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国际收支政策的目的和发展阶段

一、国际收支政策的目的

国际经济交往的目的在于互通有无,参与分工,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但由于当今经济活动的利润目的和维护各自国内的利益目的(如扩大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等),互通有无,参与分工已具有了极强的竞争性,而竞争则要求具有竞争能力,否则,不能进入国际经济市场,在国际上将处于落后、受别人支配甚至被欺侮的地位。因此,在当今世界,国际收支的目的不能像70 年代以前或 19 世纪那样,为用汇而创汇,为用汇平衡而吸引外资,也不应为平衡而平衡,乃至不惜牺牲国内利益,引发国内长期性通货膨胀。国际收支政策应以促进企业提高技术、质量从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走向国际市场为目的。鼓励出口、抑制进口的贸易政策只是在走向工业化前期不适应阶段的政策。吸引外资也应以提高本国产品、设备的技术水平、质量水平从而进入国际市场为目的。它服从贸易发展需要,促进贸易发展。而且,当贸易具有了充分的竞争能力时,应放弃早期过份吸引外资流入而抑制资本流出的政策,走向政策平等。

二、国际收支政策的不同阶段

国际上有一种国际收支阶段论的说法。它把国际收支与经济发展阶段相联,国际收支状况会随经济发展由不成熟的资本输入国(债务国)转向成熟的资本输出国(债权国)。

  1. 不成熟的债务国。在这一阶段,出口缺乏竞争能力,但是,为了提高技术和国际竞争能力,又不得不大量进口。因此,贸易将出现大规模逆差。经常收支表现为逆差。当然,出现逆差的具体情况,在不同国家可能并不完全一样。有一些国家因国内缺乏资源,缺乏技术,进口可能会以原料和技术为主,如日本、韩国。有些国家资源并不缺乏,进口主要是以机械设备、技术为主。但也有伴随大量消费品进口的,如南美国家。随着进口扩大和技术水平提高、进口替代的作用扩大、国产化水平提高,出口竞争能力也有所提高,出口也会扩大。但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相互竞争,国内出口产业不能从初级化转向高级化阶段,出口竞争力相对下降,经常收支存在着再度赤字的可能。在这一阶段,经常项目的逆差要靠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或者是靠资本项目的净流入来弥补。

  2. 债权国阶段。当贸易转为黑字而且具有长期的稳定性趋势以后,经常项目的收支将被用于弥补过去的外汇储备减少或偿还国外借款,或增加外汇储备。资本输出逐步扩大,并将出现净流出,即将从资本输入国逐渐转变为资本输出国。国际收支则开始从债务国转向不成熟的债权国。但当资本项目具有长期的赤字趋向时,则成为成熟的债权国。经常项目的非贸易项目, 尤其是投资上,有大量的利润、利息或股息顺差。

三、我国国际收支政策的目的与国际收支阶段的考察1.国际收支政策的目的

考察我国国际收支政策的目的,在目前仍然是,为了贸易收支顺差而创汇,而且,资本项目政策与贸易收支政策是分离的。资本项目政策主要目的在提法上虽然是要求提高技术,但并没有什么约束措施,因而,只有一个目的:引进更多的外资。以至在 1994 年、1995 年我国利用外资达到空前规模, 居世界第二位的情况下,仍然没有进行战略调整。1995 年由国务院转发的国

家计委等部门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虽然可视为投资的产业政策, 但缺乏实际约束力。因而,在新的形势下,我们仍然在沿用过去十多年来的利用外资优惠政策,从而造成了国内资金过剩和资本大量输出而外资大量流入的不良循环,而其中的根本问题在于我们没有国际收支政策,而只有单一的部门政策。

为创汇而创汇的国际收支政策的目的,其典型特征是人民币汇率不断下调,而出口单位收益不断下降,收购竞相抬价和出口竞相压价以及进口抬价这一本可解决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外贸发展缺乏提高竞争力的战略和长远考虑,只是一个劲地走数量扩大增加出口规模的路子,这也许是我国 10 多年来外贸无法改变国际地位的根源所在。当然,这一问题也许与国内企业改革的思路和不能自负盈亏有关,但这并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2.我国国际收支变化的考察及阶段判定

自 1982 年以来的 13 年中,国际收支有 9 年是顺差,只有 4 年处于逆差

状态,而且逆差最大数不超过 24 亿美元,4 年年平均为 16 亿美元,而顺差

的最高年份达 304 亿美元,9 年年平均约 84 亿美元,这 13 年可分为 4 个阶段讨论(见表 6-1)。

1982—1984 年。国际收支的结余主要是经常项目的顺差所致。资本项目基本上处于逆差,尤其是短期资本,全是净流出。这说明我们还不能很好地利用本国的外汇短期资本。可以认为,1984 年以前,在国际收支平衡政策中, 贸易和劳务进出口政策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但是这并不反映我国国际收支处于贸易的稳定阶段,因为这种黑字是在开放度较小、进口受抑制的情况下产生的。

1985—1989 年。这 5 年时间国际收支有 3 年是逆差,引起国际收支逆差

的主要原因是经常项目中的持续 5 年的贸易赤字,其累计赤字额竟达 348.6 亿美元。资本项目中的短期资本虽然基本上处于净流出状态(5 年中有 3 年, 净流出总额 70.2 亿美元,2 年净流入,但只有 2.9 亿美元),但长期资本大量净流入弥补了短期资本的净流出。不仅如此,长期净资本流入还弥补了大量贸易赤字(317.6 亿美元),占赤字额的 91.1%。当然,最终的平衡手段

