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昆虫采集和标本制作
全世界昆虫共有 85 万种,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与人的关系非常密切、为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动物类群。因此,本项活动是少儿生物科技活动中的
重要项目。
一、昆虫采集
(一)采集用具用品
捕虫网(包括捕网、扫网和水网)(图 2—3)、毒瓶、采集袋、三角纸包(图 2—4)、标本临时贮存盒、指管、诱虫灯、吸虫管、记录本、笔等。
(二)采集时间和地点
- 采集时间。晴朗、温暖、小风的天气,昆虫活动频繁,是采集的好时间,而阴雨或大风天气,昆虫多蛰伏不动,不适宜采集。
就一天来说,白昼活动的昆虫,大多是从上午 10 时到下午 3 时最为活跃, 是采集的好时间;夜间活动的昆虫,从日落到日出,整个夜间都可以采集。
- 采集地点。采集地点因昆虫的种类和习性不同而不同。如果不是为了采集指定的某一类昆虫,而是想在一次采集中,能采到较多的昆虫种类,应该去山地采集。这是因为山地的草木繁茂,环境复杂,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昆虫,是采集昆虫的理想地点。
(三)采集方法
-
观察。观察是指通过眼观、耳听去寻找和发现昆虫。大多数昆虫具有保护色,身体颜色常和环境保持一致,很难被人发现,再加上它们常常利用植物枝叶掩盖自己,更增加了采集的困难。可是,既然昆虫要活动,就必然留下活动过的痕迹。采集者只要细心观察,就可以发现痕迹而将它们捕获。例如,可以在皱缩的叶片背面发现蚜虫;从树叶缺缘的痕迹找到鳞翅目动虫; 如果树干表面有个小洞,洞口处还堆集有新鲜木屑,其中一定有天牛;有些昆虫体色虽然与环境一致,但在求偶时常发出阵阵鸣声,我们可以根据鸣声寻找和捕获。
-
搜索。观察主要是寻找生活在物体表面的昆虫,而搜索则是寻找生活在物体内部的昆虫种类。许多昆虫常躲在各种隐蔽的地方,以致从外表很难发现它们的踪迹。例如泥土中、石块下、树洞里、腐烂的动植物遗体中、植物的果实、茎,叶里面,都可成为昆虫隐蔽的场所。所以采集时要善于搜索。例如,我们掀起潮湿的碎砖堆,可能找到蟋蟀;用刀挖取朽木,常可找到各种蛀虫;从蚁穴洞口往下挖掘,可以找到各种类型的蚂蚁。总之,采集昆虫不仅要眼观、耳听,还要手脚勤快。
-
振动。有些昆虫生活在高大的树上,用观察和搜索的方法不易发现它们。对这类昆虫,可利用它们的假死特性,振动树木,使它们落到地面,进行捕捉。用这种方法,可以采集到金龟子、瓢虫、椿象等昆虫。
-
网捕。用捕虫网捕捉是采集昆虫最常用的方法。因为很多昆虫能飞善跳,徒手很难捕到,而用捕虫网却能很容易地捉到它们。对于习性不同的昆虫,可以分别用捕网、扫网和水网进行捕捉。
-
诱捕。用上述四种方法,只能捕到采集点上已有的虫。为了捕捉某些种类,还可以利用昆虫的趋性,将采集点以外的昆虫引来,进行捕捉。例如, 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可以在夜间用诱虫灯进行诱捕;利用昆虫的趋化性,用某种成分食物进行诱捕,也能捕到不少昆虫种类。
(四)采集后的野外处理
昆虫采集后,立即放入毒瓶中进行毒杀,以免因挣扎而翅破须断,影响
标本的科学价值。
毒瓶通常用广口瓶做成。正规的毒瓶是在瓶底放置氰化钾,往上依次放置石膏、药棉和滤纸。由于氰化钾是剧毒物质,稍有不慎,人就会中毒。因此,少儿采集应该用桃仁等一般低毒物质代替氰化钾。一个 500 毫升的毒瓶,
至少须放入 30 克桃仁。桃仁先要加水浸湿捣碎,再放入毒瓶,然后在桃仁上铺一张吸水纸就可用于毒杀了。如没有桃仁,可改用新鲜、捣碎的山桃叶、山桃嫩茎树皮、枇杷仁、青核桃皮以及月桂树叶等。
毒瓶中放入的昆虫不宜过多。为了防止瓶内的昆虫互相碰撞,应在瓶中放一些凌乱的纸条,使其互相隔离。
对鳞翅目、蜻蜓目的昆虫,用捕网捕到后,先隔网用手轻捏其胸部,使其丧失飞翔能力,然后放入三角纸包中包好,再放进毒瓶进行毒杀。
毒杀后的昆虫,应分别放入指管中保存。用三角纸包包装的昆虫,可集中放在标本贮存盒中存放。
(五)野外记录
对采到的昆虫应在野外进行记录。记录内容包括采集号数、采集日期、采集地点、海拔高度、栖息环境、寄主名称、生活习性及采集人姓名等。记录后应立即在装有标本的指管和三角纸包上写明采集号数。
至此,昆虫采集工作已全部完成。二、昆虫标本制作
为了以后的学习和研究,对采集到的昆虫,要经过加工制成标本。昆虫标本有浸制标本、干燥标本、玻片标本、琥珀标本和贴翅标本等,其中以浸制标本和干燥标本最为常见。
(一)标本制作的用具用品
