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然天成——四艺之画

学习我国的山水画,临摹是必不可少的。临摹是一个丹青家终身要做的功课,只有开始而没有结束,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临摹所采取的方法不同而异了。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以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

初学中国画时,常常以临摹作为入门的手段,逐渐地对物写生,然后再转而对物象写意。不仅粗笔的写意画是如此,就是细致的工笔画,也有其写意的成分。

中国画艺重要的临摹教法

那是在我国明代的时候,有一个最著名的画家,名字叫唐寅,因他字伯虎,所以人们多称他为唐伯虎。

唐伯虎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特殊的能力,后来他拜师拜在了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的门下。

沈周最开始是让唐伯虎去临摹自己的画,然后让他去临摹前人的画,这样能够让唐伯虎更快地掌握自己和古人的画技画风。

在得到了名师指点后,唐伯虎学习画画自然就更加刻苦勤奋,他很快就掌握了绘画的各种技艺,深受沈周的称赞。

由于沈周的称赞,这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渐渐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

有一次在吃饭时,沈周让唐伯虎去打开窗户。唐伯虎刚要伸手推开窗户,却惊奇地发现,原来竟是老师的一幅画,他这才知道,自己的画技远远比不上老师。

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以后,他潜心学画,再也不敢自满了。经过努力学习,他在南宋山水画风格中融入了元人的笔法,取得了非同寻常的效果。他的画技突飞猛进,甚至已经超越了他的老师沈周。

唐伯虎后来又拜周臣为师,周臣是南宋时期的院体绘画的高手。唐伯虎跟周臣学的是院体画,但其画有时也有与沈周画风相近的作品,如《南游图》。这是唐伯虎36岁时琴士杨季静离开苏州时赠送给他的。

《南游图》画面上人物、车、驴用笔细劲,如纸上游丝。近景的坡上有三四株杂树交柯攒影。中景左侧山岩前一高士骑驴缓行,后面一童仆拉着车负琴紧随。刚出岩口,右面两个推车人,匆匆赶路。山路曲折,溪水波动,颇见旅途之辛苦。整幅画不着色,山势平缓。而其中一株树用胡椒点点叶,与沈周画树叶法神似。

唐伯虎画得最多也最有成就的是山水画,他的足迹遍及名川大山,胸中充满千山万壑,这使得他的诗画具有吴地诗画家所没有的雄浑之气,而且他可以化浑厚为潇洒。

唐伯虎的山水画大多表现雄伟险峻的崇山峻岭,楼阁溪桥,四时朝暮的江山胜景;有的描写亭榭园林,文人逸士悠闲的生活。唐伯虎的山水画,画幅大的气势磅礴,画幅小的清隽潇洒,题材面貌丰富多样。

由于唐伯虎作画很少在画上注明年份,且他的画风变化也不是很有规律,所以人们很难推测他作画的时间,也难以按照时间来划分他的画风变化进程。

其实,我国的画艺在古代尚无确定的名称,一般都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帛、宣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这是我国古代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

国画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及书法与篆刻四大部分,各部分即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贯穿了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学习原则,形成了独立而完整的国画教学体系。

其中,中国山水画的教学,大体说来分为三个阶段,即临摹、写生、创作,它们是三位一体的。其中,临摹课在山水画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学习中国山水画,临摹是必不可少的学习途径和方法,也是山水画学习最重要的内容。古人在总结中国画的学习步骤时说:

先以古人为师,再以造物为师,最终当以心为师。

这就是说教画,首先要教习临摹前人的传统和方法,并且掌握形式,然后再向大自然学习,最后将两者综合起来表达自己。这是古人教习山水画的经验总结。

中国画的绘画形式和这种形式的笔墨,是在我国独特的文化、历史、社会和自然环境下所产生的,是经过长时间的一代又一代绘画艺术家的不断继承、完善、发展和创造所成长起来的,它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因此,要学会这个形式,就必须掌握临摹这种形式的语言。

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在现实中的表现物象身上是看不见的,是一种抽象的绘画语言。所以要掌握这种笔墨语言,必须首先向前人学习。

在掌握了这个特殊的语言基础上,才有可能进入这个领域,而在这个领域的造诣,所能取得成就的高低,取决于对这种语言的把握程度。学习这种语言最主要的方法就是临摹。

教习绘画要选取学生可以吸收的东西,然后让他们加以吸收消化。在开始临摹时,画师要选择一些历代大师的作品作为学生临摹的对象。这样做的目的是建立一个高品位的起点,眼界高,认知着落点的层次就高,也少走弯路。

