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学习中的指法与笔法

书法学习者要将字写得或古拙,或俊俏,或庄重,或飘逸,或丰伟,或潇洒,或肃穆,或飞动,总之具有一定的风格特色,这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书法初学者来说,首先应该力求结构的工整规矩。正如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所说: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这便是说,初学书法若不学平正的规矩,字就会歪斜无仪;但过于追求平正,又会将字写得呆板而无生气,所以又必须追求险绝;而险绝过甚,便会狂怪无态,因此又要归于平正。学书法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升华的过程。

历代各种字体以平正论,唐楷当之无愧。清代梁谳在《学书论》中说:

学书须临唐碑,到极劲健时然后归到晋人,则神韵中自俱骨气,否则一派圆软,便写成软弱字矣。

学书法先应该学执笔方法,也就是书法的笔法。人们拿东西都是用手指的指肚部分去拿,执笔也是用这个部分。执笔时,用拇指、食指、中指的指肚部分捏着笔管,用无名指指甲和肉相接的部分顶住笔管,小指自然地附着在无名指下,这就是最通用的五指执笔法。

执笔的要领,可以用“指实、掌虚、腕平、掌竖、身正、足安”这些词来概括。

指实,就是执笔要松紧适当,过紧会僵死,又容易疲劳、抖动,过松则写出的点画又可能软弱无力。

掌虚,就是手指与手掌之间、拇指与食指之间要有空隙,不可大把攥。

指实和掌虚的要求,就好比手里攥着一只小鸟,攥得太紧,鸟就会被攥死;太松了,鸟又会飞掉,也就是说要松紧适度。

腕平,是指腕上部两个骨节之间的平面与桌面大致平行,并且要腕低于掌,这样掌也就竖起来了。写字是讲究腕力的,坐着写字,以肘着案如果不做到腕平掌竖,写出的点画就可能软弱无力。

腕平要求执笔时要接近平,但运笔时却不需要总是这样。执笔在于手,运笔在于腕,执笔要实,运腕要活。运笔时手腕的左右两个骨节是在不停地上下转换运动的,否则写字时就变成了胳膊机械地平行移动了。

后世很多书法家赠送给别人的书法作品,上款有时题“某某正腕”,这就包含着请受书者指正腕的运用是否灵活,或腕力是否雄强的意思。

运腕就是靠手腕的上下提按和前后左右起伏往返而操纵笔锋,写出合乎要求的点画。书写时因手腕与桌面的距离不同而有几种不同的执笔方法。

在执笔问题上,还有一点要说及的,就是我国汉字的构造及写法都是适合右手执笔的。如果用左手执笔,书写时多有不便,如写横时就必须由左至右推着笔运行,这样就显得笨拙。汉字下笔顺序有先左后右的原则,所以提倡初学者用右手执笔。

身正,就是写字时要坐端正,胸部自然挺起并与桌面保持一拳之隔。右手书写时左手按在纸面上,以求力的均衡。写字时如果低头曲背,不但字写不好,日久天长,视力和脊柱都会受影响。

足安,就是写字时两脚微开,与肩同宽,平放地上,以保持身体安稳。运腕执笔在指间,指连于腕,腕连于肘,要想运笔灵活,必须指、腕和肘互相配合,而关键在于腕的运动。

其实,学习书法既没有一个万灵的秘方,也没有一套刻板的程式。古今书法家创造出了许多书法艺术珍品,也积累了丰富的书法学习经验,其中摹帖与临帖是两种最基本的方法。

前人练字,大多是这样的,书法学习者先选择一种碑帖作范本,仔细琢磨每一字的笔画与结构的特点,直到熟练地掌握它的写法,以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在此一家一体的基础上,再博览广习,兼收众长,加以发展,创造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新体。

当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初学写字,应该从摹写开始,也就是将薄而透明的纸张覆于字帖上进行练习,此法适用于初学者,也可用于对新帖的练习,这样宜于掌握字形的位置。

这就好比刚学走路时找一个牵引的人,当然也包括“描红”、双钩填廓、仿影等。当摹写熟练后,继而临帖,循序渐进,千万不能随心所欲,任意乱涂。

在临帖或摹帖时,人们常常借助一定的格子来进行,称之为“格临”。格临常用的格子有米字格、田字格和井字格。采用格临的方法,比较容易找准汉字的各部分在格子中的位置,也更容易看出汉字各部分的大小。

楷书是学习书法的基础字体,在书法学习上,前人把楷书比作“立”,行书比作“走”,草书比作“奔”。楷书方整规范,可作楷模,是各种字体的基础,各种印刷字体及美术字,也都是从楷书转化而成的。

楷书的笔画,富有变化,它要有更深的用笔的功力。楷书功夫不深,行、草笔力则不足。练好了楷书,再练其他字体,都较易于掌握。所以,学习书法,应从楷书入手,待楷书有一定的基本功时,再练其他字体。

学习书法,贵在多练,借鉴前人的经验,掌握一定的方法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还需勤学苦练,持之以恒。古今书法家,无一不是勤学苦练而成的。

总之,书法并不神秘,只要我们按照正确的方法刻苦练习,就一定能把字写好。

[旁注]

孙过庭 (646年~691年),名虔礼,以字行。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曾任右卫胄参军、率府录事参军。他胸怀大志,博雅好古,擅长楷书、行书,写得最好的是草书,师承王羲之、王献之。他的笔势坚劲,直逼“二王”。他的著作《书谱序》,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很大。

唐楷 唐代书写的楷书。我国古代书法发展到唐代,随着唐代国力空前的强盛,社会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于是整个社会学习书法蔚然成风,书法艺术获得了空前发展,进入了群星璀璨的鼎盛时期。其中楷书的法度逐渐完备,进入了完全成熟期。唐楷的代表人物是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和虞世南。

执笔 书法用语。要想写出巧妙优美的好字,就要正确地掌握方法。古人说:“学书有序,必先能执笔”。可见执笔之重要。前人传下来的执笔方法很多,有龙眼法、凤眼法、拨灯法、二指法、三指法、四指法、单钩法、双钩法、捻管法、撮管法、握管法、搦管法、双手回腕法等。

笔锋 毛笔的尖端。笔毫与笔锋是一个整体,两个概念。一支优质毛笔必须具备笔毫、笔锋两个要素。优质的笔既有优等的毫,更有优质的锋,如等外毛、劣质毛、废品毛,同样可以制作毛笔,从外观看很像一支毛笔,实际有毫而无锋。笔锋在毛笔头中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楷书 一种汉字字体,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它是由秦代程邈创立的隶书长期演变来的,也叫正楷、真书。楷书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画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楷体书法最为著名的四大家是:唐代欧阳询的“欧体”、颜真卿的“颜体”、柳公权的“柳体”,元代赵孟頫的“赵体”。

[阅读链接]

欧阳询是我国唐代的大书法家。他历经陈、隋、唐三朝。少时敏悟博学,书法学的是二王,他于平正中见险绝,自成一本,人称“欧体”。他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

欧阳询书法远承魏、晋,在六朝朴茂峻整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风格面貌。他用笔从古隶中出,所以能凝重沉着,转折处干净利落;结体紧结,方正浑穆,有一种极为森严的气度,而在雍容大度中,又有险劲之趣。欧书的特色可用“险劲”二字来概括。欧阳询流传下来的楷书代表作品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君碑》、《化度寺碑》和《虞恭公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