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未来贸易趋势

一、贸易顺差能否持续下去

1995 年的贸易顺差是否还能持续下去,对此,人们议论最多的是出口退税到位问题。这里暂不讨论,留待下面讨论。

那么,目前的贸易顺差能否持续下去呢?应当说,短期内还可以持续下去,乃至到 1996 年可以保持贸易收支基本平衡。但长期看,贸易将趋于逆差

或逆差扩大态势。 1995 年 1—6 月,贸易顺差 139.8 亿美元,1—7 月顺差

158 亿美元。今后几个月即使略有逆差,也不会改变全年顺差状态。1995 年

7 月 1 日起降低出口退税率主要是出于减轻财政负担的考虑,对出口积极性影响并不会很大。因而,1995 年下半年几个月虽不会像上半年那样出口疯长,但出口不会低于进口增长。这种趋势至少可以维持到 1996 年上半年。1996 年下半年可能会出现贸易逆差,但规模大小则取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环境。根据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今后中国经济不可能再出现过热现象(指政策引起),经济增长比较平稳,进口增长会在适度水平上。因而,1996 年贸易将是基本平衡,略有顺差或逆差。总起来看,1994 年汇率并轨及出口退税及外汇自主权下放所产生的出口刺激 1996 年将基本结束,中国的贸易有可能又将

进入逆差阶段。其根源在于到目前为止或到 1996 年为止,贸易增长或顺差的动力因素已不存在,但又没有保持顺差的经济机制和竞争能力,仍然靠低价格和大批量的数量扩张来创汇,这很难在当今的世界贸易体制和状况下再持续下去。因而,如果不改变机制和竞争能力,从长远看,贸易走向逆差是必然,除非我们能长期保持谨慎的需求政策并有效抑制进口,但这又是何其难!

二、出口退税真的影响出口吗

目前,国内各方面甚为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出口退税不到位。1994 年,应退税的出口额为 577 亿美元,其中工业品 519 亿美元,农产品 58 亿美元,应

退税额 745 亿人民币。实际退税 450 亿元,结转 300 亿元。1995 年 7 月 1 日起降低退税率,原 17%的降为 14%,原 13%的降为 10%,煤炭、粮食为 3

%,按照新的退税率,退税预计也在 700 亿元左右,1995 年实际退税约 1000 亿元。目前,一种说法认为国家没有征收到那么多增值税,750 亿元退税有很多是骗税所致,有人说骗税有 160—170 亿元甚至更高,因而,国家无力退

税。也有分析认为,国家财政无力承担 1000 亿元的退税。对此,有舆论警告, 出口退税不到位将决定外贸企业的生死存亡。那么,出口退税问题的症结到底何在呢?我们认为,主要症结不在骗税或没有征收到那么多税,而在于退税率过高,财政无力退税。

  1. 出口退税中的骗税从现象看也很突出。1994 年 577 亿美元的出口, 根据 750 亿元的退税换算,其综合退税率为 15.2%〔745÷(577×8.5),8.5 为汇率〕,这个比率正好处在国家规定的退税率 17%和 13%之间。剔除农产品出口 64 亿元退税,工业品退税 681 亿元,工业品综合退税率为 15.44%。假定 519 亿美元工业品中,1/3 以农产品为原料,2/3 以工业品为原料,计算的退税分别为 191 亿元和 450 亿元,合计 640 亿元,低于 681 亿元。由此, 可以怀疑有 41 亿元的骗税。另外,根据海关证实,1994 年出口虚报价明显, 仅仅是第四季度出口价格指数比 1993 年同期上升 1.9%,而往年价格指数是下跌的。1994 年全年按 1%推,有 57 亿美元出口是虚报价格,由此可获取的退税可达 87 亿元。这两项合计约 130 亿元。有关部门估计达 160—170 亿元

是有一定可信度的。1994 年能统计的骗税才 1.4 亿元左右,这 130 亿元几乎

扩大了 90 倍,其结论无疑是企业在很多环节都骗了税。不能排除这种可能。

按扣除 130 亿元推算,出口退税也应是 615 亿元,已退税 450 亿元,还差 165

亿元,财政还是有困难。实际上,退 450 亿元就已经是有点吃不住了,因为财政本来就是赤字。

  1. 出口退税的主要问题是退税率过高,财政承担不起。原来 17%的退税率,实际上就是 17%的成本费用利润率,15%左右的资金利润率。而 1994 年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乡以上)成本费用利润只有 4.79%,资金利润率

