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参观植物园
植物园是为了研究和普及植物科学而专门设立的植物园地。我国植物园担负着三项重要任务。一是收集野生植物资源和珍稀濒危植物,引进国外重要植物种类,以丰富我国栽培植物种类和品种,为生产实践和改善环境服务; 二是研究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和植物引种驯化的理论和方法:三是建设具有园林外貌和科学内涵的各类展览区和试验区,作为科研、科普场所。因此,组织学生到植物园参观,不是为了欣赏花木,愉快身心,而是一次正式的生物科技活动。
一、参观前的准备工作
(一)制定参观方案
参观方案包括参观目的、参观内容、参观的植物种类、参观方法、注意事项及总结方式等。制定方案时应坚持少而精的原则,一次参观的植物种类不宜过多。
(二)教师预查
预查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
植物展区情况。预查中,教师应亲自到所要参观的展区进行观察。要观察展区中有哪些植物种类,每种植物生长状态如何,是否能满足参观方案的需要。此外,教师还应向植物园有关单位了解展区中各种植物的来源和引种驯化过程,以便能向学生介绍。
-
植物名称及分类地位。植物名称及分类地位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参观质量。在一次参观中,如果学生将所参观植物的名称及分类地位记错了,即使观察得再深入再正确,其参观效果也等于零。因此,教师一定要通过预查, 将所要参观植物的名称和科属地位(属于哪一科,哪一属)了解清楚。对自己不认识的种类,一定要查阅植物志或向植物园的科技人员请教,直至准确无误为止。
-
参观路线。预查中还应了解展区位置,去展区的最佳路线,沿途经过哪些植物展区等。进行这方面的了解,同样也是顺利完成参观方案不可缺少的一环。
(三)对学生进行参观前的指导
参观前,教师应对学生介绍参观方案,使学生明确参观目的,了解参观内容和注意事项。为了使学生在参观中能独立进行观察,教师应讲解有关的植物知识和观察方法。如果学生是第一次参观植物园,教师还应向学生介绍所参观植物园的性质、任务、面积及园内植物分布情况,使学生对植物园有一个大致了解。
二、确定参观内容
组织学生到植物园参观,其内容主要有“了解植物的多样性”、”识别种类”、”参观资源植物”和“参观珍稀濒危植物”等四个方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植物知识情况,从中选择一种进行活动。
(一)了解植物的多样性 “了解植物的多样性”是指在参观中,组织学生对植物园内各种各样的
植物种类进行一般性的观察,掌握它们的突出特点,以达到开阔眼界、培养兴趣的目的。
一般条件较好的植物园,都收集了大量的植物种类。我国规模较大的植物园如北京植物园(南园)和广东华南植物园收集的植物种类都在 5000 种以上。这些植物来自我国和世界各地,生活习性区别很大,形态结构千差万别, 而且其中有不少形态奇怪、习性特殊的种类,如食虫植物、寄生植物、附生植物、绞杀植物、雨林植物、沙漠植物等。各种各样的植物种类,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如果从这些植物中,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种类,组织学生观看,就会起到开阔眼界、培养兴趣的作用。
本项参观内容适合开始接触植物学的学生参加。
(二)识别种类
识别种类是指组织学生对指定的植物种类进行细致的观察比较,达到识别物种,掌握科、属特征的目的。
在植物园中,常将来自不同地区的同科、同属植物栽种在一起,形成以植物分类为基础的一个个展区。例如北京植物园(南园)的裸子植物区,南京中山植物园的植物分类系统区,杭州植物园的植物分类区,华南植物园的竹类植物区,安徽合肥植物园的杜鹃花区等。我们知道,在自然条件下,同科同属植物在地理分布上往往相距很远,甚至天各一方,要想一一观察,显然难以做到。而在植物园中,它们却相隔咫尺,观察对比十分方便。因此, 识别植物种类是学生参观植物园的主要参观类型。
组织学生到植物园识别植物,种类不宜过多,而观察则应深入细致。植株的茎、叶、花、果实和种子,都应该仔细观察,并进行种间对比,归纳出同科、同属植物的共同特点及其相互区别,藉以提高学生的植物分类知识。
本项参观内容适合具有一定植物学知识的学生参加。
(三)参观资源植物
资源植物是指人类收集利用的野生原料植物。根据用途不同,资源植物分为许多不同的类群。我国植物园所收集的资源植物,主要有药用资源植物、观赏资源植物、材用资源植物、环保资源植物、果树资源植物、油料资源植物等,甚至有一些植物园专门收集药用资源植物。如北京药用植物园、南京
药用植物园、广西药用植物园、四川药用植物园及贵阳药用植物园等。
组织学生参观资源植物时,既要观察形态特征,也要了解资源价值。观察形态特征时,要重点了解与资源价值直接有关的器官形态,如观赏资源植物的花和叶、材用资源植物的茎、果树资源植物的果实等。
(四)参观珍稀濒危植物
