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崖抗日根据地的发展

在琼崖抗日根据地,随着琼山、琼东等县级人民政权建立以后,琼崖特委开始根据地开始向五指山一带推进,开始开辟以五指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五指山环抱白沙、保亭、乐东等县,是海南岛的中心地区,面积10000多平方千米,约占全岛面积的1/3,人口30余万。

该区山大沟深,悬崖绝壁随处可见,地势险峻,森林茂密,道路狭小,交通不便。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五指山区易守难攻的军事地位,虽然不利于机械化部队和大兵团作战,但有利于小股部队的机动隐蔽,有利于游击战争的进行,往往可以出奇制胜。

五指山区聚居着黎族、苗族同胞,国民党长期的反动统治和民族压迫造成了他们强烈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

五指山区的这些特点,为中共琼崖特委,创建和发展五指山中心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条件。

当然,要开辟以五指山为中心敌后抗日根据地,也有一些困难,其中取得五指山区黎族、苗族同胞的支持,就是诸多的困难之一。

基于这一认识,中共琼崖地方组织很早就在黎族、苗族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工作。日军侵琼后,琼崖特委派一批党员到昌江、感恩、乐东等县的黎族、苗族、汉族杂居区大力宣传抗日,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先后在昌感地区、乐东县尖峰地区组织起少数民族的抗日游击队。

1939年12月,琼崖特委第八次扩大会议根据党中央指示,提出了必须加强“黎运”工作,团结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发展壮大抗日力量,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的任务。

1940年以后,在黎族、汉族杂居区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开辟游击区或根据地。

1940年7月,中共昌感县委成立了东方峒抗日工作委员会,为在黎族地区创建根据地做准备工作。

至1941年,独立总队第三支队进入白沙县的七坊、光雅地区,成立了白沙县人民抗日指挥部,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斗争。

就这样,五指山抗日根据地雏形逐渐出现。

从1942年年5月底开始,日军对根据地进行全面扫荡,分割“蚕食”反复“清剿”。同时,国民党顽固派也不断制造摩擦,这个琼崖抗日根据地的抗战进入最为困难的阶段。

1942年9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强调党的领导的一元化,指出党的各级委员会为各地区的最高领导机关,统一各地区的党政军民工作的领导,要求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原则。

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和全琼抗日战争任务,中共琼崖特委于9月6日至27日,在琼文抗日根据地的树德乡召开了第四届第九次执委扩大会议。

冯白驹主持会议,并作政治报告。

为了兼顾对全琼抗日战争的领导,会议的第五天,中共琼崖特委向全琼党政军发出《关于目前琼崖的政治形势和我们的紧急任务的指示》。

这个《指示》指出:侵琼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蚕食”和“扫荡”,带来了严重的困难,我们必须发扬坚韧不拔的精神,抱定坚强的意志和胜利的信心,同心合力,艰苦奋斗,渡过难关,夺取获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指示》提出了今后琼崖党政军的三项基本任务:

一、要按照互助互让、共同发展的原则来改善国共两党及一切抗战党派的关系,加强团结,不给敌人以任何离间的机会;

二、要按照抗战建国的纲领来改善内政,使人民群众和一切爱国力量更加热烈地为抗战服务;

三、要继续坚定全体军民的必胜信心,克服悲观情绪,消除侥幸等待心理,一切为着抗战胜利而奋斗。

党中央的指示,冯白驹等代表特委所作的各个报告,使与会者受到鼓舞,一致认为整个琼崖抗战的形势在向好的方面发展,通过战争考验,党和党员在战争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中共琼崖特委四届九次扩大会议后,琼岛各抗日根据地、游击区的军民振奋精神,对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更积极更广泛的游击战争。

日军惊呼“10月间盘踞在岛内东北部一带的敌共产军行动活跃起来,不断发生对环岛道路及其附近的日军阵地及军用卡车袭击事件。为对付共产军的游击队,达到歼灭其目的”,以砂川兼雄中将为最高指挥官的海南警备府指挥侵琼日军,从1942年11月1日开始,实施“丫七作战”计划。

日军调集了第十五、十八特别警备队精锐部队5000人,配备汽车、装甲车等快速运输工具,组成“讨伐军”,在近万人的伪自卫军的配合下,对琼文地区发动更加凶狠的“蚕食”和“扫荡”。

这次大规模的“蚕食”和“扫荡”,是日军在高街坡、龙发岭站稳脚跟后,向琼文抗日根据地发起进攻的。

日军首先以其战斗力较强的第十五警备队在空军的配合下,大肆进攻驻扎在云龙、道崇、三江、咸来、永兴一带的独立总队第一支队。

同时,向独立总队队部和第二支队活动的树德、大昌、中税、大坡、南阳一带施行空军轮番轰炸。

之后,又以第十八特别警备队,在飞机和坦克的配合下,向独立总队队部和第二支队进攻。

日军依仗其优良的装备和优势兵力,在每次进攻之前,先调集兵力,增加周围各据点的力量,然后以一支战斗力较强的部队,深入到根据地的村庄“讨伐”、“扫荡”,周围各据点的敌人则从四面逐渐由外向里压缩。