(不是利润)才 10.56%,可见 17%有多大的诱惑力。750 亿元的退税超过了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这对企业来说真是一块肥肉。骗税、虚报价格必然会产生,因为无需生产产品,无需花费多少成本就可以获取高于生产利润数倍的退税!1995 年 7 月 1 日起,退税下调 3 个百分点,但这仍然高于企业资金利润率,还是不能改变骗税、虚报价格现象。财政还将困难重重。因而,退税率仍然偏高,应当继续下调,国务院决定 1996 年 1 月 1 日起出口退税率进一步下调到 3%、6%、9%是明智的决策。

  1. 出口退税是否真的影响出口?从理论上来说,出口退税是退给生产企业,外贸部门并无盈利可赚,没有必要因出口退税而扩大出口。但事实发生了,这说明,外贸部门确实从退税中获得了大量利润,要不然,1995 年上半年不会出现出口疯长的情况。我认为出口会从疯长转向正常增长。实际上, 1994 年的汇率下调本就足以刺激出口,它产生的收益是 1100 亿元,而同时

辅之以退税 745 亿元,等于外贸部门增加收益 1845 亿元(也是社会通胀)。也正因为如此,出口退税不能到位,只是出口企业从财政获得利益的减少, 并不会真正影响正常出口行为。

  1. 出口退税的初衷是让企业以低价或降低价格在国际上进行价格竞争,但我国出口产品价格已是世界廉价之品,而且,每年都在降低。到处充斥国际市场,再降低价格,扩大数量竞销,不会增加多少创汇收益,反而容易引起国际反倾销。因而,不应再以这种方式去创汇。实际上外贸公司的对外销售并不需要降低价格,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降价主要是相互杀价引起的,承销商对此也很不满意,财政又没有能力退税。

为此,建议将出口退税率调到 5%以下,以 2%—3%为宜,按出口金额退给外贸企业。作为外贸企业经营出口的管理费和奖励。这一比例也远远超过了国内工业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这样,既可根绝骗税,也不会对出口产生多大影响。

三、贸易的结构趋势(海关统计口径)

就目前的状况而言,进入“九五”以后,国际贸易又将进入一个持久性的逆差阶段,若要出现顺差则必须以国内经济微弱增长或市场、经济收缩等为代价。这种特征的产生显然是源于我国国际贸易的特征,这在前面已作了分析。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会出现贸易逆差,但贸易规模仍将扩大, 结构也将发生变化,我们这里主要讨论结构问题。

  1. 出口

就地区结构而言,“九五”和 2010 年,出口的主要部分仍将在亚洲地区

(参表 2-3),亚洲地区仍然是中国出口的主要市场,“九五”时期,在亚洲地区的出口比重可能会稳定在 60%—65%,欧洲地区的出口将维持在 90 年代初的水平,即 13%—18%,并会略有提高,尤其是随着法国、德国等与

中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密切,对这两国的出口比重会有所提高。而对北美洲尤其是美国的出口比重将会下跌,不会超过 15%,这主要取决于中美的外交、政治关系及汇率变动。目前,美国对台关系升温,这在今后几年直至 1997 年不会发生改变,由此也将影响对美出口。而且,汇率(人民币)将趋稳, 对美出口也将相对下降。

在对亚洲国家的出口中(参表 2-4),出口到日本的比重还会继续稳定, “九五”估计维持在 35%左右,但对韩国、台湾的出口将会增加,尤其是对泰国、越南的比重也将提高。出口比重下降最大的可能是香港。如果香港能平稳回归,在对亚洲出口中,1997 年以后,对香港出口仍可达 30%—40%左右,即使有影响,也不会低于 30%。

然而,2000 年以后,如果出口竞争能力能得到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得到改观,并能逐渐增加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的比重,那么在亚洲的出口比重将比“九五”降低,而对欧洲以及前苏联主要国家的出口比重将有一个较大幅度提高,北美洲的市场将会稳定在“八五”时期的比重(9%—10%)。在亚洲国家中,从香港出口比重将降低,对日本出口比重将会提高。

