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学琴时的意境和内容

我国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琴乐特殊的身份,使它在整个我国音乐结构中成为一种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音乐形式。

“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人们也常用“对牛弹琴”、“焚琴煮鹤”来感叹某些人对琴的无知。

古人在学琴时要花很大气力,下苦功,他们深究其理,矢志不渝,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对琴曲得心应手的自由境界,从而取得常人难及的成就。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学琴者必须将纷繁复杂的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所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儒家与道家是我国哲学的两大支柱。在我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

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而古琴能够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正如唐代著名学者薛易简在他所著的《琴诀》中所说:

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我国历代文人都讲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每当文人抑郁不得志之时,他们通常都会选择由儒入道,然后将关注点从纷繁的外界拉回到自己丰富的内心,逍遥隐逸,寄情山水,亲近广阔的大自然。

其中,抚琴作为古代修身养性的最佳方式之一,它令历代文人雅士为之沉醉而解脱释怀。正如三国时期著名学者嵇康在他所写的《琴赋》中当中所写的:

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猒,而此不勌,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是故复之而不足,则吟咏以肆志,吟咏之不足,则寄言以广意。

古代学琴之人在古琴朴实低缓而又沉静旷远的音声之中,由躁入静进,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古琴艺术之所以能独树一帜,就备受推崇,是由于其音乐的特质能顺乎自然,耐人寻味,更符合中华传统文化追求意境、修养内在和寓意含蓄的特征,含藏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核,体现了古人修身养性的德行,成为了人格培养和精神升华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古琴之音,醇和淡雅,清亮绵远,意趣高雅,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形式中正平和,无过无不及;个中琴道,更是让有素养的文人士大夫为之一生追求。

我国古琴音乐是一门具有深刻历史文化背景的艺术,它以多重美的高雅品质,引人无限向往和追求。尤其是在人心容易流于浮躁的时候,更需要古琴这般恬淡、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安住沉静,回归内心丰富的精神世界。

古琴造型质朴,音色婉转,穿透力强,不仅是我国古老乐器中的精华,其本身也是完美的艺术品。在我国文化中,琴棋书画是一个学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历代书画家们非常喜欢表现古琴这一题材。

在我国古代,人们学琴时因为古琴的声音是非常独特的,人们听琴曲就能感到古琴的安静悠远。其中“静”可以说是琴音的最大特点,琴音也被称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静”有两层意义,一是抚琴需要安静的环境,二是抚琴更需安静的心境。

古人学琴要有非常安静的三种音:散音松沉而旷远,让人起远古之思;泛音则如天籁,有一种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则非常丰富,手指下的吟猱余韵、细微悠长,时如人语,可以对话,时如人心之绪,缥缈多变。

古代学琴者认为,泛音像天,按音如人,散音则同大地,称为天地人三籁。因此古琴一个乐器具备三籁,它可以状人情之思,也可以达天地宇宙之理。

古琴音乐三音交错、变幻无方、悠悠不已之中,凡是高山流水、万壑松风、水光云影、虫鸣鸟语以及人情复杂之思和宗教哲学之理,都能用蕴涵来表达出来。这就如同宋代佚名所著的《琴史》中的记载的那样:

昔圣人之作琴也,天地万物之声皆在乎其中矣。

晋代著名学者嵇康认为,在各种乐器中,古琴是最好的,因为古琴具有最优异的品德,最适宜君子作为修养之具,所谓“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琴音的松沉旷远,能让人雪躁静心。人们在学习琴曲的过程中,能够感到和平泰然的气象,体验内心的祥和喜乐;琴乐的洁净精微,能让人感发心志、泻泄幽情,化导不平之气,升华心灵意境。

古代学琴之人非常注重鉴定古琴与好琴。古琴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种断纹,比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等。如果依据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的话,琴漆的断纹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

有断纹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古代名琴有绿绮、焦尾、春雷、冰清、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等。

古琴有14个普通的琴式,分别是:仲尼式、伏羲式、列子式、连珠式、灵机式、落霞式、伶官式、蕉叶式、神农式、响泉式、凤势式、师旷式、亚额式、鹤鸣秋月式。其中的伏羲式就是最著名的九霄环佩。

古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这象征着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古琴一般宽约六寸,厚约二寸。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象征天地,与古时的天圆地方之说相应和。

古琴整体形状是依据凤的身形而制成的,有头、颈、肩、腰、尾、足等。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周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周武王伐纣,又加弦一根,是为武弦。合称“文武七弦琴”。

古琴是前广后狭的,象征着尊卑之别。宫、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增加的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十三徽则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

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性。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的作用是与群体谐协,使个体和群体之间互相调剂,从而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的关系。

礼乐技艺的推行,是为了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看,可见其制作形制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古琴的音域为四个八度零两个音。有散音7个、泛音91个、按音147个。学琴之时,应该将琴置于桌上,宽头朝右,窄头朝左,最细的线朝自己,徽位点和最粗的弦在对面。古琴的琴轸,也就是宽的那头,是要悬空在摆桌子右侧外面的。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

