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出于蓝
法拉第的愿望实现了,他进入皇家学院实验室,给戴维当助理实验员。当时,他不过是一个热爱科学的青年,专业知识还少。但是他虚心好学,不怕吃苦。他在实验室里洗刷器皿,搬运仪器,扫地抹桌,样样都干,很快就得到大家的好感。
戴维当时正在研究氯的特征,很有创见。历来人们错误地认为氯是一种氧化物,连大名鼎鼎的化学革新家拉瓦锡(1743-1794)也这样看。戴维却用实验证明氯是一种元素,改正了这个错误。他在 1810 年十一月宣布了自己的发现,但是传统学派却不承认,两种观点的论战持续了好几年。法拉第协助戴维做了不少实验,他坚决拥护老师的新见解。在给一位持怀疑态度的朋友的信里,他由衷地写着:“我热诚地信奉这个新学说,这是一点不奇怪的。因为我亲眼看见戴维本人拥护它;我还见过他做出许多实验来验证和解释它,使我不得不信服,进而钦佩他。”这大约是年轻的助手在学术上追随戴维的第一件事。
几个月以后,法拉第得到了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
这一年秋天,戴维去欧洲进行学术考察,主要目的是同欧洲各国著名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并且做些短期的研究工作。戴维三十三岁才结婚,妻子是一位年轻的富孀,这次出国,他带着夫人同行。为了帮着操作实验和整理科学记录,还需要一个能干的助手,戴维选中了法拉第。这对初出茅庐的助理实验员来说,意义是重大的。
1813 年十月,正是秋高气爽的日子。戴维一行三人启程离开伦敦。法拉第有生以来第一次出海航行,他的心象长上翅膀一样,早已飞过英吉利海峡。
他们旅行的第一站是法国。当戴维夫妇和法拉第到达巴黎的时候,受到
法国科学界的盛情欢迎。戴维在巴黎逗留了几个月,一面讲学,一面跟法国同行合作,进行学术研究。当时法国科学家从海藻里提取一种新物质,不能断定是什么元素。戴维在法拉第协助下进行分析,只用了一周时间就测出这种新元素的主要特性,并且命名为碘。问题解决得这样快,使法国化学界惊叹不止。
在巴黎期间,年轻的法拉第认识了不少法国著名的科学家,其中有两位对他十分友好,那就是电学大师安培(1775—1836)和化学家盖—吕萨克(1778
—1850)。当时多数学者对戴维带来的助手并不注意,只有安培和盖—吕萨克看出这个青年的价值不在他的老师之下,于是热情地给予指点。法拉第得到机会亲自观摩这些大师的实验,吸取他们的科学方法,并且了解到科学发展的最新水平,大开眼界。这种收获的价值实在是不可估量的。
这次旅行长达一年半,除了巴黎外,从热那亚、日内瓦、佛罗伦萨直到罗马,欧洲许多科学中心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戴维和欧洲科学界有广泛的学术联系,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受到礼遇,法拉第也结交了很多知名学者, 学到不少新东西。
1815 年春天,戴维夫妇和法拉第满载而归,回到英国。这次出国对法拉第来说,它的意义可以说仅次于达尔文的环球旅行。法拉第后来在电学和化学上获得成就,这次欧洲之行起了很大的作用。旅行给法拉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的日记,详细记载了戴维在各地的讲学内容、实验记录,以及各国科学家的实验方法、风格特长;沿途所见的自然景色、风土人情,也引起他莫大的兴趣。法拉第生性乐观,富于同情心,对大自然和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怀着深切的热爱。无论是海涛、落日、火山、瀑布,还是巴黎的车夫、佛罗伦萨的贫民、罗马的狂欢节,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里。二十二岁的法拉第,更坚定了他献身科学、造福人类的信念。
一回到伦敦,法拉第就扎实地干起实验室工作来。他的主要任务是协助戴维做实验,同时兼任皇家学院各位讲师的助教,在讲课的时候做示范表演。法拉第的工作是紧张和劳累的,有时还有危险,但是他干得很尽职,也很愉快。他从小就爱好实验,今天能够在英国最高级的实验室里工作,真是如鱼得水,他的整个身心都投入了实验室的工作。
不过,法拉第不是一个盲目的实验家,他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学习新知识。这些机会是:他以助手资格参加皇家学院的讲习会,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料, 向戴维和常来学院的著名科学家求教,等等。但是,他最好的老师,还是所做的那些实验本身。在科学研究中,同样一个实验,不同的操作者,不同的条件,常常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就是同一个结果,也可能得出不同结论。重要的是要善于发现和正确判断。法拉第每次实验都一丝不苟。他对实验中的各种现象极为敏感,善于捕捉那些偶然闪现的思想火花。不满足现成结论, 不迷信经典理论,总想探索新的东西,是他的最大特点。在实验面前,法拉第是一个出色的探险家,是一个不倦的勘探者。
在两三年时间里,经过实际锻炼,法拉第具备了出色的实验才能。在戴维的指导下,他开始走上独立研究的道路。
1816 年,二十五岁的法拉第初露锋芒,在《科学季刊》上发表了第一篇化学论文。他当时还有些胆怯,这种初出茅庐的紧张,每一个发表处女作的年轻人都能体会到。以后,法拉第陆续又写了几篇论文,都是关于化学方面的。
1818 年,法拉第写了一篇关于火焰的学术报告,大胆指出了名家理论的谬误。这篇论文标志着法拉第科学上的准备时期已经结束。“名师出高徒”, 他在戴维的引导下,经过刻苦钻研,勤奋工作,终于成为一个年轻有为的化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