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参观动物园

动物园是饲养、研究和展出野生动物的场所。它担负着四项基本任务: 一是对社会开放,供人们观赏游览;二是进行动物科学研究,探讨名种野生动物的遗传、生态、行为规律及饲养管理方法;三是普及野生动物知识,动物园为此建立了动物说明牌、动物科普画廊,编写了导游图,成立了青少年教育组等;四是保护野生动物,特别是积极饲养和保护各种珍稀濒危种类。动物园的上述四项基本任务为少年儿童参观动物园创造了条件。

一、参观前的准备工作

(一)制定参观方案

同参观植物园一样,参观动物园也必须制定参观方案。参观方案包括参观目的、参观时间、参观内容、参观动物种类及注意事项等。

方案中的参观时间指参观日期而言。到动物园参观的理想日期是春秋两季。春天,天气转暖,在笼舍内关闭一冬的各种动物被释放到运动场上活动, 此时的动物都在尽情舒展身躯、欢腾跳跃、相互追逐。春天也是鸟类发情的季节,各种鸟类也都不停地鸣叫和飞翔。秋天,动物园里的各种鹿类进入繁殖季节,公鹿间时常角斗争偶,行动非常活跃,有的动物如袋

鼠类处于哺育幼兽时期,可以看到幼兽从育儿袋中探头观望的情景。所以应将参观日期订在春秋两季。

(二)预查

  1. 了解准备参观的动物情况。教师在参观前应亲自到动物园观察准备参观的动物情况,如动物所在笼舍的位置,动物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表现,并观看动物说明牌及园内动物科普画廊,了解有关动物的正式名称、产地、地理分布、栖息环境及濒危状态等。

  2. 了解动物吃食时间。在一天中,动物园动物最活跃的时间是喂食及喂食前的一段时间。通常在喂食前 20 分钟,动物由于饥饿驱使,常在笼舍内或

运动场上反复来回走动,食肉动物此时还常发出阵阵吼叫声。喂食开始后, 动物更趋活跃,常互相争夺食物,或者独占独吃,有的撕食,有的咀嚼,各种食性得到了充分显示。而一旦吃饱,便又会埋头呼呼大睡。所以喂食及喂食前的一段时间,是动物园参观的“黄金时间”。

动物园通常每天喂食 2 次,预查中应了解具体喂食时间,以便决定什么时间到达动物园。

(三)对学生进行辅导

参观前,应对学生进行辅导。辅导内容包括说明参观方案,提出参观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讲解有关的动物学知识等。

(四)准备参观用具用品

望远镜、照相机、录音机、记录本、笔等。二、确定参观内容

组织学生到动物园参观的内容主要有“了解动物的多样性”、“识别种类”、“观察动物生活习性”等项。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从中选择一项作为参观内容。

(一)了解动物的多样性

本项内容是指对动物园内的各种动物种类进行一般性观察,掌握各种动物的主要特点,以开阔学生眼界,培养他们对动物的兴趣。

我国各地的动物园,所饲养、展出的动物大多以鸟、兽为主,兼有少量两栖、爬行动物。开展本项内容的参观活动时,可选择具有突出形态特点的动物,组织学生观察。如两栖类的大鲵,爬行类的鳄、龟、蟒,鸟类的天鹅

(游禽)、鹤(涉禽)、鸵鸟(走禽)、鹰(猛禽),兽类的虎(食肉类)、象(长鼻类)、斑马(奇蹄类)、长颈鹿(偶蹄类)、猿猴(灵长类)、穿山甲(鳞甲类)、袋鼠(有袋类)、河狸(啮齿类)等。这样一些动物,各具独特的形态和习性,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能起到开阔眼界、培养兴趣的作用。

(二)识别种类

识别种类是指组织学生对指定的动物园动物从形态上进行细致观察,以达到掌握动物种类特征的目的。

按照形态特征进行识别种类时,应从动物的体形、体色、体长、体高等四个方面进行观察,其中,体形和体色是观察重点。

观察体形时,要对动物的头、颈、躯干、尾及四肢的形状,逐一进行观察记载。特别是头部形态,是近缘种类相互区分的主要依据,要对耳、鼻、眼、嘴(喙)、牙齿的形状仔细进行观察。

关于体色,如果动物身体各部分的颜色不相同,应分别记载。体色对识别鸟类最为重要,所以在观察鸟类体色时,除注意整体颜色之外,还要看清其头、背、尾、胸的颜色是否不同,并注意头顶、眉纹、眼圈、翅斑、腰羽及尾端是否有异样色彩。

关于体长和体高,可在动物站立时(指鸟、兽),目测估计其数值。 每次识别动物的种类不宜过多。如果学生的动物学知识不多,可在大的

类群之间选择动物进行识别,例如在食肉类、长鼻类、偶蹄类和奇蹄类等类群中各选择 1~2 种,组织学生观察识别。如果学生的动物知识有一定基础, 则可选择若干近缘种作为识别对象,例如选择猫科的虎、豹、狮和猞猁,观察它们之间形态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观察动物生活习性

观察动物园动物的生活习性,主要是食性、栖息场所和种内关系三个方面。本项参观内容可使学生了解动物与其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

  1. 食性。观察食性时,不仅要观察所吃食物的种类,还应观察取食方式

(撕食、吞食、舔食、咀嚼、反刍等)。遇到给食肉动物饲喂活食时,还可观察其捕食情况。

  1. 栖息场所。动物园内的动物已远离其原产地,被关在笼舍中,因此,

    在动物园中无法看到其自然栖息场所。但现代动物园在建造动物笼舍时,大多根据动物的野外栖息场所特点进行仿建,虽不能与野外栖息场所完全一样,但基本上能满足动物的栖息要求,例如虎山、河马池、长臂猿的攀登架等。观察这种动物笼舍时,应该从笼舍的特点中分析其野生栖息场所的类型。

  2. 种内关系。可观察动物的成年个体间或母兽(鸟)抚育幼兽(雏鸟)

    的各种表现。如到鹿苑中观察公鹿间的角斗,到猴山观察母猴哺育小猴的表现等。

三、参观方法及要求

(一)观看动物科普画廊和动物说明牌

参观时,应先观看动物园的动物科普画廊和说明牌,了解准备参观的动物的正式名称及各种基本情况,为观察动物打下基础。

(二)观察动物

根据预定的参观内容,组织学生对动物进行观察。参观应由学生独立进行,以调动学生观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参观中除进行文字记录外,还应该进行照相和录制动物的叫声。对于远处和高处的动物,可借助望远镜观看。

(三)进行思想教育

动物园中饲养展出的动物,有许多属于珍稀濒危种类,是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教师应利用参观的机会,向学生进行保护珍稀濒危动物的教育。

四、总结

参观结束后,应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总结内容包括所参观的每种动物在形态上有哪些特点,有哪些生活习性,生活习性与形态特点之间有什么关系, 如何保护珍稀濒危动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