑脸罗汉回道:“此乃白鸡冠茶。”

随后,知府向皇帝奏献此茶,皇帝尝后认为白鸡冠是茶中上品,于是要求每年封制进贡,一直延续至清代。从此一传十,十传百,白鸡冠茶名闻遐迩。

“水金龟”原产于牛栏坑杜葛寨峰下半岩上,后被洪水冲至牛栏坑坑底的兰谷岩,为此树曾引起诉讼,费金数千,因天然造成,判归兰谷所有,足见此树之名贵。

武夷岩茶堪称我国乌龙茶的始祖,发源于明末清初,在特殊的小气候条件和适宜的品种前提下用一种特殊工艺形成的茶类,鲜叶要求新梢生长均臻完熟,俗称开面采。

武夷岩茶绿叶红镶边,形态艳丽;深橙黄亮,汤色如玛瑙;岩韵醇厚,花香怡人;清鲜甘爽回味悠悠。它既有红茶的甘醇,又有绿茶的清香,是“活、甘、清、香”齐备的茶中珍品。

武夷岩茶饮后齿颊留香、喉底回甘、汤色澄黄、叶底明亮、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因而令人倾倒,畅销海内外。

武夷岩茶的冲泡,别具一格。清朝美食大师袁枚《随园食单》说:“杯小如胡桃,壶小如掾,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香扑鼻,舌有余甘”。更有上者“七泡有余香”。

武夷岩茶香气馥郁,胜似兰花而深沉持久,性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成茶茶条壮结、匀整,色泽绿褐鲜润,称为“宝色”;部分叶面呈现蛙皮状白点,俗称“蛤蟆背”。冲泡后茶汤呈深橙黄色,叶底软亮,叶缘朱红,叶中央淡绿带黄,称“绿叶镶红边”,呈三分红七分绿。因此袁枚说:“尝尽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

武夷岩茶的典型特征,可以用“岩韵”两个字来概括,是指乌龙茶优良品种、生长在武夷山丹霞地貌内、经武夷岩茶传统栽培制作工艺加工而形成的茶叶香气和滋味。

清乾隆年间,有一天,乾隆皇帝处理完手边的奏章,喝到了刚刚进贡的大红袍,这种味道让他一见倾心,于是提笔写下“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寥寥几笔就精准地形容出大红袍的精妙所在。这里的“骨鲠”即是“岩韵”。乾隆遂成为品出大红袍“岩韵”的第一人。

“岩韵”可意会不可言传,清代梁章钜与武夷山天游观道士静参品茶论道时,曾把这种“岩韵”特色,归结为四个字,即:活、甘、清、香。梁章钜在《归田锁记》中对武夷岩茶称:

至茶品之四等,一曰香,茶香小种之类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曰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再等而上之,则曰甘,香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曰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微乎其微,也必深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

这活、甘、清、香四字,比较确切地概括了对武夷岩茶内质的。优质武夷岩茶着重“岩韵”,亦就是岩茶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其中所指的“岩骨”通俗称“岩石味”是一种味感特别醇而厚,而能长留舌本回味持久深长的感觉。又称茶底硬亦是茶树立地条件好,一般都生长在砾质沙壤的茶园中更为突出。

岩骨花香中的“花香”并不是像花茶一样,以其加花窨制而成的香,而是茶青在武夷岩茶特有的加工工艺中自然形成的花香,品种不同有各种特有的品种香,但香气要求锐则浓长、清则幽远、馥郁具幽兰之胜。

后世相沿,武夷岩茶具有“五美”:

首先是自然清静的环境美:自古以来品茗讲究外在环境和内在精神和谐统一。自然清静的环境是品茶者修身养性,陶冶情趣的一种精神享受。徐渭在其《煎茶七略》中云:“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几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云、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抱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

其次为清轻甘活的水质美:烹茶择水,可谓我国古人饮茶的传统。水之于茶,尤如阳光之于万物,玫瑰之于爱情。只有纯洁甘冽的水才能赋予茶以生命,让人们在品赏它的色、香、味、形的同时,对身体起到保健疏导作用。

其三为巧夺天工器之美:我国的品茶艺术,最注重韵味和情趣。所以品茗讲究好茶配珍贵茶具。壶添品饮情趣,茗增壶艺价值,恰如红花绿叶,相映生辉。“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这是对品茗习俗的生动写照,可见茶具在品茗中的地位。

