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际收支状况的理论分析

如果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国际收入和国际支出相等,就说明该国的国际收支是平衡的。如果收入和支出不相等,就说明该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有两种情况:一是顺差,即国际收入大于国际支出;一是逆差,国际支出大于收入。一般而言,顺差使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处于有利地位,逆差使国际收支处于不利地位。但顺差与逆差对一个国家到底是有利还是不利抑或是利大弊小、利小弊大,这既要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去看,又要从当时的具体国情来看,不可一概而论。但不管怎么说,国际收支状况是各国政府短期宏观经济调节的四大目标之一。

国际收支平衡的状况极少,而不平衡则是司空见惯,因此,我们主要分析不平衡的状况。

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具有很大影响, 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我们这里仅仅从理论上作简要分析。它在我国的具体影响和作用在本文的后面将予以详细讨论。

  1. 国际收支顺差

它表示持有国外资产的增加。对于一个经济处于成长中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持续性的长期顺差(指 3 年以上 5 年以内,或 10 年以内的大部分年份), 表示一个国家经济国际竞争能力的增强或对外经济联系开放度的扩大及该国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另外,政府可以将顺差用于储备,应付国际经济动荡, 为本国经济成长提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产品等进口外汇支持。总之,一般而言,长期顺差将导致本币升值,促进发展中国家走向工业化。

但是,国际收支的顺差需作具体分析,因为导致顺差的原因不同。当持续性长期顺差是由贸易带来并且并非是本币汇率不断贬值或下调的结果,它确实表示国际竞争能力提高和国际市场范围扩大,而且能因此带动一国经济走向成熟的市场经济,尤其是这种顺差会导致汇率中的本币升值,日本、新加坡都是很好的例子。战后,日元对美元之比为 360∶1,但在 60 年代中期及 70 年代持续性的贸易黑字以后,继 1971 年日元升值 16%以后,进入 70 年代和 80 年代,日元扶摇直上,1988 年达 120∶1; 1995 年达 85∶1 左右。新加坡 60 年代新元与美元之比尚在 3.1∶1,进入 7O 年代以后,逐步上升达到 2∶1 左右,这与其长期顺差贸易有关。

然而,如果顺差是来源于资本流入,情况则不一样。资本净流入对于一个急需资金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在一定时期内确实必要,但如果长期处于资本净流入而且是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来源,恐怕不一定是好事。这其中有两种情况:一是借债(包括政府和商业贷款、借款等)所致顺差,如巴西,实际上是借东还西。国际上,靠外债兴国成功的例子几乎还没有。相反,各国在这个问题上极谨慎。战后几个走上工业化的国家如新加坡、韩国、日本都是如此。另一种是直接投资的顺差。净投资流入的顺差应当说对发展中国家要有利于净外债流入,因为后者不构成对政府或国家的直接经济负担,没有还本付息问题。而且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成长,技术、产品、设备的更新换代, 经济发展及走向国际市场都有好处。只要政府处理妥当,资金应用有效,大有益处。但是,如果国外净投资导致的长期顺差没有带来以后持久的贸易顺差及国际竞争能力提高,这种净投资顺差是有问题的。它或者是外资产品占领国内市场,支配国内经济和政策,或者是其利润和效益流失(但不会出现

外资投资亏本,这一点是市场经济中的资本本性所决定的)。这样的国际收支顺差对一国经济长期发展和成长虽有所益,但意义不大,甚至是弊大于利。因为外商投资从本国获取高额利润,使本国经济的长期发展缺乏资金。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以资本净流入来平衡国际收支,都是短期调节,不能作为长期政策的出发点。发展中国家的外资利用很多时候是国际收支平衡需要, 但也是次要目标,主要目的仍是解决资金不足,设备、技术水平落后问题。但能否真正解决,还要看政府的政策,这方面国际上成功的事例尚不多。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经济发展已成熟或趋于成熟的国家而言,持续性的国际收支顺差(是贸易和无形项目带来)也会导致很多经济问题。首先是国际贸易中政府间的不断谈判,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是汇率中的本币升值,国内出口减少,并因此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因而,国际收支顺差并非都是有益的,须作具体分析。

  1. 国际收支逆差

它表示持有国外资产的减少。一般来说,持续性国际收支逆差对一国经济发展和经济稳定是不利的。但这其中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毫无疑问, 如果持续性的国际收支逆差源于贸易赤字,这是极糟糕的事情,它意味着一方面资本项目不能有结余,不能吸引或利用足够的外资和外债。另一方面表示在出口进口的平衡中处于不利地位,这样,国际收支逆差必然导致本币汇率不断贬值,国内经济状况趋于恶化,通货膨胀趋于失控。这种状况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5 年或 10 年)后仍不能改变,则不是表明政府无力管理驾驭经济,就意味着经济不在政府的控制之中。如果这种状况得以扭转,国际收支逆差可以视为经济成长中必须付出的一部分代价。

但当国际收支逆差源于资本项目时,则需要作具体分析,利弊不是很明确。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需要大量资金,资本净流入则有益于增加资金供给。而资金净流出则会减少资金供给,缩减投资规模。这是一般而论。但资金净流出确因国内资金充足或资金没有合适的投资趋向或用途时, 这种资金净流出未必就不利。因为资金流出到海外可以获取利息、利润、股息、分红,而在国内只能导致收入重新分配。80 年代中期以后,新加坡之所以急于在海外寻找投资市场,乃因为国内储蓄高,资金供给过剩。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高速或稳定成长时期,是否许可净资本流出而引发国际收支逆差?这方面的国际惯例并不多,但并非没有。如台湾在 1965—

1980 年的 16 年间,有 9 年时间是净资本流出。原西德 1950—1970 年的 20 年间,多数年份也是净资本流出。在这里,净资本的流出与出口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与长期贸易顺差相伴,因而,确实存在资金供给充裕、过剩的现象。由此,我们可以认为,高储蓄国家只要储蓄、资金应用适当,资金效率高, 在经济成长趋于成熟、走向工业化过程中可以出现资金净流出引起的较长时间的国际收支逆差(5 年以内或 10 年以内的大部分时间)。但可作适当控制, 不宜过大。

由净资本流出而导致国际收支逆差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贷款(政府和银行、金融组织机构);一种是海外直接投资。从国内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地位而言,选择海外投资较有益,它虽不像贷款那样安全,但利润甚丰厚,而且投资可以以资金,也可以以设备,这既可打开国际市场,又可学会很多管理经验。当然,如果海外投资机会有限,经验不足,恐怕就只有选择贷款了。

需要指出的是,由资本净流出引起的国际收支逆差,如果既没有伴随经

常项目的持久性顺差,又没有伴随国内经济的稳定成长,这种净资本流出或国际收支逆差虽可获取利息,但却是无可奈何的选择。这样的收支逆差显然有些可悲,因为它意味着本国有大量资金,但却没有或没有合适的投资机会

(原因很多,如体制上的限制、管理上的不善)。这种情况下,显然在宏观上要作经济政策调整和改革,以创造投资机会,推动经济成长,从而尽快走向工业化。

应当指出的是,无论是净资本流出所带来的国际收支逆差还是净资本流入所带来的国际收支顺差,对于一个经济还未成熟的国家而言,都具有潜在的不稳定性,制定长期国际收支平衡政策必须看到这一点。真正具有长期稳定性的是经常项目收支,尤其是贸易进出口。当然,作为政策,国际收支平衡应当两个方面都兼顾,根据国内、国际需要和具体经济状况作适时调整。尤其是,应注重转向以提高竞争能力为目标的贸易顺差为主,只有这样才能追赶上发达国家,否则,总也赶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