——储备资产变动尤其是外汇储备减少也是弥补贸易赤字的一种方式,它占赤字额的 12.7%(44.4 亿美元)。在这一阶段,资本项目的收支取代经常项目中的贸易进出口成为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手段,这是一个重要的变化。虽然我们不能说政府在政策上作了这一选择,但客观上存在这一现象。而且,5 年时间内政府并没有因之而作政策调整,只是在进入 90 年代后才作了调整。这一方面表现为 1989 年“六·四”风波后的国际经济制裁尤其是各国对到中国投资的中止和限制引起我们对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视,另一方面,就是人民币汇率贬值等促进出口政策的实施(包括外汇调剂市场的扩大)。这一阶段的特征表明,我国处在不成熟的

表 6-1 1982—1995 年我国国际收支简况 单位:亿美元

年 份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总 计

62.9

36.5

1

-23.5

-12.8

48.5

22.4

-6.1

121.3

140.9

-21.2

17.67

1.经常项目

56.7

42.4

20.3

-114.2

-70.3

3.0

-38.0

-43.2

120.0

132.7

64.0

119.01

贸易

42.5

19.9

0.l

-131.2

91.4

-16.5

-53.2

-56.2

91.7

87.4

51.8

106.54

非贸易

9.4

17.4

15.7

14.6

17.3

17.4

10.9

9.2

25.6

37.0

0.6

-24.27

2.资本项目

3.4

-2.3

-10

89.7

59.4

60.0

71.3

37.2

32.6

2.2

-2.5

234.78

长期资本

3.9

0.5

-1.1

67

82.4

57.9

70.56

52.4

64.5

-1.4

6.56

274.1

短期资本

-0.5

-2.8

-8.9

22.7

-23.0

2.1

0.8

-15.2

-32.0

3.6

-9.1

39.4

3.错误与遗漏

2.8

-3.7

-9.3

0.9

-1.8

-14.5

-10.9

-0.2

-31.3

5.97

-82.7

-98.04

4.储备资产变动

-62.9

-36.5

-1

23.5

12.8

-48.5

-22.4

6.l

-121.3

-140.9

21.2

-17.67

外汇储备变动

-63.5

-33.5

0.6

25.1

14

-47.2

-23.1

5.3

-115.8

-140.1

22.7

-17.56

注:①国家统计局 1990 年的国际收支中,资本项目顺差为 82.04 亿美元,而不是

32.6,由此资本项目结构差异很大影响储备资产额,见,《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大全 1979

—1991》,《中国金融统计年鉴 1993》,《1994 年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

②1995 年数为估计数。

债务国阶段。

第三阶段是 1990—1992 年。这一阶段国际收支状况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储备资产的增加——收支基本顺差,1992 年有些例外,动用了 21.2 亿美元的储备资产。此外,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基本上都是盈余,收支顺差主要以贸易和劳务顺差为主,资本项目顺差所占比重不高。但短期资本基本上是净流出,这一特征和第一阶段有较多的相似。但这两个阶段最大的区别之一在于人民币对美元的比率变化不同。第一阶段人民币基本稳定。但第三阶段人民币汇率贬值幅度较大,1992 年和 1991 年相比官方汇率虽未变动,但由于外汇调剂市场的存在,汇率实际下调幅度是很大的。这一阶段不能说是国际收支阶段的转变,只能说是债务国阶段的好转。

第四阶段 1993—1995 年。这段时间之所以另划段落,一方面是汇率体制

和汇率变化,另一方面是 1993 年出现了 100 多亿美元的外贸逆差,当然,由于这段时间资本净流入数额较大,因而国际收支仍保持平衡或顺差。这一阶段的特征与第二阶段有很多相似,在汇率变动上也有类似特征:前一年贬值, 后两年基本稳定。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债务国的政策调整阶段,它有可能趋向于成熟的债务国,但能否实现,还有待观察。

总的结论和判断。80 年代以来和 90 年代前期,我国的国际收支基本处于顺差、逆差交替出现的态势。但顺差数额要远大于逆差数额,顺差年份多于逆差年份。这也说明,不管出现何种状况,政府都在力图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而不会放任国际收支逆差。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既有经常项目尤其是贸易,也有资本项目,而且在时间段上交替出现。在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手段上,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具有同等重要性,只是在不同时间段内主次作用不同。从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手段的时间来看,贸易没有出现持续性的长期顺差,一般不超过 3 年,倒是长期资本项目出现了较长段时间的顺差,

但影响意义很大的只持续 6 年,这说明长期净资本流入在数额上也存在不稳定性。

总起来看,我国的国际收支一直处在不成熟的债务国阶段。即使在目前出现顺差,也只能表明我国向成熟的债务国转变,但还没有进入成熟债务国。

(特征是贸易趋于平衡和顺差,但仍需要净资本流入,虽模规模可以缩小)。因为我们在第二章的分析中已明确指出,我国贸易并不存在长期顺差趋势, 尤其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而国际收支阶段论是以完全的市场开放或个别经验为前提总结出来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