分布范围狭小、植株数量稀少、濒于绝灭的植物种类,叫做珍稀濒危植物。各种珍稀濒危植物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而且其中很多种类是第三纪的孑遗植物,在论证植物界的演化上,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组织学生参观珍稀濒危植物,就是要观察它们的形态特点,了解它们的分布区域、起源演化及经济价值,并通过这种参观活动,使学生树立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思想感情。
我国的珍稀植物数量很多,共有 102 科、389 种,都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其中许多种类已被各地植物园收集种植。不少植物园还专门设立了珍稀濒危植物区,如成都植物园辟有木兰园,收集了 7 属、60 多种木兰科的濒危种类;华南植物园设有苏铁园,收集了国内 8 种珍稀的苏铁属植物。这就
为 181 学生认识珍稀濒危植物,提供了十分方便的条件。三、参观方法及要求
(一)参观方式
列队参观时,往往教师边走边讲,学生边走边听边看。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很难有消化理解的余地,只能是“走马观花”,得到一些肤浅的印象。甚至距教师较远的学生,既看不见也听不清,只是跟着队伍走了一个过场。所以这种参观方式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收获很小。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学生在指定的植物展区内,按照参观的目的和要求,自己独立自主地对各种指定植物进行观察。此时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现场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这样,学生的观察活动就能深入细致,能做到边观察,边比较,边分析,边记载,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能通过反复观察和同学之间相互研究讨论,得到解决。
此外,由于学生间的观察能力不同,应允许观察快的学生进行一些方案以外的参观内容,以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
(二)进行思想教育
在参观过程中,应该通过具体的参观内容,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参观中的思想教育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内容:
-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植物园中的各种植物,如果按照生态习性划分, 可以分为水生植物、沼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岩生植物、沙生植物和盐碱土植物等不同生态类群。这些生态类群都保持着与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各种特征,体现着植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环境条件的高度统一。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植物类群的特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
爱国主义教育。植物园种植的各种植物,大多原产我国,而且其中有不少是我国特产植物,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和理论意义。例如,我国著名的特有植物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银杏(Ginkgo biloba)、秃杉(Taiwania flousiana)、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 sis)、杜仲(Eucommia ulmoides)等,都已被多处植物园种植。这些植物,有的起源古老,是论证植物界演化过程的有力证据;有的具有多方面的经济价值。
教师应结合参观内容,对它们进行讲解,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 保护珍稀濒危植物教育。对于植物园的各种珍稀濒危植物,教师应结合参观内容,讲解这些植物的生态价值、经济用途和理论意义及当前濒危状态,教育学生保护各种珍稀濒危植物。
(三)参观中应注意的问题
植物园参观不同于植物野外考察,只能用眼观察,不许动手采集。即使是出于学习动机,也不应攀折花木。在这方面,教师应作为一条纪律要求学生。
四、参观后的总结
参观结束后,应要求学生进行书面总结。总结内容包括知识提高、思想收获、能力培养以及对野生植物保护意见等方面。通过总结可以巩固和提高学生参观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