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艺的技巧与学习方法

在我国古代,射箭的用途很多,比如战争和田猎等。古代人们在学习射箭时,通常都会左手持弓,右手勾弦,头部自然转向靶面,眼睛平视前方,两臂举起,高度一般以使拉弓臂在眼睛的水平面上为宜,弓与地面垂直。

弓箭要成水平并同人们拉弓臂的前臂连成一条直线,两肩自然下沈,调整呼吸,准星对准黄心或黄心垂直线上方的某一个固定位置。

我国古代的射箭学习,一般采用的举弓方法有两种。一种被称为“高位举弓”,也就是弓举起后,眼睛、准星和黄心垂直线上方的某一点连成一条直线。举弓的高度一般与眼睛持平。

这种举弓方法在开弓前两肩能最大限度地舒展放松,背部肌群也能预先拉长放松,对开弓和开弓后的固定姿势都是十分有利的。

此外,还有一种水平举弓法,也就是弓举起后,眼睛、准星和黄心连成一条直线。举弓的高度一般与下颌持平。

古代的射箭学习中,开弓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开弓是指人们借助持弓臂的伸展和拉弓臂肩带内收的力将弓拉开,持弓臂对准靶心直推,拉弓臂在前者的同一延长线上直拉。

开弓的基本要求是在举弓稳定以后,人们利用两肩带肌肉的力量,采用前撑后拉的方法将弓拉开。

开弓的具体方法,是由人们举弓动作来决定的,比如采用高位举弓法的人,在他开弓过程中,眼睛不要离开准星以检查准星是否偏离了黄心的垂直线,在弓弦到位的同时,准星也进入黄心。

采用水平举弓法的人,就必须采用水平开弓的方法。在开弓过程中,除保持两肩沿水平方向用力外,还应保持准星在黄心内。

开弓是射箭基本动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拉距要准,准星要准。这也就要求人们在弓开满后,准星应该瞄入黄心,不能进行第二次移动瞄准。

古人在学射艺时,开弓即要做到稳定又要做到果断。要稳定,是指弓举起后要有一个稳定过程。在开弓过程中,也要保持这种稳定状态;要果断,就是要大胆果断地进行将弓拉开,开弓时思想上没有任何顾虑,古人云“怒气开弓”,也有这方面的含义。

另外,在开弓时要保持最初站立时的身体位置。这便是射艺中非常重要的靠弦了。靠弦是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的,这就需要人们用颌下来定位了。

靠弦的基本要求是:大拇指自然弯曲指向掌心,食指靠在颌下面,弓弦对正鼻、嘴和下巴的中央。

除了传统的正向靠弦外,还有一种侧向定位的靠弦法,它的基本要求与颌下定位法相同,只是开弓后弓弦靠在嘴右角处。

这种靠弦方法带有一定的补偿性质,一般用于前臂较短的人。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加大锁骨和肱骨的角度,使前臂的纵轴更接近于射箭面,从而有利于后背肌群的用力。

射箭的基本姿势做好以后,总的是要求就是:身体端正,体重平均落于两脚之上;然后塌肩舒胸,动作层次清楚,左右用力对称。整个动作自然轻松,稳定持久。

古人对射箭姿势的学习要求是:

身法亦当正直,勿缩颈、勿露臂、勿弯腰、勿前探、勿后仰、勿挺胸,此为要旨,即尽善矣。身端体直,用力平和,拈弓得法,架箭从容,前推后走,弓满式成。

在我国先秦时期,善射者都很重视基本姿势和动作的训练,因为它是提高射击技术的基础,这个基础打得越牢固、合理、轻松、自然,就能越长时间地保持工作能力,随心所欲地去完成后面各环节的动作。

[旁注]

田猎 一项具有军事意义的生产活动。田猎的作用,一是为田除害,二是供给宗庙祭祀,三是为了驱驰车马,进行军事训练。田猎礼法规定:不捕幼兽,不采鸟卵,不杀有孕之兽,不伤未长成的小兽,不破坏鸟巢。这些礼法对于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具有积极意义。

先秦 我国历史学名词,指秦代以前的历史时期,起自远古人类产生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为止。这一时期,学术思想自由,文化繁荣,产生了诸子百家,诸子如孔子、老子、韩非子、墨子等,百家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刑名等。

射艺 是我国传统的射箭游戏,为“六艺”之一的射发展而来,在西周已经发展成为具有陶冶性情之用的活动,包含了对射者品德、心境和意念的磨练。要求射手能够完成身、心和弓箭三者的高度和谐统一,以表达对高尚品德的追求。

[阅读链接]

古代射艺学习中,靠弦动作结束的同时,也就是射箭基本姿势形成之时。这时最大的特点是各部分动作必须按技术规格要求完全就绪。因为靠弦动作的结束,接着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重要的阶段,所以靠弦动作一定要到位,否则会给下一步的动作带来破坏和干扰。

如果人们学习靠弦的动作到位了,那么射艺的基本姿势就形成了,这是学习射箭基本技术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学习射好一支箭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