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军民抵御日军入侵
东江抗日根据地,地处珠江江口、广九铁路两侧,包括东莞、惠阳、宝安、增城、博罗等县。这里面向大海,背靠广州,是日军进攻广州、侵犯华南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出于策应其进攻武汉的作战计划和切断中国的海上对外联系,实现其攻取武汉,摧毁、瓦解中国的抵抗力量,迫使国民党政府屈服投降的战略企图,发动了入侵华南的广州战役。
10月11日下午2时,大亚湾海域就出现了日寇的一艘巡洋舰,到3时,又增添了4艘炮舰,接着愈来愈多,海面上聚集了许多艘炮舰和不计其数的登陆艇。
10月12日凌晨3时左右,大亚湾海面上突然升起一颗大型的五色照明弹,接着一颗颗小照明弹不断升空,日军两个师团共4万多人,分左翼、右翼和中路,分别从大亚湾的霞涌墟、岩前涌、盐灶背南岸、碧甲玻璃沙厂北面海岸等地大举登陆。
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一踏上华南的惠州土地,立即遭到惠州军民的英勇狙击。在大亚湾的新桥,惠州军民打响了华南抗日的第一枪。
新桥是大亚湾通往惠阳重镇淡水的必经之路。当时防守新桥的是国民政府军第四五一旅罗懋勋团某营凌云连一个排的士兵,以及万年乡抗敌后援会会员黄金宝、黄阿槐、刘玉仙、陈可永等数十人。
12日凌晨5时左右,日军先头部队抵达新桥,我军民立即开火狙击,双方展开激战。战斗持续到上午10时,因敌众我寡,阵地失守,除陈可永负伤一人逃脱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
在新桥战斗打响的同时,距新桥2公里的粉石坳也发生激战。国民政府军凌云连大部分士兵在这里驻防,狙击日军的战斗坚持到上午7时多,除凌云连长率领10多名士兵冲出重围外,上百名士兵为国殉难。
路经黄鱼涌的一路日军,上午10时在稻爬岭、石岩仔和双罗溪遭到驻防的国民政府军另外两个连的伏击,激战至晚上8时,因寡不敌众,伤亡过半而被迫退出前沿阵地。经过近15个小时的激烈战斗,虽然我军民遭受重大伤亡,而日军也付出代价。
重要的是,惠州军民打响华南抗日第一枪,极大地鼓舞了华南人民的抗日斗志,加快了华南各地抗日武装的发展,对整个中国战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此,抗战烽火在华南地区燃烧起来。
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后,15日占领惠州,16日直取博罗,19日占领增城后沿增广公路向广州进犯,21日占领广州。仅10多天时间,广州周围各县及东江下游相继沦陷。同时,国民党军队溃逃,华南广大国土被日本侵略军占领。此后,日军又回师扫荡广九铁路沿线,占领东莞城至石龙、太平、南头和深圳公路沿线圩镇及布吉、沙头角等地。日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掳掠。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日军在大亚湾登陆的第二天,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召集中共香港市委书记吴有恒、中共海员工会书记曾生传达中共中央关于东江地区可能陷敌,要在东江敌后开辟游击区的指示。
日军攻陷广州之后,党中央立即指示广东省委,组织游击队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在东江、海陆丰等地建立抗日根据地。
大敌当前,东江各县国民党政权土崩瓦解,各地民众纷纷组织抗日武装,不畏强敌,在惠阳、增城、东莞等县,袭击或阻击了日本侵略军,打响了东江人民抗战的枪声。
在日军登陆当天,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决定组建一支直接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抗击日军入侵。中心县委通过统战工作,以东莞县社会壮丁训练总队名义,组建了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
10月15日,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大会在县城中山公园举行。模范队队长由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兼武装部长王作尧担任,指导员由中心县委组织部长袁鉴文担任,队员基本上是党员及爱国青年、中小学教师和中学生。全队100多人,编为三个小队和一个留城分队。
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是在日军入侵广东陆地后,中国共产党最早在华南地区建立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它的诞生,鼓舞了广大群众抗战的信心和斗志,为中国共产党在华南建立人民武装,举旗抗日起到了先锋模范的作用。
这支年轻的抗日部队成立后,马上拉出东莞城,向大岭山区前进,开辟大岭山游击基地。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急行军,部队到了大雁塘村,休息了一夜,第二天又赶到了飞鹅村。
模范队把队部设在飞鹅村,以飞鹅村为中心,活动于连平、上下山门、大雁塘、杨梅圩、莞太公路沿线白沙、龙眼一带,在那里进行军事训练,宣传发动群众,打击零散日军,为建立游击根据地打好基础。模范队在大岭山区发展到200多人,站稳了脚跟。
