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云流水——六艺之乐

有“礼”则必有庆贺燕飨之“乐”,有庆贺燕飨之乐则必有五音宫商角徵羽伴奏,古代政府设立掌管音乐的官吏,并负责负责宫中庆贺燕飨之乐。

我国古代的“乐”是古代“六艺”之一,它同礼、射、御、书、数并称六艺,都是古代君子必学的一门技艺。乐艺不但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得到尊重和体现,还通过《六小乐舞》教育的手段灌输给贵族的青年子弟们,使西周形成了以尊礼为目标的礼乐教育体系。乐艺除了是西周时期教育贵族青年的六小乐舞,还经过后来历朝历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了六大乐舞。

周代教育贵族的小乐舞

周代的乐舞来源于原始舞蹈,是周王朝的功臣周公旦加工创造出来的。

据传说,舜领导天下时,南方的有苗部落不服,舜就命令禹率兵征伐,经过不胜,后来听了益的建议,没有用武力,而是执盾牌舞蹈70天,有苗乃服。执盾牌而舞,应是“文舞”和“武舞”的滥觞。

舜时还有《韶》又名《箫韶》,传说是歌颂舜的乐舞。实际上,原始的《韶》舞,原本是一种狩猎后欢庆胜利的群众性集体歌舞。

在当时,人们狩猎归来,向祖先献上猎获物,并狂歌劲舞。有人披上兽皮,有人戴着鸟羽,模仿鸟兽动作,在排箫声中,凤凰自天而降,舞蹈达到了高潮。主要伴奏乐器,是用竹管编排而成的乐器“排箫”,舞有九段九种变化,所以有“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的说法。

歌颂禹治水有功的《夏龠》,创作过程是这样的:禹治水成功后,命皋陶作《夏龠》九成,以昭其功。

到了周朝初年,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著名的圣人周公旦。他制礼作乐,其中的乐舞就有“文舞”、“左手执龠”、“右手秉翟”等,其中的龠就是“排箫”。这些舞蹈,都是在原始舞蹈的基础上发展的。

周公旦是周文王的次子,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很有仁德,在当时享誉九州,百姓们都很信服他。

后来,周武王驾崩了,新继承的周成王得了重病,病情不断加重,很快就奄奄一息了。周公旦知道后非常着急,就剪掉自己的指甲沉到黄河中,祈祷周成王痊愈。

周公旦率领百官们载歌载舞,向祈祷河神说:“我的侄儿年幼还不懂事,触犯神命的人是我周公旦啊!请天神降罪于我,千万不要伤及我的小侄儿!”

周公旦将祈祷册文封好,他又率领百官们载歌载舞,为天神娱乐。

后来,周公旦又将他创造的礼乐乐舞教给周成王,并鼓励周成王多多进行这种乐舞,用以强身健体,战胜病魔。果然,没多久周成王的病就痊愈了。

乐艺是我国古代的“六艺”之一,是古代君子必学的一门技艺。西周时期贵族青年们学习的内容,在音乐方面有歌唱和乐器演奏。此外还有有关乐舞的理论知识,舞蹈教育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周代礼乐教育的对象,是宫廷王室成员和贵族子弟。礼乐舞蹈的学习一般是从13岁开始,到20余岁达到成熟,学习阶段的划分则按照年龄大小来安排的。

在13岁开始后,贵族子弟主要学习内容是“小舞”、音乐和朗诵诗,偏重于学“文”;15岁以后主要学乐舞、射箭和驾车等,偏重于习武;20岁的时候,主要学习“大舞乐”及各项祭祀礼仪。这些内容假定各用3年学完,到22岁“礼成”,大约经过10年左右的磨炼。

周代用六个“小舞”作为乐舞教育的教材,它们是《帗舞乐》、《人舞乐》、《皇舞乐》、《羽舞乐》、《旄舞乐》和《干舞乐》。

六小舞乐的名称是对照着六大舞乐而命名的。正像“大舞乐”一样,“小舞乐”也是祭祀性乐舞。关于这六个“小舞乐”的具体表演形式、祭祀对象等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后代的儒家学者也勾画了一个大概的轮廓。

其中,《帗舞乐》是教育贵族青年的重要乐舞,它是祭祀后稷的乐舞,其根源是黄帝部落祭祀云图腾的乐舞。舞者手持“帔”而舞。“帗”,一种说法是五彩缯,也就是用丝绸长条编织起来挑在竿上的道具,但也有说是用鸟羽制成的。