指管、标本保存液、玻璃缸(带盖)、昆虫针、三级板、展翅板(图 2
—5)、标本盒、幼虫干燥器(图 2—6)等。
(二)浸制标本的制作
将采集的昆虫放入保存液中固定和长期保存,这样制成的标本叫作浸制标本。
-
保存液的种类。常用的保存液有 5%福尔马林液、85%酒精液和福尔马林—酒精—冰醋酸混合液(5 份福尔马林、15 份 80%酒精和 1 份冰醋酸混合而成)。前两种保存液适于保存体形较大的昆虫,第三种保存液对昆虫体内柔软组织的固定效果较好,适合保存细小昆虫。
-
浸制方法。对于细小昆虫,可直接放入保存液中保存。对于较大的幼虫和蛹,为防止变色和收缩,要先在开水中煮沸 10~15 分钟,待虫体硬直后, 再放入保存液中保存。体形大的幼虫,休内水分较多,为了防止标本在保存液中腐烂,应在浸制过程中更换几次保存液。
浸制标本应放入指管中保存。指管外面贴上标签,标签上用铅笔写明昆虫名称、采集时间、采集地点和寄主植物名称
(三)干燥标本的制作
使标本保持干燥和一定的体态,用昆虫针固定在标本盒中长期保存,这种标本叫做干燥标本。干燥标本的制作多用于体形较大、翅和外骨骼比较发达的成虫。蛹和幼虫经过人工干燥后也能制成干燥标本。
- 成虫干燥标本制作方法。
- 软化采集的昆虫,往往已经放了一段时间,虫体已经变干变硬,在制作干燥标本时,必须进行软化。
虫体的软化可在带盖的玻璃缸中进行。缸中放入少量清水,缸底放置一个高于水面的支架,将待软化的虫体放在支架上。为了防虫体发霉,可在水中滴加几滴福尔马林,然后盖严缸盖。经过 2~3 天,虫体就能软化。
- 针插软化后的虫体,须用昆虫针穿插。昆虫针是一种用不锈钢特制的针,长约 3.7 厘米。根据针的粗细分为 00、0、1、2、3、4、5 号七种。其中,00 号最细,5 号最粗,3 号中等。针插时,应根据虫体大小,选择适当型号的昆虫针。一般 0 号到 3 号用得最多。
在虫体上针插有一定位置,不能乱插。蝗虫、蟋蟀等直翅目昆虫,应该插在前翅基部的上方偏右侧部位。金龟子、天牛等鞘翅目昆虫,应该插在右边翅的左上角处,使针正好穿过胸部腹面中足和后足之间。椿象和蝉等半翅目、同翅目昆虫,应该插在小盾片偏右方的位置上,这样就不会损坏虫体腹面的口器槽。其他各目昆虫,如鳞翅目(各种蝶、蛾)、蜻蜓目(各种蜻蜓)、膜翅目(各种蜂类)、双翅目(各种蚊、蝇)等,应该插在中胸的正中央部位。
昆虫针插入虫体以后,上端应留出针长的五分之四左右,然后用三级板调整虫体和标签在针上的位置。三级板是一块长 65 毫米、宽 24 毫米的长方
形小木板,其高度分为三级。第一级高 8 毫米,第二级高 16 毫米,第三级高
24 毫米。在每一级中央有一个与 5 号昆虫针粗细相等、上下贯通的孔穴。调整位置时,将插有虫体的昆虫针倒过来,放入三级板的第一级小穴内,使虫体背面以上昆虫针的长度等于第一级的高度(8 毫米)。然后,将针翻过来, 用针尖穿过已经写好的标签中央,再把针尖插入第二级小穴内,使标签高度正好是 16 毫米。
昆虫针上的标签,应写明采集日期、地点、寄主植物、采集人等项内容。
- 展翅对于鞘翅目、半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昆虫标本,不需要展翅,针插以后只需将足和触角稍加整理,制作便告完成。但是鳞翅目、蜻蜓目等双翅较大昆虫,为了便于对翅观察和研究,在用三级板调整虫体高度以前,必须先进行展翅。
展翅在展翅板上进行。展翅板通常用软质木材制作。展翅时,将针插标本插在展翅板的沟槽内,并将虫体摆正,虫体要和沟槽上口在一个平面,以便使翅正好放在展翅板上。用光滑纸条压在左右两翅上面,纸条两端用大头针固定。随后,用昆虫针轻拨前翅的翅脉,使前翅的后缘和身体相垂直,并用昆虫针将翅插住,以免移位。最后将足和触角稍加整理,使体态自然美观。
展翅完毕,将带有虫体的展翅板放在通风处,使其自然风干。经过 4~5 天,即可将标本取下,用三级板调节标本和标签高度,标本就制成了。
- 保存针插干燥标本,应放在标本盒内保存。标本盒的盒底贴有一层软木或硬质泡沫塑料,便于插放标本。为了防止虫蛀,盒内应放樟脑。
- 幼虫干燥标本制作法。制作幼虫干燥标本,应先按图 2—6
所示,装配幼虫干燥器。然后将幼虫放在玻璃板上,用圆玻璃棒自虫体头部向尾部均匀用力慢慢滚动,将内脏全部从肛门挤出。再用幼虫干燥器上的玻璃管尖锐一端插入虫体肛门。点燃酒精灯,将虫体送入灯罩内,一边烘烤,一边不断用二连球向虫体内送气,直至虫体干燥为止。
将已干燥的幼虫取出,粘在事先剪好的硬纸片上,用昆虫针穿插纸片, 并配上标签,一份幼虫干燥标本就制作好了。
- 蛹的干燥标本制作方法。用剪刀将蛹剪成两半,将内脏取出,擦拭干净,再用胶水将两部分粘好,插上昆虫针,配上标签,便制成了蛹的干燥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