敌人每进到一村庄,先烧杀抢掠,实行“芳草见火、石头过刀”,摧毁抗日政权和组织,建立其据点及伪组织。还伐木毁林,修复公路,以“分割”、“控制”抗日根据地。对根据地的中心地区,如咸来、树德、大昌、南阳、苏寻三、中税等地,则划为无人区,疯狂地实行惨绝人寰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对处于外线的琼山县二区的石桥、椰子头、美万铺等地,日军也采取了同样的办法加以“扫荡”。

国民党顽军董伯然部与琼山、文昌县的国民党游击队,乘机纷纷出动,进行侧击,企图控制独立总队的行动。

日军在伪军的配合下,大肆对琼文抗日根据地进行“蚕食”和“扫荡”,企图寻找独立总队主力决战,或者驱压于一隅,借以压服抗日民众,摧毁抗日根据地。

为了领导根据地军民战胜敌人的“蚕食”和“扫荡”,琼崖特委于10月发出《反“蚕食”斗争指示》,要求普遍开展游击战,积极打击入侵之敌,粉碎日军的“蚕食”和“扫荡”,保卫抗日根据地,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

按照冯白驹的指示,政治部起草了一份《紧急动员起来,消灭“讨伐军”,粉碎敌人的“蚕食”、“扫荡”》宣传提纲,发给各部队作为政治动员材料。

在军事部署上,决定集中第一、二支队主力和总部警卫部队800余人,20挺轻重机枪,两个大队所有的掷弹筒和枪榴弹,组成一支“野战军”,由副总队长庄田、第一支队长吴克之分任正副指挥。

组织“野战军”的主要目的,是伺机对日“讨伐军”进行歼击,以粉碎其“蚕食”和“扫荡”计划,保卫抗日根据地。

但是,“野战军”组建不到一个月,就从实战中觉察到:日军兵力强大,装备精良,机动迅速,又有空军配合,旨在寻找独立总队主力决战,而独立总队竟集中主力对敌人主力,不但不能战胜敌人,而且会被敌人吃掉自己,这是游击战的大忌。于是,琼崖特委立即解散“野战军”,各部队归还原来建制。并于1942年10月17日作出了《粉碎敌顽“蚕食”政策的决议》,要求各部队认真研究敌人的行动规律,避实就虚,灵活运用游击战术,不断杀伤敌人,保存实力。

11月至12月间,琼崖特委针对敌人进攻的情况,再次发出反“蚕食”斗争的指示,要求坚持内线斗争的党政军民继续实行坚壁清野,军民配合,给“蚕食”之敌以迎头痛击。

在开展反“蚕食”斗争中,特委特别向全军指出,日军大规模疯狂的“蚕食”、“扫荡”,是日本侵略者失败前的挣扎,只要我们度过这一艰苦时期,胜利就是我们的。我们必须依靠人民,和人民一道坚持反“蚕食”斗争,发扬民族正气,狠狠打击日本侵略者。

独立总队第一、二支队坚决执行琼崖特委的决定,在协同各级党政组织保护抗日群众,坚壁清野,坚持全民抗战的同时,吸取前期反“蚕食”反“扫荡”斗争的经验教训,针对敌人的行动规律,组织精干的游击小组,采取破击、伏击、袭击等游击战术,同日军进行英勇无畏的斗争。

这些小组独立地展开战斗,飘忽不定,时南时北,神出鬼没。当敌人集中进攻时,他们分散活动;当敌人分散进剿时,他们又集中起来打击敌人。

这种令人捉摸不定的作战方法,搞得敌人疲于奔命,始终无法找到独立总队主力,甚至一个老百姓也找不到。第一支队第二大队的游击小分队,采取这种打法,曾在一天内杀敌40多人。

日军吃亏后,又改在深夜占领有利地形,布好阵势,待游击小分队出现时,发动袭击。

敌变我变,独立总队则采取傍晚出动,先发制人。

在此期间,第一支队在三江、苏寻三、云龙、道崇、岭大等乡共毙伤敌人300多。

1942年12月中,第二支队第一大队第二中队在树德、大昌、南阳一带坚持内线斗争,在坡头尾村的一次战斗中,敌人几架飞机低空飞行,向根据地村庄轰炸、扫射。

第二中队战士奋起组织对空射击,用步枪打下了一架日本飞机。这是琼崖抗战以来独立总队第一次击落敌机的辉煌战绩。就这样,游击总队灵活运用游击战,充分依靠包括黎、苗少数民族、侨胞在内的人民力量,抗击日军5个警备队6000余人和伪军5000人的野蛮残酷进攻。

正如冯白驹事后回忆所说,“不是山藏人,而是人藏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将日本侵略者陷入琼崖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至1943年1月,在总结了敌人大规模长时间的扫荡特点后,琼崖特委及独立总队作出了“坚持内线,挺进外线”的决策。

第一支队向西挺进,在儒万山建立了抗日根据地。第二支队第一大队和琼山基干大队扩大琼东南抗日根据地。后又转战数月,逐渐恢复了琼(山)文(昌)抗日根据地,开辟了万宁、陵水和保亭广大游击区,创建并巩固了绿现山、儒万山抗日根据地,将各抗日游击根据地连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