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来从大众中获取信息的方法。通常新闻只是一个个别的事实,没有代表性。但是,有时侯,新闻需要指出一定范围内的总体情况。比如,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50 周年的时候, 人们想了解现代青少年是如何看抗战的。如果采用传统的新闻采集方法,就是由记者去采访几位青少年,以他们对抗战的看法来“代表”所有青少年的看法。显然,这是不能代表的,因为“北京青少年”群体是由各年龄段、各地区(包括城市和农村)、各学校(包括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孩子们组成的。记者若只采访某个年龄段、或某个学校的数个青少年,则不能说明北京市青少年总体情况。社会调查则有办法从所要了解的人(例如北京青少年)中选择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人,由媒介对这部分人进行访问,访问结果就可以代表所要了解的群体了。如《北京青年报》1995 年对北京市青少年进行了调查。报纸选取了 1000 名青少年,了解了他们对抗战的看法,然后发表了《北京青少年看抗战》的新闻报道。他们用这 1000 名青少年对抗战的看法代表了北京市青少年对抗战的看法。
要保证被调查的这 1000 名青少年,能够基本代表北京市区的所有青少年,在选取的时候,就要按一定规则和方法进行,不能随便选取,或者怎么省事就怎么选。比如,只选一个学校调查 1000 名中学生最省事, 但这个学校恰好是前一天刚刚看完抗战展览,学生情绪正处于最激动的时候;或这个学校的学生功课特别忙,连看电视、报纸的时间都没有, 根本不知道现在正在纪念反法西斯胜利 50 周年的事。这些情况以及其他我们不能一一列举的情况,都使这个学校的学生不能代表北京市区青少年。那么,《北京青年报》的调查者是如何选取被调查对象的呢?他们先从北京市 6 个城区中选出 10 个街道办事处,再从 10 个街道办事处中
选出 20 个居委会,每个居委会再选出 50 个家庭,每个家庭调查一个青
少年。这样共调查了 1000 人。这种挑选调查对象的方法和规则称为“抽样”,即从所有要了解的人中抽取一部分人,这一部分人就被称为样本。在这个例子中,1000 名调查对象就是样本。可见,调查这 1000 名青少年显然比随便采访几个青少年更有说服力。当然,抽样方法有许多种,我们只谈到了其中的一种,而实际操作的方法也复杂得多,我在这里作了简化。
对被选中的人作调查,也有一定的规则和方法,不能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想怎么问就怎么问。通常的访问方法是,调查者将问题事先设计好,印在纸上,这样就能保证被调查的人都回答同样的问题。这种印好问题的纸称为问卷。问卷是社会调查的主要工具,用于了解被调查的人的态度和行为。当我们接到问卷时,通常是要我们在几个问题项目中选择一个,或问我们同意不同意某个看法。我们把我们的意见填写在问卷上,由调查者将问卷收回,进行分析,以归纳出结论。问卷分析的主要方法是统计,如调查的结论是要得出百分之多少的人知道抗战是哪年开始的等,只有统计才能给出这样的结论。
总之,借助抽样技术、问卷技术和统计技术,媒介可以经常进行公众感兴趣的社会调查。以《北京青年报》的《公众调查》版为例,两年来,记者向青少年发布了许多有意思的新闻报道:
28%的读者读过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
76. 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社会调查能够得到公民的真实想法;
48. 1%的“蹦迪”人喜欢摇滚乐;
43. 1 %的母亲称“只要孩子能有出息,做父母的什么都可以牺牲”, 同时 58%的孩子感到“生活总是非常紧张和忙碌”,46. 1 %的孩子“常常感到对不起父母”;
65. 2% 的 北 京 中 小 学 生 玩 过 电 子 游 戏 ; 80%以上的北京城市青少年对日本反省侵略战争的态度表示不
满⋯⋯
由于以社会调查为基础的新闻报道日渐增多,有人宣称,我们开始进入了“数据新闻”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