如果所选择的临本格调不高,起步不高,将会终身受累。古语中有“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的道理,所以一定要选择好的临本。

在临摹过程中,最好选择一些大师的中期作品作为临摹的范本,因为这类大师的早期作品中尚带有先贤的较多痕迹,而自己的风格又未形成,至于晚期的作品又太多个性化,不宜模仿。

相比之下,中期的作品,往往是这些大师画法、风貌的转型期,其作品画面的布局和笔墨运用在此时都比较认真和精到。

有了好的临本,还得有正确的临摹方法。临摹之前要读画,“读”是研读、解读、分析的读。要对所临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了解临本的笔墨特点,方法步骤,作品整体气韵等。

临摹古代名家的作品,更要善于学习,因为每一个名家,既有他的长处,也有他的短处,所以要培养有辨别好坏的能力,看出哪些是它的好处,哪些是它的不足之处。

临画不是一树一石,照抄一遍,这样的临,好处不多,必须找寻其规律,以及用笔用墨的方法,都要问个所以然。

在教习临摹的过程中,心态也是很重要的,一定要让学生能收住心,不要粗心大意,似是而非地草率临摹。

临画最好是先易后难,先简后繁。从山石树木开始画起,先画单棵树,然后再画杂树、丛树;先画一块石,然后再画一组石。

先临物象结构比较清楚,笔墨比较规范的画,然后再临变化较多,较复杂的画;先临局部,然后再临整幅;相对先缩小临摹范围,力求在研究深度上最大限度地做到精微深入,在画幅上不要贪大,不求快。在临完一幅画时,要把临的画与范画作一比较,看看有什么问题及差距,然后再重新临摹,直至达到理想的状态。

总之,学习山水画,临摹是必不可少的学习途径。临摹是一个丹青家终身要做的功课,只有开始而没有结束,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临摹所采取的方法不同而异了。

[旁注]

唐寅 (1470年~1523年),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唐寅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他以诗文出名,却最擅长绘画,在传统绘画写意技法和开拓花鸟画新境界方面的卓越建树,给后世造成深远影响。

沈周 (1427年~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明代杰出书画家。他享年83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对后世影响很大。

山水画 指国画中的山水画,简称“山水”。是一种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国画的重要画科。传统上山水画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帛 古代一般以麻、葛的织品为布,丝织品为帛,因以“布帛”统称供裁制衣着用品的材料。帛还是一种书写载体。我国古代实行自然经济,因此需要征调的大量布帛,除了直接使用一部分之外,大部分是要进入市场的。

临摹 临,是照着原作写或画;摹,是用薄纸蒙在原作上面写或画。按照原作仿制书法和绘画作品的过程叫做临摹。广义的临摹,所仿制的不一定是原作,也可能是碑、帖等。临摹为了学习技法,侧重临摹的过程。为保存、修复、展览、出售而取得复制品,侧重临摹的结果。

中国画 也称国画,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我国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

笔墨 国画技法的总称,在技法上,“笔”通常指钩、勒、皴、擦、点等笔法;“墨”指烘、染、破、泼、积等墨法。在理论上,国画强调笔为主导,墨随笔出,相互依赖映发,完美地描绘物象,表达意境,以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丹青 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青色,所以人们称国画为“丹青”。也泛指绘画艺术,因为丹青两色不易变易,也形容国画的不易变色。“丹青”本指丹砂青雘矿石颜料,因其不易褪色,故史家以此比喻一个人业绩昭著,又因为丹册多记勋,青册多记事,故“丹青”意同史册。

[阅读链接]

唐寅擅长写意花鸟,活泼洒脱、生趣盎然而又富于真实感。传说唐寅所作的《鸦阵图》挂在家中,有一天有数千只乌鸦纵横盘旋在屋顶,恍若酣战,堪称奇绝。

唐寅花鸟画的代表作是《枯槎鸲鹆图》。其构图用折枝法,枯木枝干由右下方弯曲多姿地向上伸展,以枯笔浓墨画之,苍老挺拔。以积墨法画一只栖于枝头的八哥,正引吭高鸣,树枝似乎都在应节微动,从而显现出自然界生命律动的和谐美。这幅画在画法上属小写意,一路运腕灵便,以书法人画,以写代描,笔力雄强,造型优美,全画笔墨疏简精当,行笔挺秀洒脱,形象饶有韵度,从中可以窥见唐寅在探讨写意技法和开拓花鸟画新境界方面的卓越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