其四为高雅温馨的气氛美:品茗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所以不仅要求环境美,而且非常重视气氛美。要营造一个高雅温馨的气氛,使品茶者进入一个艺术的氛围和崇高的境界,从而最大程度地获得精神愉悦,体味高雅的品茗情趣。武夷山御茶园和茶观在这方面各有其独到之处。

最后是妙趣横生的茶艺美:茶艺是以茶为载体,以茶馆或舞台为展示场所,并以古曲音乐、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向饮茶人和来宾演示茶的冲、泡、饮等技艺,武夷茶艺一共有27道程序,高雅美妙。其表现的形式和种类很多,有表演型、待客型、实用型,有绿茶茶艺、花茶茶艺、红茶茶艺、乌龙功夫茶、“禅茶”、“三道茶”等等。还有地方特色的茶艺。

[旁注]

武夷山 历史文化名山。早在新石器时期,古越人就已在此繁衍生息。西汉时,汉武帝曾遣使者到武夷山用乾鱼祭祀武夷君。唐玄宗大封天下名山大川,武夷山也受到封表。五代初把武夷山列为天下三十六洞天之一,称之为“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宋代时祷雨获应,又封武夷君为显道真人。

状元 我国古时科举时代,称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唐代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后世还多用来比喻在本领域、本行业中成绩最好的人。

铁罗汉 传说西王母幔亭招宴,五百罗汉开怀畅饮,掌管茶树的罗汉醉得更深,在途经慧苑坑上空时,将手中茶树折断,落在慧苑坑里,被一老农捡回家。罗汉托梦给老农嘱咐他将茶树枝栽在坑中,制成铁罗汉,能治百病。故命名为铁罗汉。

郭柏苍(1815~1890)清藏书家、水利学家。又名弥苞,字蒹秋、青郎。家资富有,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在福州乌石山修建学校,在福州西湖兴修李纲祠堂。他对天文、地理、河运,特别是福建的山川、风土、物产、人文、史迹等都有研究。

乌龙茶 亦称青茶、半发酵茶,是我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是经过杀青、萎凋、摇青、半发酵、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品质优异的茶类,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1725年前后。

兰花 花香叶三美俱全的花卉,与菊花、水仙、菖蒲、并称花草四雅,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古时把好的文章称为兰章,把情深意厚的好友称为兰友,或兰谊,因此兰花成了人间美好事物的象征。

梁章钜(1775~1849)字茝中、闳林,号茝邻,晚年自号退庵,曾任江苏布政使、广西巡抚、江苏巡抚等多职。上疏主张重治鸦片囤贩之地,强调“行法必自官始”,并积极配合林则徐严令梧州、浔州官员捉拿烟贩。歌颂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第一个向朝廷提出以“收香港为首务”。是一位政绩突出、深受百姓拥戴的官员。

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等别号。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美食家、历史学家。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大才子”。

[阅读链接]

关于“白鸡冠”茶,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古时候武夷山有位茶农。一日他的岳父做生日,他就抱着家里的一只大公鸡去祝寿。一路上,太阳火辣辣的,他被炙烤得受不了啦。走到慧苑岩附近时,他就把公鸡放在了一棵树下,自己找了个阴凉的地方,拿下斗笠扇凉。可是还没一袋烟的工夫,忽地听到公鸡“喔”地一声惨叫。茶农暗叫“不好”,赶忙跑过去看,只见一条拇指粗的青蛇从他脚边一擦而过,把他吓出了一身冷汗。再看大公鸡,脑袋耷拉着,殷红的血从公鸡的冠上往下流,一滴一滴地落在旁边的一棵茶树根上。茶农只好在茶树下扒了个坑将大公鸡埋了,空着手去岳父家祝寿。说来也奇怪,这棵茶树打那以后,长势特别旺盛,一股劲地往上长,枝繁叶茂,比周围的茶树高出一截。那满树的叶子也一天天地由墨绿变成淡绿,由淡绿又变成淡白,几丈外就能闻到它那股浓郁的清香。制成的茶叶,颜色也与众不同,别的茶叶色带褐色,它却是在米黄中呈现出乳白色;泡出来的茶水晶亮晶亮的,还没到嘴边就清香扑鼻;啜一口,更觉清凉甘美,连那茶杆嚼起来也有一股香甜味,真是美极了。人们就叫这种茶为“白鸡冠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