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性报道

1972 年 6 月 17 日深夜,美国华盛顿。在民主党总部所在地水门大厦,

警察捕获了 5 名盗窃犯。事发当天上午,《华盛顿邮报》记者鲍勃·伍得沃德即去采访,发现两名盗窃犯的地址本有“亨利,白宫”的字样, 感到这不是一般的盗窃案。于是,伍得沃德与另一名记者伯恩斯坦开始了艰苦的调查,终于发现:民主党的竞选对手共和党在水门大厦安装了窃听器。面对这一政治丑闻,全美国都感到震惊。共和党人,包括尼克松总统千方百计掩盖事实真相,压制对这一事件的报道。两名记者的采访遇到重重阻力。但他们没有放弃,不断发表有关报道。经过长期调查和连续报道,“水门事件”终于水落石出。1974 年 8 月,尼克松被迫辞职。这个历时 26 个月的、搜集和研究了大量资料的、访问 400 余人的大型报道被称为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揭露性报道,专门揭露读者最关心的社会不公。与大多数日常性新闻报道不同,调查性报道更为详尽,更带有分析性。它需要大量的确凿证据,这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也有较大的风险性。调查性报道一般由记者自主采访,在对事件整体情况的连续调查基础上,讲述事实,并表明自己的态度。

勒丽·蓓蕾是美国《世界报》女记者。当时社会上传闻纽约一家疯人院有虐待病人行为。这家医院控制很严,记者很难发现事实真相。为了得到真实的情况,勒丽·蓓蕾决定装疯,结果真被人当作疯子送进了这家医院。几个月中,勒丽·蓓蕾以患者的身份,亲身经历了多次难以忍受的虐待,亲眼看到了患者不幸的非人生活。当她得到足够的调查资料后,她逃出了医院,将医院的黑幕公布于众,迫使政府对这家医院进行整顿。对这类调查性报道,后来的新闻研究者称之为体验式报道。在

一些事实真相被人为掩盖的情况下,“体验”确实是发现、调查事实的好方法,但它需要记者有足够的勇气和献身精神。

调查性报道对记者的要求很高。记者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敢于冒险,有分析头脑,勇敢无畏并认真对待证据,机智、冷静以及廉洁。

现在的报纸、电视等媒介,只有倒金字塔新闻是不够的了,还要发表大量的调查性报道。这些调查性报道的规模和影响也许没有“水门事件”那么大,但也足以震动社会。近年来我国稽毒、拯救被拐卖妇女儿童以及调查非法印刷中小学辅导教材等新闻都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