但无论是“九五”还是 2000 年以后,我国的出口结构将会不断变化,尤

其是 2000 年以后,将会有一个质的变化,从改善的粗放加工出口向精细、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阶段转变。总的来说,工业制成品比重仍将提高, 初级产品比重将进一步降低。在工业制成品中,轻纺、服装及衣着类的比重将继续下跌,而冶金、机电及杂类商品(不包括服装)比重将提高,但在“九五”时期,仍将是以数量大规模增加为主。进入 2000 年以后,初级产品和服装类产品出口数量不会继续增长,甚至可能下跌,但出口金额有可能上升, 这一方面得益于出口产品直销比重提高,价格水平比过去经过中间商的价格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价格总水平的提高也是一个因素,在工业制成品中, 出口数量将增加有限,而产品质量、技术水平提高将使产品附加价值大大提高,从而也使得出口额的增长速度高于出口数量增长。尤其是,在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的产品销售有可能获得信任,从而获得相对稳定的市场,而在非工业化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主要在亚洲地区)的销售也将迅速增长,并获得丰厚的外汇利润。

出口结构仍将继续变化,但这种变化不一定与国内产业结构变化相适应,它大体上与国内产业、产品生产能力结构变化相适应,即国内生产能力过剩、需求有限而竞争力强的产品产业将首先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

由于国内经济政策及经济增长的平稳,出口增加和竞争能力提高将使2000 年以后(至 2010 年)中国的贸易开始走上持久性顺差的发展阶段(指

国际收支统计中的贸易),但这最终能否实现,则完全取决于“九五”和 21 世纪初的政策选择。但是,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出口,因而贸易虽有顺差,但数额不会很大。但这种升值将导致国内物价稳定,人民实惠增加。

  1. 进口从地区结构来看(参表

    2-13、2-14),从亚洲国家的进口比重将提高,其比重将在 60%—65%左右。1997 年香港回归中国以后,从香港进口比重(占亚洲进口)比重可能减小,进入 2000 年以后,随着亚洲其它国家的经济成长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出现,从香港进口比重将会进一步下跌,亚洲其它国家的比重将会有较大提高。但从日本进口比重只会下降,不会提高。

这一方面是因为日本并无多少原料可供出口,另一方面,

表 2-13 1981—1994 年我国进口区域结构变化(%)

地区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2 1993 1994

亚洲

41.24 40.67 53.44 49.92 51.89 58.93 60.84 60.22 59.44

非洲

1.65 1.94 0.76 0.41 0.72 0.67 0.6 0.79 0.77

欧洲

19.34 25.12 23.08 27.31 24.94 19.91 19.97 23.06 21.64

拉丁美洲

4.18 7.01 4.61 2.87 4.09 2.45 2.36 1.86 1.94

北美洲

27.07 20.42 14.78 14.41 15.12 15.13 13.44 11.61 13.66

大洋洲

4.25 3.79 3.12 3.65 3.03 2.73 2.56 2.27 2.52

总计①

100.00 100.00 10O.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O.00 100.00

资料来源:同表 2-2 。

注:总计数中包含的“其他”项未列入表中。

表 2-14 1981—1994 年我国在亚洲地区的进口结构(%)

是技术、设备的需求在那时对中国来说已显得不甚重要,而冶金、机电产品在那时中国已可在很大程度上自给。从亚洲其它国家进口比重的提高,一方面是因为可能出现新兴工业化国家,另一方面可能是石油进口将会增加,尤其是从中东产油国的进口,对于这一点,我们可能应早作策划。从欧美国家在“九五”时期的进口比重将会基本稳定,且可能时有上升。但在从欧美国家的进口结构上可能变化较大,尤其是欧洲。从德国、法国进口的比重将会提高,而从英国的进口比重将会因香港问题而继续下跌。从美国进口比重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对中国的外交、贸易政策和态度,美中关系紧张则比重下降,关系缓和则比重提高。2000 年以后,从非洲的进口比重将会有所提高,尤其是非洲产油国,但比重也不会超过 1.5%,而从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进口比重和目前相比,不会有多大变化。

从产品结构来说,“九五”时期,初级产品进口比重将基本稳定,而 2000年以后,初级产品的进口比重将会有所提高,尤其是粮食、石油进口较大, 而在工业制成品中,“九五”时期进口结构变化不会很大,进口的大额主要仍然是化肥、钢材、有色、汽车及轻纺原料、机电设备等。但 2000 年以后,

尤其是 2005 年以后,进口的产品内容将多样化,进口主项将会变化,钢材、汽车的进口将大大缩小,机电设备、产品(包括消费用)的进口也将大大减少,但纸及纸板、医药品、医疗器械及一些新兴产品进口提高较快,其它产品和产业的进口也将随总额扩张而增大。

总之,“九五”时期的进口主要还是满足国内经济发展所需,而 2000 年以后,贸易具有交换、分工、竞争性质,而且对进口产品、设备技术和质量的要求都将有所提高或变化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