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字法学习与象形会意

古人在学书艺时,必须要掌握汉字造字法,只是后来的汉字造字法,除了假借字和转注字外,还进行了发展。

所以,学书艺的人必须知道,这是由表形到表意,再趋向于表音的三个阶段,最后是形声制文字的确立。

形声的“形”也就是“形旁”。“形旁”也叫“形符”或者“意符”。“声”也就是声旁,也叫“声符”或者“音符”。

形声字是由“形”和“声”两部分组成的。形旁表示形声字的意义是属于哪一类的,它是形声字的表意成分;声旁表示这个形声字该怎么读,它是形声字的表音成分。

比如,“一唱一和”的“和”,“口”是形旁,表示“和”的动作;“禾”是声旁,表示“和”的读音。

又如,“忍耐”的“忍”,“心”是形旁,表示“忍”属于属于心理活动;“刃”是声旁,表示“忍”的读音。

还有,纯表意的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就是它的造字素材。汉字形旁的来源主要是象形字,比如“口、心、衣”等;声旁的来源主要是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等。

形声字有两大优点。第一,它有表声成分;第二,它的造字方法简单。

语言里的词是“声音意义”的结合体,选择一个同音或近音字作声旁,再配上一个合适的形旁,就可以造出一个新字来,这种方法是很简便的,而且同一个声旁加不同的形旁、同一个形旁加不同的声旁,就是不同的字。

例如,用“方”作声旁,配上不同的形旁,就是“访、防、芳、放”等等;用“木”作形旁,配上不同的声旁,就是“柏、机、枪、枫、架”等。

形声字的形旁在另一些字里还可以作声旁,例如“山”,在“屿、峰、岐、峙、岖”诸字中,它是形旁;在“汕、讪、仙”诸字中,它是声旁。

再比如“土”字,在“场、坦、埂、城、堡”诸字中,它是形旁;在“吐、肚、杜、牡、徒”诸字中,它是声旁。

原有的形声字还可以用作声旁,组成新的形声字。例如“召”字从“口”、“刀”声,“景”字从“日”、“京”声,等等,它们都是形声字。以这些形声字为声旁,再加上个形旁,又是新的形声字“招”、“影”。

同样的形旁和声旁,还可以通过部位的变换产生新的形声字。形声字成为汉字发展的主流,后代造字大都属于形声字。

由于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语言的内容越来越为丰富,原来的文字为适应语言的发展,需要创制和增加大量的新字。但由于象形、指事、会意等三种造字方法都有着很大的局限性,而形声字则是创造新字的一个很好形式,于是,形声字应运而大量产生。

比方说,一个“湘”字,看字的右半边“相”,可以知道它的读音,看字的左半边知道它的意义跟水有关,是水的名称。乍看起来,这种“识字认半边”的方法还挺方便,可以推而广之了。

汉字从古到今,无论字形、字音、字义,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绝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必须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专门理论来作科学的解说。

事实上,使用汉字的人不可能都是文字学家、音韵学家、训诂学家。因此,对于学书艺的人来说,读汉字的半边,不一定能读出正确的字音来,望另外半边,也不一定能望出真正的字义来。

用符号表示意思的指事字并不是万能的,有时表达得很不清楚。于是,古人又想出了一个造字的办法,也就是会意字。

会意字是另一种造字方法,是用符号表示指事字,有时表达得不清楚,于是古人就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物形体会合起来,从他们的联系或配合上表示出一种新的,通常是抽象的意义。这种造字办法便叫会意了。

许多会意字是很有趣的,这透射出了我国先民们丰富的联想和率真的性情。这也是后世文人墨客以字做游戏的基础。

会意字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物形体会合起来,从它们的联系或配合上表示出一种新的、通常是抽象的意义。

例如,把“日”和“月”合在一起,造成一个光明的“明”;把“鸟”和“口”合在一起造成一个鸟叫的“鸣”;把“刀”“牛”“角”三个字合在一起,造成了一个解剖的“解”字。

有些会意字的字素,看起来不像是一个字,倒像个符号,其实是个古字的变形,现在我们叫它偏旁或部首。

例如“家”字,上半部分古时写的是屋子的象形。下边的“豕”就是猪,不过古时候,人和猪常住在一个屋子里,所以有猪的地方就常有人家。

会意是为了补救象形和指事的局限而创造出来的造字方法。但是和象形、指事相比,会意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第一,它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义;第二,它的造字功能强。