10月19日,石龙沦陷。中共东莞中心县委立即决定,由东莞社训总队政训员何与成和副总队长颜奇率领东莞县常备队第一、第二中队和东莞县抗日模范壮丁队一个小队共200多人,开往石龙附近东江河南岸的榴花、峡口、西湖、京山一线设防,阻止侵华日军渡河向东莞进攻。
10月下旬,日军在炮火掩护下,分乘两艘木船,企图渡河攻占西湖、京山一线,常备队第二中队和模范壮丁队扼守京山高地。
当敌船靠近南岸时,即以猛烈火力射击,几个鬼子兵被击中跌落江中。战斗从上午10时打至下午16时,将敌击退。峡口阻击战虽是敌强我弱,但我们抗日部队坚持以少胜多,多次打退了日军渡河的计划。日军连续进犯9天均未得逞。
11月上旬,日军改向峡口、榴花方向进攻。东莞中心县委书记姚永光与何与成、颜奇在榴花塔附近设指挥所共同指挥战斗。
一天,日军乘多艘木船从北岸渡江来犯。模范队和常备队凭着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充分发挥火力,给敌人以重大杀伤。日军狼狈逃回北岸。
以后日军又组织船队继续进攻,最后只得载着伤兵仓皇逃走。日军见渡江强攻无望,于是在东江北岸石碣、刘屋一带村庄烧杀奸淫掳掠,惨不忍睹。
坚守在南岸榴花塔下的常备队员满腔义愤,纷纷请求过江痛打日寇。部队领导作出决定,过江在石碣刘屋村阻击敌人,一方面振奋队员的抗日情绪,另一方面也可侦察敌人的情况,摸清敌人活动规律,待机伏击。
于是连夜布置过河的工作。大家知道这个消息,个个摩拳擦掌,杀敌情绪十分高涨,人人都要求参加,女战士不例外,大家争着报名。
最后经队长和政治指导员做思想工作,说服了女战士,只挑选两名个子高大的女战士参加,和男战士组成了一支强大有力的战斗队伍。
11月13日,何与成、颜奇率领40多名常备队员,分乘两艘木船,拂晓前从峡口直驶北岸来到刘屋村边设伏。其余的队员都由指导员带领到村去做宣传工作和侦察敌情。
上午9时,一队日军骑兵从冼沙方向奔来,常备队员们在刘屋村抗日自卫队配合下,与敌人展开激烈搏杀,有数名鬼子被打落马下。
日军遭这突然袭击不敢恋战,带上几具尸体向石龙方向逃遁。战斗中,王尚谦、樊炳坤等11名常备队员英勇牺牲,刘屋村自卫队也牺牲11人。
在多次阻击敌人过河的战斗中,峡口榴花塔阻击战只有3个队员受伤;在刘屋村战斗中,由于敌人改变了进攻方向,使自卫队的埋伏和布防失灵,当发现敌人的骑兵时,已经是太接近了,敌人用机枪向我们扫射,使这次战斗牺牲了11名队员。
刘屋村阻击战后,烈士遗体被送回东莞城,在东莞中山公园举行追悼大会,群众给烈士送上挽联“老模首战东江畔,榴花塔下显忠魂”。数千群众带着黑纱在烈士遗体前宣誓,决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抗战到底。
榴花塔阻击战,是中共广东地方党组织领导人民抗日武装对入侵日军的一次较早的有组织的抵抗,坚守东江河南岸阵地达一月之久。挫败了敌人的凶焰,振奋了民心士气。
经过这场战斗,东莞广大群众知道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作为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人心逐渐稳定;甚至连逃散的国民党驻军官兵也重新集结整队。由此可见,模范队的坚决抗敌,在当时东莞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坚定了东莞各界抗日的信心和决心。
1938年11月下旬,日军从莞城、石龙等地向南扫荡,模范队摆脱日军追击,以大岭山区为基地,坚持抗日游击活动。模范队先期在大岭山开辟的游击基地,为后来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9年元旦,模范队与其他抗日武装整编为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在日军扫荡时撤到深圳的部分模范队员,编入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1940年9月中旬,这两支部队合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
1942年1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扩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
1943年12月2日,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为基础,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
模范队为东江纵队培育和输送了一批领导干部和战斗骨干,王作尧担任东江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袁鉴文等人分别担任东江纵队支队、大队级领导,不少人成为东江纵队的战斗英雄。
还有一些队员转到地方成为中共东江地区各级组织的领导和骨干,发动群众配合东江纵队坚持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
事实证明,模范队是东江纵队前身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东江纵队的创建、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东江纵队在抗日战争中成为威震南疆、蜚声中外的抗日劲旅,被中共中央赞誉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