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标志——六艺之礼

我国古代的“礼”,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礼在我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作为典章制度,礼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礼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如果想学习古代礼仪,首先应该了解我国礼教的产生过程,然后,遵循一些重要的原则,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古代礼仪种类与教学方法

那是在我国春秋时期的公元前523年,有一天,当时著名的大思想家孔子对他的弟子南宫敬叔说:“我听说周王室管理图书的老子博古通今,他知道礼乐的源头,也明白道德的重要。现在我要去拜见他,你愿意陪我一同去吗?”

南宫敬叔欣然同意,并随即请示了当时鲁国的国君。在得到鲁国国君的批准后,南宫敬叔马上排遣一辆两匹马拉的车,一个书童,一个车夫,然后陪着孔子前往周都洛邑。

老子见到孔子,知道孔子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在经过彻夜长谈之后,老子带孔子访问了大夫苌弘。苌弘擅长礼仪,他带着着孔子一行人观看祭神之典,考查了周国的教育基地和祭祀礼仪,这使孔子感叹不已,获益不浅。

在洛邑呆了几天后,孔子向老子辞行。老子送孔子时对他说:“有钱的人送人财宝,仁义的人送人金玉良言。我既不富贵也没有什么钱财,我便送你几句话吧!”

孔子深深一揖,说道:“愿闻先生教诲。”

老子说:“当今这个局势,人若是很有本事,就会招惹到灾祸。请你不要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所谓的礼仪,就是不要将别人厌恶的东西强加给人,希望你能够谨记!”

孔子再次鞠躬拜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老子说:“你一定要记住,礼仪就是要与世无争,这样天下人才没有人能与你争!这便是天道,也是正道!”

孔子说:“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

孔子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流传了2000多年,对后世的礼教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实,礼在我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礼作为古代的道德规范,它是国家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在孔子以前的夏商周时期,就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期的周礼,已比较完善。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作为观念形态,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

在孔子之后的封建社会里,礼是维持社会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同时,礼既是我国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在教习学生礼仪时,必须让学生知道,礼的中心是社会关系,所有的社会结构都是从礼这里出发衍生出来的。礼作为孔子的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它不是仅指一般的礼仪,而且其本质上更加深刻。

孔子认为,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礼。因此,针对不同的社会关系,孔子确定五种不同的“礼”,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

吉礼,是周王朝祭祀和敬奉邦国鬼神的礼仪;凶礼,是周王朝哀伤忧患和丧亡殡葬的礼仪;宾礼,是关于朝聘盟会的礼仪;军礼,是周王朝关于兴师动众的礼仪;嘉礼,是周王朝用于婚姻宴饮的一种礼仪。每逢用到礼仪时,就要用“乐舞”来配合这些礼仪的规矩。

古代礼的教学,实际上可以分为政治礼仪与生活礼仪两大部类。政治礼仪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在生活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逝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在礼仪教学中,礼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我国的宗法制。古人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古代的礼艺教学注重宗庙制度。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即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和肃拜。

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西汉著名学者戴德所写的《礼记·曲礼》中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黄帝、尧、舜、禹、周文王、周武王等都要祭祀。

在古代,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此外,古代还有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

礼既然是富于差别性、因人而异的行为规范,每个人就必须按照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去选择适合的礼。符合身份和地位的就是有礼,否则就是非礼。

举例来说,八佾舞是天子的礼,卿大夫只许使用四佾,鲁季氏以卿行天子之礼,八佾舞于庭,孔子认为非礼,愤慨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古代礼的教学中,冠、婚、丧、祭、乡饮等礼,都是按照当事人的爵位、品级、有官无官等身份而制定的,对于所用衣饰器物以及仪式都有繁琐的规定,是不能越级使用的。

在家族中,父子、夫妇、兄弟之礼也各不相同。夜晚为父母安放枕席,早晨向父母问安,出门必面告,回来必须面告。

贵族和庶人都受礼的约束。所谓“礼不下庶人”,并非庶人无礼,只是说庶人限于财力、物力和时间,不能备礼,更重要的是贵族和大夫的礼不适用于庶人。

西汉著名学者戴德在《礼记》中说:

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是故宫室得其度……鬼神得其飨,丧纪得其哀,辨说得其党,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

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代礼的教学内容繁多,范围广泛,涉及人类各种行为和国家各种活动。

[旁注]

老子 (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李耳,字聃,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存世有《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他的学说对我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苌弘 也作苌宏,字叔,又称苌叔。古代人名。是周景王、敬王的大臣刘文公所属大夫。古代刘氏与晋范氏世为婚姻,在晋卿内讧中,由于他帮助了范氏,晋卿赵鞅为此声讨他,后来人们也用苌弘来借指屈死者。

鲁国 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君主都是姬姓,侯爵。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后,他的弟弟周公旦被封于曲阜地区,这便是最早的鲁国公。鲁公之“公”并非一种爵位,而是周代诸侯在所封地之区的一种通称。鲁国先后传25世,经36位国君,历史800余年,国都在曲阜,疆域主要在泰山以南。公元前256年,鲁国被楚国所灭。

殷 又称商,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奴隶制朝代,也是我国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部落首领商汤灭夏国后建立商朝,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了600年,后被周武王击败而结束。商王朝处于奴隶制的鼎盛时期。

孝 孝顺长辈,也是旧时尊长去世后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所谓“百行孝为先”,孝反映了中华民族极为重视的人伦观念。孝文化是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与仁、义、礼、智、信等同是我国古代的优秀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诸侯 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代分王、侯二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礼记》 儒家经典之一。由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定。戴德选编的85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39篇。戴圣选编的49篇本叫《小戴礼记》,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对后世影响巨大。

冠礼 是华夏民族嘉礼的一种,是古代我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冠礼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可以婚嫁了,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也称成丁礼,这是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

戴德 字延君。西汉著名文学家、礼学家和思想家,礼学中“大戴学”的开创者。他曾经被任为信都王刘嚣的太傅,汉宣帝时被立为博士,尊称“大戴”,作《大戴礼记》,对后世文学和礼学有突出贡献。

[阅读链接]

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这便是“礼达而分定”了,也就达到了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反之,弃礼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社会和伦常便无法维持,国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

儒家极为重视礼在治理国家上的作用,提出礼治的口号。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从此以后,“礼治”成为了封建帝王维持国家管理秩序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