有些会意字,它的造字之意颇能反映古人的某些概念,比如“盗”字,上半部分“次”,表示张口流出口水之意,下部分是“皿”,指盛食物的器皿。

“盗”也就是古代的偷字。如何用文字来表示偷的意思呢?古人用“次”、“皿”二字来表示,也就是说,好吃的东西是偷的对象,这是一种颇为特殊的联想。

由此可见,古人造字时表情达意,十分大胆率真,也颇具幽默感。

会意字有两类,一类是异体会意,另一类是同体会意。异体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形体的字组合而成。例如莫、盥、典、鸣、休、焚、取、伐、跌、忐、忑等字。

同体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形体的字组合而成。例如林、森、晶、舜、颓、双、多、哥、从、比、赫、棘、众、磊等字。

当然,有些会意字是两个或几个同样的字素重叠组成的。二字重叠的多是左右的并列结构,三字重叠的多是塔形的上下结构,看起来像体操活动中的叠罗汉。

比如三个“人”组成“众”;三个“火”组成“炎”;三个“木”组成“森”;三个“日”组成“晶”;三个“直”组成“矗”;三个“水”组成“淼”;三个“口”组成“品”等。

会意字由于字形的变化太大,现在已看不出它们的字源了。例如妇女的“妇”字,为什么在女旁加个横山呢?虽然有相声解释说,这是妇女推翻五座大山得到解放的意思,但这是文字游戏,不是字源分析。

正确的字源分析只能从繁体字“婦”中才能看出。这个“婦”字,左边的“女”旁指妇女,女旁的“帚”是扫帚,前后合在一起的意思是,妇女拿着扫帚在家里劳动。

其实,“女、帚为婦”和“力、田为男”是符合当时的“女内男外”、“男耕女织”的社会情况的。

再比方说,东西南北的“东”字的字源,也只能从繁体字中才能分析出来。这类不容易看出字源的字相当多,人们叫做“破体字”。

会意字是合体字,会意的方法比象形、指事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会意突破了象形和指事的某些局限。可是它本身的局限性也很大。首先,它所表示的意义是含混、不确定、不准确的。

比如:“莫”是日在草中,表示“日暮”,怎么就不可以理解为“日出东方”?“休”表示“人在树旁休息”,怎么就不可理解为“人在树旁劳动”呢?

在我国古代,人们起名字也很注意字的形旁。传说有个皇帝给自己三个儿子起的名字都有竖心旁,他有个大臣给自己三个儿子起的名字都有“力”旁。

一天,皇帝问起这个大臣儿子的名字,大臣回答了。皇帝听了以后说:“我儿子的名字都有竖心旁,你儿子的名字都有‘力’旁,正说明我们两个人的关系啊!”大臣为了讨好皇帝,补充说:“您说得很对啊!古人还说高尚的人用心,下贱的人才用力呢!”

古代算命的方式很多,其中之一是测字。测字也叫拆字,就是把一个汉字拆成几部分,然后加以解释,预测吉凶。

传说清乾隆皇帝喜欢微服私访,也就是他穿上平民的服装去了解社会情况。一次,乾隆在江南苏州看见有个算命先生在给人测字,他就让跟随的老太监去试一试。

老太监看了看身上的帛衣,就写了个“帛”字,测字先生说“‘帛’字,上面是‘白’,下面是‘巾’,‘白巾’是办丧事用的。你家里恐怕有人要出事了。”

正巧这位老太监的父亲最近得了重病,老太监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全身直冒冷汗。乾隆心想,这个算命先生还测得挺准,让我来考他一下。

乾隆故意也写了一个“帛”字,让他去测。测字先生把乾隆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连忙鞠躬行礼说“先生大富大贵呀!”

乾隆问测字先生是怎么知道的,测字先生指着“帛”字说:“上头是个‘白’字,皇帝的‘皇’字上头也是个‘白’字,‘帛’字下边是个‘巾’字,皇帝的‘帝’字下面也是‘巾’字,所以‘帛’字是‘皇头帝脚’,您有天子之命啊!”

