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人青睐龙井香茶

龙井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当时著名的茶圣陆羽,在所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

但在唐代的时候,龙井茶名气尚不显,到了宋代,西湖茶开始崛起,由于这时杭州出现了贡茶。

北宋时期,龙井茶区已初步形成规模,当时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列为贡品。西湖茶开始令人刮目相看,声名日盛。

北宋时,下天竺香林洞所产的香林茶是西湖茶的代表。香林茶继南朝和唐代遗风,传承久远,品质优异,其名与下天竺飞来峰东麓的香林洞有关。

据南宋《淳祐临安志》卷九载:下天竺岩下,石洞深窈,可通佳来,名云香林洞,慈云法师有诗“天竺出草条,因号香林茶”。其洞与香桂林相近。

南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也载:“下天竺香林洞产者名香林茶”。

龙井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苏东坡“白云山下两旗新”的诗句中可以认为,在北宋时,杭州上天竺白云峰下出产的茶叶具有龙井茶的雏形,“两旗”表明是茶叶冲泡时的外观特征。

“茶兴于唐,盛于宋”,宋代杭州的茶肆、茶馆几乎遍布街巷,茶已经与米盐相同,成为举国之炊。但此时尚无人们喝“龙井茶”的文字记载。宋代的吴自牧在《梦梁录》中也记载杭州有“宝云茶,香林茶,白云茶”。

宋代文学家林和靖在《尝茶次寄越僧灵皎》中咏白云茶道:“白云峰下两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静试恰看湖上雪,对尝兼忆刈中人。瓶悬金粉师应有,筯点琼花我自珍。清话几时搔首后,愿和松色劝三巡。”

1080年,苏轼被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仅为一个地方军事副职而已。但苏轼似乎对此不以为意,脑子里想的仍然是茶与诗。

一日,苏轼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方外挚友、诗僧道潜号参寥子的,千里迢迢从杭州携一轴茶诗来访。两人唱和甚欢,竟然在梦中作起诗来,还相互问答。

其中诗中有:“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新火一时新”之句。苏轼问:“火可以说新,但泉为什么也能说新呢?”参寥子回答说:“因为民间清明节有淘井的习俗,井淘过了,泉就是新的了。”苏轼点头称是。

后来,时来运转的苏轼第二次来到杭州任知州时,参寥子刚刚卜居孤山宝云山宝云寺旁的智果精舍,入居之时恰有一股清泉从寺院后山的石罅中涌出。第二天,得此信息的苏轼来访,参寥子即采新茶,以新泉之水烹茶,招待苏轼。

此情此景,使苏轼想起九年前在黄州时的梦境,遂作吟诗记之。吟毕,苏轼在参寥子的陪同下观看了寺院之后,说:“我先前不曾到过这里,如今眼前所见,却都像是在以往所见过的。您看从这里上来到忏堂应该有九十三级石阶。”说着,两人拾级而上,边登边数,果然是九十三级,参寥子感到十分惊讶。

这时,苏轼又犯了痴癫,说起呓语:“看来我在前世的时候也是这寺中的和尚吧,所以,今日这里的寺僧都是我的传法后人,而以后我也当舍身为寺中的护法伽蓝。”

苏轼的一席狂话,参寥子也如中了魔一般,便塑了东坡的像,供奉在本寺伽蓝之列。并留一偈于壁间,其中有:“金刚开口笑钟楼,楼笑金刚雨打头。直待有邻通一线,两重公案一时休。”三语两重公案即出自寒食清明、石泉槐火,一炉好茶也。

南宋时,智果寺迁到了葛岭宝云寺东,后人以之附会苏轼与道潜友善处。《咸淳临安志》载:“宝严院垂云亭亦产茶。”垂云亭是宝严院旧名,系天成二年,即公元927年钱氏新建。冶平二年,即公元1065年改宝严院。

大约在苏轼第二次就任杭州后三个月,他到宝严院造访,诗僧怡然以宝严院特产之宝云新茶供苏轼品尝。苏轼啜后十分赞赏,特别是对宝云茶之嫩茶所呈现的尖尖“雀舌”之状,备加赏识,所以立即以宋哲宗恩赐自己的大龙团茶回赠怡然禅师,怡然惊喜万分。