《人舞乐》也是西周重要的乐舞教材,传说是祭祀宗庙或星辰的舞蹈。它不用道具,而以手袖为“威仪”。有一种说法是它原本可能来自模仿鸟兽动作的手势。

《皇舞乐》是一个求雨的乐舞,传说源自上古先民们蒙着鸟羽祈求神灵降雨。殷商时期已经有求雨性的“小舞”了。

据说贵族子弟在学习和表演该舞时,要身披五彩羽毛,如凤凰之色,头戴羽毛制作的帽子,衣服上缀着翡翠色的羽饰。这样看起来,它该是一个很好看的乐舞,这也证明周人继承了殷商的商羊祭雨仪式,甚至比殷商时期的人还要崇拜。

《羽舞乐》要求贵族青年在学习时,手持白色鸟羽而舞,它祭祀的是四方。其源起当与殷商的求雨之舞有一定关系。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人们在跳舞时手执雉尾,也就是五彩鸟羽。

《旄舞乐》是用于周代大学的祭祀礼仪,因此,它也是西周贵族青年必学的一种乐舞。舞者执牦牛尾而舞。有舞蹈史学家认为,该舞所用的“道具”有可能是用牛尾装饰的舞具而非真正的牛尾。

《旄舞乐》的来由一说是“葛天氏之乐”,也就是古籍中记载的“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乐舞。殷商时代有《隶舞乐》,也是持着牛尾,用来祈雨、祈神、祭祖先的。周代《旄舞乐》当与此有渊源关系。

《干舞乐》的舞者持盾牌作舞,用以祭山川。当然,周代教育贵族子弟性质的乐舞,还有《舞勺》、《舞象》等。根据古籍《周礼·乐师》中记载:

谓以年幼少时教之舞,《内则》曰:十三舞勺,成童舞象,二十舞《大夏》。

“舞象”是一种持“龠”而舞的文舞,也是周代教育贵族青年的重要乐舞教材之一。舞象者手持一把类似戈的武器,偏头抬腿,似躲又停的样子,与手持乐器的“舞勺者“形成了姿态上的呼应。《舞象》、《舞勺》是周代分别用于教育13岁和15岁以上贵族少年子弟的文舞和武舞。

[旁注]

周文王 (公元前1152年~公元前1056年),姬姓,名昌,季历之子,西周王朝的奠基者。先秦时期贵族有姓有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故周文王虽姬姓,却不叫姬昌。“姬昌”一说在东汉时期成型,后世因之,遂称文王为姬昌。传在羑里根据伏羲氏的研究成果继续演绎易经八卦。

周公旦 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个儿子。因封地在周,也称为周公或周公旦。他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周公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他是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

周成王 (公元前1055年~公元前1021年),姓姬,名诵,周武王之子,西周第二代天子,谥号成王。周成王在位期间,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编写礼乐。其子周康王理政时期,社会安定、百姓和睦,故史家誉为“成康之治”。

宫廷 封建帝王居住的地方。为了显示皇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统领天下的威严,宫廷建筑都追求雄伟壮观和富丽华贵。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古代宫廷文化不断发展,形成了完备的礼仪制度和艺术文化。

诗 是我国古代吟咏言志的文学题材与表现形式,汉代以后《诗》则专指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诗的题材繁多,一般分为古体诗和新体诗,如四言、五言、七言、五律、七律、乐府、趣味诗、抒情诗、朦胧诗等,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羊 我国远古时期传说中的鸟名。它飞舞定有大雨。同时也比喻有重大变故发生之前的预兆。据《孔子家语·辨政》记载:“天将大雨,商羊鼓舞。”意思是说,它在下大雨之前,常常屈足起舞。

葛天氏 上古部落首领的名号。被后人尊为乐神的名号,葛天氏部落不仅是乐舞的发明者,也是织布、穿衣的发明者。由于葛天氏部落首领利用葛这种植物纤维造福部落之民,后人才称之为“葛天氏”。

龠 是我国古老的民族管乐器。我国乐器就其持势吹法而论,大体可以概之为四种,也就是横、直、竖、斜等。四类吹法中,独有“斜吹”一法,几乎不被人所认识。其实,“斜吹”之器,就是历代典籍中记载的极为久远的,并被描述为“如笛”,“若笛”状的古龠一类乐器。

[阅读链接]

关于《舞象乐》的内容,这个的说法也有很多。一种说法是表现周武王伐纣的事,另外也有人说是商人善于驱使大象作战,但是聪明的周公还是打败了商纣王。《舞象》便是借此宣扬自己的武功。这种周人宣传文治武功的舞乐,自然也是周人用来教育青少年的重要教材了。

尽管历史上关于《舞象乐》的说法不一,但它是一种象征周代人们武功的武舞,也是周代贵族青年必须要学习的一种乐舞,这在周代的文献记载中的说法是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