古琴技法甚多,大概超过一千种,今常用指法仅几十种,例如右手的抹、挑、勾、剔、打、摘、擘、轮、拨、剌、撮、锁、如一、滚、拂、双弹等,左手的上、下、进复、退复、吟、猱、罨、跪指、掏起、带起、爪起、撞等。

古琴的右手弹弦,有手指之别与指背甲弹与指面肉弹之别。古琴的右手弹弦,是由大指、食指、中指和名指承担的,一般说来,大指与中指力度较强,食指与名指较弱。

这四指的弹弦又各分指背甲弹和指面肉弹两种,前者音色比较轻、薄、亮,后者音色比较重、厚、实。对此,近代著名琴家彭祉卿对此有过详细的分析,他说:

以指甲肉别之,轻而清者,挑摘是也;轻而浊者,抹打是也。重而清者,剔劈是也;重而浊者,勾托是也。外弦一二欲轻则用打摘,欲重则用勾剔;内弦六七欲轻则用抹挑,欲重则用劈托;中弦三四五欲轻则用抹挑,欲重则用勾剔。抹挑勾剔以取正声,打摘劈托以取应声,各从其下指之便也。

古琴的演奏方法是以左手按弦取音,以右手弹弦出音。左手按弦之指的不同和手指按弦部位的不同,均可造成音色的差异。

左手按弦除偶用中指与食指外,最常用的是名指与大指;其按弦的部位也有肉按与甲肉相伴之按两种。一般说来,名指按弦其音温厚稳实,大指则清脆明亮;肉按者温厚稳实,甲肉相伴者则清脆明亮。

当然,就右手的弹弦来说,其强弱变化的幅度十分宽广。由于古琴有效弦长,振幅广阔,故同样一种弹弦技法,可以弹出极轻柔飘忽的音,同时也可以弹出非常沉重刚烈的音,这全凭演奏者使用的力度如何。

实际上,古琴弹弦的四指本身也是有力度差别的。一般说来,大指的托、劈和中指的剔、勾尤见力度,而食指与名指则相对要柔弱一些。

在四指中,用肉弹与用甲弹效果又有不同。手指肉弹所出的音线较粗,指甲弹则较细;如果用力相等,那么较粗者体积大,单位压强小,所以强度胜;较细者体积小,压强大,所以力度胜。

古琴演奏时可以根据出音力度的需要而选择适当的弹弦技法,其选择的余地相当大。

左手按弦技法也会对力度造成影响。首先,按弦部位的不同和技法的差异可以造成力度的变化。若就按弦手指而言,则有大指与名、中指之区别:用大指则明亮有力,其音线细而光滑;名、中指则柔和温润,音线较为粗、松。

若就按弦部位而言,则有肉按与甲肉相半之按的区别:甲肉相伴者明亮有力,其音线细而光滑;肉按者柔和温润,音线较为粗、松。音线细而光滑者,其质感密,其力度强;音线粗、松者,其质感疏,其力度弱。何粗何细,何强何弱,演奏时也可以根据音乐表现的力度要求来选择适当的按弦技法。

古琴发音的张力除了来自左右手的技法与使用的力量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左手运指的速度。一般来说,速度越快便越见力度,反之,则越是松弛。但更重要的还取决于速度的变化。

左手在使用绰、注等技法时,其运指通常是非匀速的,即变速的,它们或者呈减速度状态,或者呈加速度状态。匀速运动所形成的轨迹是直线的,而减速运动和加速运动则是抛物线或反抛物线的。

直线形不成张力,只有抛物线才是富有张力的线条。不同的是,抛物线的轨迹是由紧张趋于松弛,而反抛物线的轨迹则是由松弛趋于紧张。趋于紧张者刚健有力度,趋于松弛者则平稳、舒展。效果不同,但都是富有张力的音线。古琴在以绰、注方式出音时所形成的轨迹大部分正是抛物线或反抛物线的,因而极富张力。

当然,学琴之人也必须掌握古琴定弦之法。古琴调式有35种,如果按五声音阶定弦,正调音域有4个八度和1个大二度。古琴常用的还有紧五弦、慢三弦、紧五慢等调式。

在弹弦乐器中,古琴是一种较独特的乐器,琴面为指板,没有柱和品。演奏时,古琴音准上要求极为严格。空弦的音高不固定,要根据演奏的乐曲而定。

古琴表现力特别丰富圆润,运用不同的弹奏手法,可以发挥出很多不同的艺术表现的特色,它的散音嘹亮、浑厚,宏亮,犹如铜钟。

泛音透明如珠,丰富多彩,由于音区不同而有异。高音区轻清松脆,有如风中铃铎;中音区明亮铿锵,犹如敲击玉磬。

按音发音坚实,也叫“实音”,各音区的音色也不同,低音区浑厚有力,中音区宏实宽润,高音区尖脆纤细。按音中的各种滑音,柔和如歌,也具有深刻细致的表现力。

其实,除了这些外在的方法方式之外,琴文化才是琴的真正内涵。

琴文化本身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艺术,不同地域、不同师承的琴家的风格彼此都不相同。同一地域、同一师承的琴家的风格也各有特点。同一曲目,不同的琴家就会有不同的理解,而形成不同的风格。