苏轼一边品茗,一边吟诗一首赞宝云茶:

妙供来香积,珍烹具大官。

拣芽分雀舌,赐茗出龙团。

……

宋代的西湖茶之所以能够崛起,不仅因为它成为贡茶,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屡屡见诸于诗人名家的华章,被吟之诵之,广誉天下。

北宋两任杭州知府赵抃,在元丰二年仲春离杭归田之际,出游南山宿龙井,与辩才促膝长谈。元丰甲子年,赵抃再度去龙井,看望老友辩才,在龙泓亭赋《重游龙井》茶诗一首:

湖山深处梵王家,半纪重来两鬓华。

珍重老师迎意厚,龙泓亭山点龙茶。

小龙茶即是西湖龙井茶的前身,此诗记述了旧地重游,辩才大师款待品饮小龙茶的欣喜。

辩才也有和诗,曰:

南极星临释子家,杳然十里祝春华。

公子自称增仙箓,几度龙泓咏贡茶。

赵抃说的“小龙茶”可以说明,“龙井问茶”可追溯到宋代。

既然有了好茶,就得有与之相匹配的茶具。宋代的茶具多用瓷茶盏,口敞底小,有黑釉、酱釉、青白釉等品种,以黑色为主,“斗茶”用的茶具多为黑釉底。

到了南宋,杭州成了国都,茶叶生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真正意义上的“龙井茶”直到元代才出现。

元代诗人虞集游龙井,品尝到了用龙井泉水烹煎的雨前新茶,称赞不绝,作《游龙井》诗。诗曰:

……

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

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嗽。

这首诗把龙井与茶连在一起,被认为是关于龙井茶的最早记录。可见当时僧人居士看中龙井一带风光幽静,又有好泉好茶,故结伴前来饮茶赏景。

虞集把龙井茶的采摘时间、品质特点、品饮时的情状都作了生动的描绘。诗中提到该茶为雨前茶,香味强烈,龙井泉水也很清美,青翠的群山映照在瓢水中。直至后世,龙井茶也都以谷雨前的为贵。

此诗中,“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中的“黄金芽”则点明当时的茶已经是散茶,和后世的龙井茶已经相差无二了。

[旁注]

飞来峰 又名灵鹫峰,山高168米,山体由石灰岩构成。飞来峰由于长期受地下水溶蚀作用,形成了许多奇幻多变的洞壑,如龙泓洞、玉乳洞、射旭洞等,洞洞有来历,极富传奇色彩。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林和靖(967一1028)林逋,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无子,惟喜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道潜(1043~1106)北宋诗僧。本姓何,字参寥,赐号妙总大师。自幼出家,与苏轼诸人交好,苏轼谪居黄州时,他曾专程前去探望。元祐中,住杭州智果禅院。著有《参寥子诗集》。

伽蓝 我国佛教界常以关羽为伽蓝神。相传隋代天台宗创始者智者大师,曾在荆州玉泉山入定;定中曾见关帝显灵,率其鬼神眷属现出种种可怖景象。经过智者大师的度化之后,关帝乃向智者求授五戒,遂成为正式的佛弟子,并且誓愿作为佛教的护法。

辩才(1011~1091)俗姓徐,名无象,法名元净,曾担任上、下二天竺寺的住持,门徒逾万人。因精通佛典经论,道行高洁,御赐紫袈裟及“辨才大师”称号。与赵抃、苏轼、秦观等名士文豪交往唱和,颇负诗名。

赵抃(1008~1084)字阅道,宋景祐时任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长厚清修,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年四十余,究心宗教。及在青州,政事之余多晏坐,一日忽闻雷震,大悟。

虞集(1272~1348)元代著名学者、诗人。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素负文名,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

[阅读链接]

辩才法师,俗名徐无象,浙江临安于潜人。少年出家,法名“元净”。他18岁到杭州上天竺寺,师从慈云法师。25岁时,皇恩赐紫衣,并加赐法号“辩才”,后任上天竺寺住持。北宋元丰二年,辩才从上天竺退居龙井村寿圣院,在狮峰山麓开山种茶,品茗诵经,以茶学文,过着隐居生活。而龙井茶名在古代志书、诗文中,最早是以地方命名,从这个意义上说,辩才当为龙井种茶的开山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