乾隆一听,哈哈大笑,心里十分开心,他就命令随从赏了测字先生一锭银子。

测字先生拿到一锭大银,心花怒放,因为这比他平时几个月的收入还多。晚上,他高兴地讲给老婆听,老婆听了疑惑地问他:“为什么同一个字,你有两种说法呢?”

测字先生告诉老婆,“第一个人年纪大,面带愁容,我估计他家里多半有了丧事;第二个人年纪轻,却气度不凡,第一个人穿得讲究,却好像他的仆人,我想这个年轻人肯定来头不小,所以就拣好听的说,让他高兴高兴,果然就赏了我一锭大银。”

看来,测字先生不仅要精通文字学的知识,更要会察言观色。

学书艺的人,一定要注意偏旁或部件的位置,否则就会出错了。比如“明”字和“胆”字中的“月”字,一个在右,一个在左;“翡翠”二字中的“羽”字,一个在下,一个在上。

有趣的是,有些字的偏旁部首位置交换以后就成了另外的字。如“陪”与“部”,“旮”与“旯”,而如果把“日”移到“九”的尾巴上,就又得到了一个新字“旭”了。

当然,像“一、二、三”这样的字和“上”、“下”等字,都是象形字加象征性符号。如表示树根的“本”,表示树梢“末”,表示刀锋的“刃”等。

“刃”字,甲骨文是一个“刀”的象形字,在表示刀的刃口的地方加上一个点,指出这里是刀刃。这一个点就是指示符号,因而构成了“刃”字。

指事字和象形字不同,象形字是一个独体实物的形象;指事字是在独体实物形象上加指事符号,或者是纯粹的抽象符号。

象形字的特点是“指点”,一般可以单独画出来的;指事字所表示的东西是抽象的,或者虽不抽象,却是局部的,不便单独表示出来的。用简单的符号表示抽象的、复杂的、不能象形的意义,终究是比较困难的。

其实,真正抽象的意义,既然无形可象,也就难以“指点”出来。例如“休息”的“休”、“忍耐”的“忍”,这些“事”怎么“指”?所以,汉字里指事字比象形字还少。自汉代以后,基本上没有再造指事字了。

象形字为数不多,却是汉字造字的基础,后来的合体字有相当一部分是用象形字构成的。

由于汉字的字形变化是渐进的,十分有趣的是,至今许多汉字还留有象形的尾,仔细琢磨就可以看出它的原形来。

比如“乌”与“鸟”字相比,正好切去鸟头上表示眼睛的一短横。画鸟不点睛,这是为什么?其实古人在造字时,对于象形字,需要抓住形象的特征。乌通体黑色,乌的黑眼睛因和羽毛的颜色相同,看上去就不分明了。所以“鸟”字点睛,“乌”则不见其睛了。

据说在南北朝时,有一位画家张僧繇,在墙上画了四条龙。后来经人多次要求,他就给其中两条画了眼睛,这两条龙便腾飞升天了。成语“画龙点睛”即来源于此。

“乌”字耐人寻味,恰在这不点睛上。以上所述虽然是两件事,但道理是一样的。据说,小乌雏出生后,其母要喂养它60天,待羽毛丰满可以独立觅食时,它要叼食60天报养其母,这叫做反哺。

还有,乌是一种喜欢群居的鸟类,它们在田野中生活。有这样的一故事。据说在春秋时代郑国和楚国交战,楚国在夜里偷偷撤了兵,故意留下军帐没有拆除,以便迷惑郑军。

郑国并不了解楚军的底细。这时郑军中有个士兵远远瞭望一下,便肯定地说楚军撤走了。别人问他:“楚国的军帐尚在,何以见得楚军退走了?”