[旁注]

士大夫 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在中世纪,通过竞争性考试选拔官吏的人事体制为我国所独有,因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士大夫阶层,即专门为做官而读书考试的知识分子阶层。出现于战国时期。

道家 是我国古代主要思想流派之一,是后世道教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创始人是老子,代表人物有庄子、慎到、杨朱等。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等。

薛易简 唐代琴家,他以琴侍诏翰林。他九岁开始学琴,12岁就能弹黄钟杂调三十曲,及《三峡流泉》、《南风》、《游弦》三弄,17岁可以弹《大胡笳》、《小胡笳》及《别鹤》、《白雪》等传统琴曲。他除加工整理旧曲外,还有一卷《琴诀》传世,对后世影响很大。

嵇康 (224~年~263)年),字叔夜,三国时期魏国谯郡铚县人。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他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他擅长音乐,著有琴曲《风入松》;又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作“嵇氏四弄”,对后世影响很大。

修身养性 我国古代人们通过修身使自己身体健康,通过养性使自己心智本性不受到损害,再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是我国传统士大夫阶层常用的丰富自己内涵修养的方法。

琴棋书画 在我国古代,弹琴、弈棋、书法、绘画是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故合称琴棋书画。后来常以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

《琴史》 传统琴曲专用的乐谱。唐代以前用文字记述弹琴的指位和弦位,称文字谱。唐代曹柔首创减字法,将原来的文字谱简化、缩写,成为减字谱,明清两代沿用。减字谱将左手的大指、中指、无名指分别记为“大”、“中”、“夕”,右手各指因拨弦方向而有不同的名称,比如“擘”、“抹”、“勾”等。

琴赋 作者是三国时期的著名学者嵇康,有1900余字,另有赋首的序及赋未的乱。这篇赋叙述了椅梧生于崇山峻岭,吸取了天地纯一之气及日月精华。在这篇赋首段,以写地之胜,来烘托出椅梧的珍贵,指出了琴的珍贵。

焦尾 也称焦尾琴,我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与其他三张琴“号钟”、“绕梁”、“绿绮”相比,“焦尾”琴名直白无华,但其身世非同寻常,皆因此琴系东汉名人蔡邕所创制。后来人们也因为这个原因称琴为焦桐。

天圆地方 阴阳学说的一种体现。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阴阳学说是其核心和精髓。而“天圆地方”是阴阳学说的一种具体体现,是古代科学对宇宙的认识,其中充满了道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的思想精华。

伯邑考 姬姓,名考,周文王与太姒的嫡长子,周武王的同母兄。周文王13岁时伯邑考出生,两年后周武王出生。周文王舍弃了伯邑考立次子发为太子。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周文王舍弃伯邑考及伯邑考的儿子而立周武王为太子,是遵循殷礼的。

礼乐 也称礼教,古人一般都将它与“乐教”并提,其本义是以礼为教和以乐为教。礼仪教化是指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化,因其重视名分,又称名教。礼教思想影响中华民族2000余年,对后世影响极大。

弦 琴上赖以发声的弦线,就是琴上通过弹拨而发声的弦。古代人是用蚕丝做弦,不是特别容易断。断也是从岳山处,接上还可以一直用。后来因为蚕丝声音较小,不适合用于舞台,所以改用钢丝,外面有时用尼龙缠绕。

定弦 就是把空弦音调到一定的音的高度。在我国古代戏曲音乐中,主奏乐器的定弦不单是演奏的基本技术问题,而且定弦音的“唱名”和调式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琴文化 古琴是我国乐器中保留有较多声响资料的乐器之一,所以欲了解我国古代及传统的音乐风貌,古琴实在是一不容忽视的音乐宝库。源远流长的古琴音乐已建立起自己一套完整的美学、乐律、记谱法、弹奏法、指法等等体系,所以历来有琴道或琴学之称。

[阅读链接]

在古代,同一地区的琴人,经常彼此交流,相互学习,同时又吸收当地民间音乐的影响,从而形成相近的演奏风格,使琴曲亦有特殊的地方色彩。

后世的琴派多以地区划分、命名,虞山派以江苏常熟为中心,广陵派以江苏扬州为中心,都是著名的琴派。比如吴越地区先后有松江派、金陵派、吴派等;其他地区有中州派,闽派、岭南派、川派、九嶷派、诸城派等。其中浙派是我国南宋时著名琴派,奠基者为郭楚望,他的代表作品为《潇湘水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