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国际收支是对外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它既涉及国际金融,又涉及国际贸易,在国际上备受重视。在西方国家,国际收支既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就业、国际收支平衡)之一,又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两年前,我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很少,只是对人民币的汇率趋势感兴趣,而起因是对用购买力平价法计算汇率的研究。1993 年,国务院决定从 1994 年 1 月 1 日起对人民币汇率并轨,并将并轨时的汇率水平确定为当时的市场汇率 8.7∶1,即官方汇率从 5.76∶1 贬为 8.7∶ 1。当时,我根据自己对租金理论的研究认为,并轨时的汇率应为 8.1∶1 比较合适,8.7∶1 的汇率水平低估了人民币,高估了美元,而且 8.7∶1 是当时的市场价,当全部官方外汇转向市场时,汇率水平应在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之间,而不应定位在当时的市场汇率水平上。这个看法曾经与有关知名专家谈过,也被 1994 年后来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遗憾的是,汇率

并轨时国内的主导舆论还认为人民币仍是高估的,有人甚至断定应在 9—

10 比 1。

1994 年,有关研究部门在研究“九五”和 2010 年经济发展基本思路时,列了一个“国际收支长期政策研究”的子课题,由我来承担。我用了数月时间搜集、整理资料,并仔细研究了 1982 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发展、

变化及存在的问题,从中得出了很多新的看法,并于 9 月底写出了 5 万多字的长篇研究报告,这在当时,国内还鲜有人作如此详细研究(报告的最后部分在《管理世界》1995 年 2 期发表)。

1995 年初,国内对 1994 年外汇储备规模、人民币汇率上升与通货膨胀并存,以及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探讨很热,我因为对国际收支问题的研究也产生了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些观点在 1995 年上半年陆续成文,并公开发表),于是决定写一本专著,这一想法得到了中国计划出版社的支持。

但是,在拟定写作提纲时,遇到了如何写的问题。是理论性的,还是业务工作性的?最后,还是决定从实用和研究角度来写,这样才具有参考价值。基于国际收支在国内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因而,在研究问题的同时, 加入了一些基本知识的介绍和理论分析,目的是让众多读者都能弄明白国际收支,并可以具有发言权。

这本书从宏观角度研究较多,但对个人、企业也具有参考价值,尤其是对汇率趋势和国际金融的分析,个人都可参考,而对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分析,既可作为企业的战略参考,也对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具有启发。本书尤其适于研究人员、政府工作人员、研究生和大学生阅读和研究。

但愿每位读者能从中受益。不当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