他说:“楚军帐幕上落满了乌鸦,如军队尚在,是不可能有这种现象的。”

由此可见,古人对乌的生活习性是观察得何等细微。

汉字里象形字不多。《说文解字》里象形字只有364个。汉代以后,1000多年来只造了“伞、凹、凸”等少数几个象形字,后来已经不再用这种方法造字了。

虽然象形字为数不多,它却是汉字造字的基础,后来的合体字有相当一部分是用象形字构成的。例如“人”是“企、伐、侄、俭、仙”等字的构字成分,“贝”是“财、购、贸、狈、败”等字的构字成分,“马”是“驴、驮、驾、妈、骂”等字的构字成分。

因此,从字源上了解象形字的形、义、音,可以帮助我们掌握一大批汉字的字义和读音。

经过长期变化,很多象形字都变得不象形了。可是,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还没有发生文字体系的大变动,在同一文字体系中,字形的变化是渐进的。因此,有些汉字还留着一条象形的尾巴。

古老的象形字是一种表形的文字。“象物之形”,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且不说抽象的意义无形可象,就是具体的东西,也不是都可以“象形”出来的。用这种方法构造汉字没法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汉字由表形向表意发展,于是指事字和会意字应运而生了。

[旁注]

假借字 我国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

形声字 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由表示意义范畴的意符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组合而成。形声字是最能产的造字形式。意符一般由象形字或指事字充当,声符可以由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充当。

训诂 就是“解释”的意思,具体指解释古代汉语中字、词的意义。训,就是通俗的话去解释某个字的字义。诂的意思是用通俗的话解释某个字,然后告诉他人。训诂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学科,也是古代君子必须掌握的知识。

会意字 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用会意法造出的字是会意字。会意字是我国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破体字 也就是简体字,其实自甲骨文发明之日起,汉字字形就面临着两种截然相反的选择,也就是繁化与简化,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各有所偏重。虽然“破体字”一直不为历朝文化阶层所认可,但是由于其书写方便,还是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和不断的改进。

繁体字 也就是传统汉字。在历史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简化写法产生,而传统的写法或保留,或作为异体字,或者因无人使用而逐渐从日常文字交流中消失。不过,也有很多汉字没有简化,这些字无所谓繁简体,称为传承字。

微服私访 指古代帝王或者官吏为隐蔽身份穿上平民服装秘密出行、探访民情或巡查疑难重案。广义的理解是未曾谋面却知其名,故意不暴露身份去了解情况,也有此说。据说,我国清代的乾隆皇帝最喜欢微服私访。

江南 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南,往往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景象,区域大致为长江中下游南岸的地区。在历史上江南是一个文教发达、美丽富庶的地区,它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其他地区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乾隆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从1711年开始到1799年。乾隆寓意着“天道昌隆”。乾隆帝是清朝第6位皇帝,25岁登基,在位60年,退位后当了三年太上皇,是我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他为“康乾盛世”做出了重要贡献,确为一代有为之君。

甲骨文 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等,主要指我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它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对后世汉字的成型影响极大。

象形文字 来自于图画文字,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它的局限性很大。我国纳西族所采用的东巴文和水族的水书,是现存世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统。

张僧繇 我国五代时期著名的画家,他曾经做过梁天监中,也做过武陵王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右军将军、吴兴太守。他苦学成才,长于写真,并擅画佛像、龙、鹰,多作卷轴画和壁画。成语“画龙点睛”的故事就出自于有关他的传说。

郑国 春秋时期的国家之一,也是周朝分封的诸侯国之一,起初是在西方,西周末年后迁移到东面。都城新郑,春秋战国时期重要诸侯国。公元前375年,战国七雄中的韩国强盛起来,攻占了郑国,郑国灭亡,国土并入韩国。立国432年,历经21个君王。

《说文解字》 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康熙字典》是我国古代收字最多的字典。成书于100年到121年。《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字源 把常用汉字的形义来源,按造字方法分六章说明。如果把象形字、示意字、指事定、记号字和由它们构成的会意字放在一起分析,这样可以互相印证,便于理解,也能增强说服力。为透彻地说明问题,对相关的非常用汉字的形义来源也进行了分析。

[阅读链接]

武则天14岁被选为唐太宗的“才人”,后来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前后执政40多年。皇帝是人上之人,女皇帝又是女中之杰,可说是奇人。奇人名字也很奇特,她取名则天,也就是寓意天下是武氏的天下。武则天,名则天,字瞾,据说“瞾”这个字是她自己所造的,意思是以天为法,日月当空。

有趣的是,有人曾把“日”、“月”两字改为两个“目”字,说她目空一切,目中无人,狂妄自大,胆大包天,这是民间传说,其实是贬低。因为取名字可以自造一个字,武则天在历史上倒是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