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重建根据地任重道远

1947 年 8 月 27 日,刘邓率千军万马踏上了大别山的土地,完成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艰巨任务。31 日,邓小平在向部队作报告时,激动地挥着两臂,庄严地宣告:

“我们已到了大别山,完成了战略任务的第一步,把蒋介石逼退了一条线。党中央说我们的行动是英勇的行动。”①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和胜利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和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20 多年来,她所领导的革命战争长期处在防御地位,自从刘邓率领部队强渡黄河,跃进大别山后,中国的革命战争才在历史上第一次由防御转入了进攻。因此,这一伟大的壮举向人们预示了中国革命的希望和胜利,预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失败和灭亡。邓小平在论述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意义时说:“我们由黄河到长江跃

进了一千里。这个跃进的意义可不要小看了,中国从北到南没有多少个一千里,从长江再跃进一千里就到了广东、福建的边界,下剩不到一千里了,蒋介石的反动政权就要垮台了。这个跃进的事实表明战略形势起了巨大变化,正如毛主席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所说的, 由于我们的反攻,已经扭转了战争的车轮。我们击破了蒋介石的反革命计划,使之由进攻转为防御,由外线转到内线,而我们则由防御转为进攻,由内线转到外线,改变了战略形势。”①

大别山横亘鄂、豫、皖三省,呈西北向东南的走向,海拔 1000 米左右,由于它靠近长江,地形险要,位于国民党首都南京与长江中下游重镇武汉之间,在战略上具有东扼南京,西迫武汉,瞰制中原的重要作用。所以,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共激烈争夺的要地。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大别山就是老革命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就是在这块土地上孕育、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现在,刘邓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的老底子,正是当年的红四方面军。因此,邓小平对大别山的革命历史了如指掌。从党领导鄂豫皖地区农民起义,建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以后, 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曾四出大别山:第一次是 1932 年 10 月,张国焘

率红四方面军西征;第二次是 1934 年 11 月,程子华、吴焕先率红二十五军长征:第三次是高敬亭率刚改编的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第四次是李先念、郑位三率中原军区主力突围。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屠杀和迫害,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革命力量几乎损失殆尽。当刘邓大军到达大别山时,虽然少数地方还有一些分散的武装在坚持斗争,但大部分地区已经没有共产党的组织和活动。所以,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首要的任务就是要重新创建根据地。

从全国战局的发展来看,形势对重建大别山根据地极为有利。继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之后,全国各解放区战场也先后转入战略

① 《邓小平政委报告目前形势和任务》,1947 年 8 月 31 日。

① 《跃进中原的胜利形势与今后的政策策略》1948 年 4 月 25 日,《邓小平文选》 (1938—1965),第 97

页。

进攻。国民党军队疲于应付,连连遭到惨败,兵源严重不足,难以抽出更多的兵力对付刘邓大军,这正是创建根据地的有利时机。

根据全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在指挥各解放区战场作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战略进攻计划。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谢集团挺进豫西外,另决定陈粟大军进军豫东,与刘邓、陈谢两部成犄角之势。8 月上旬,当刘邓大军向大别山跃进,山东敌人开始抽兵回援之时,中共中央军委指示进到鲁北地区的陈毅、粟裕:刘邓南下,全局大有变动,鲁西南诸敌必大部南去,因此,你们应即率野直及第一、第三、第四、第八、第十纵队,组成西线兵团,并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在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运河以西、平汉路以东广大地区实施展开,恢复与扩大豫皖苏解放区,与刘邓、陈谢两军共同经略中原。指示李先念率正在华北休整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队到聊城以南黄河北岸,接受陈粟指挥,准备经豫皖苏解放区南下大别山地区。同时,中央军委还指示,以华东野战军 4 个纵队组成东线兵团,由许世友、谭震林指挥,与西北野战军继续在南线的两翼——山东和陕北故场钳制敌人, 策应刘邓、陈谢、陈粟三军的行动。至此,一个三军挺迸中原、两翼牵制的战略进攻部署就最后形成了。中共中央给刘邓、陈谢、陈粟三军的主要任务是:三军配合,挺进中原,互为犄角,在广阔的中原地区,以“品”字形阵势协力作战,机动歼敌,创建新的中原解放区,调动敌人主力,配合解放军内线作战。

8 月 22 日,当刘邓大军向汝河北岸逼近时,陈赓、谢富治率领晋冀

鲁豫野战军第四、第九纵队,第八纵队的二十二旅、第三十八军,计 8 万余人,在邵源以南的大教至官阳间以及茅津渡以东渡过黄河,向豫西挺进。解放了陇海路沿线的新安、渑池、洛宁等县,主力威逼洛阳,在洛阳和陕县之间开辟了战场,造成对潼关、西安的威胁,吸引尾追刘邓大军的整编第三、第十五、第四十一师和青年军第二○六师各一个旅回接,减轻了刘邓大军的压力。

当刘邓大军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时,陈粟大军正在积极准备南渡黄河,向豫皖苏挺进。这样,陈谢在豫西的作战,陈粟在大别山外围地区的展开,都将对刘邓大军重建大别山根据地以有力的支援和配合。而三军的协同作战,一定能够在广大的中原地区大量歼灭敌人,实现中共中央创建新的中原解放区的战略目标。

中原地跨鄂、豫、皖、苏、陕五省,北至黄河,东起运河,南临长江,西迄伏牛、汉水,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由于它居天下之中,扼四面八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以来,一直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宋代诗人陆游曾写过“中原于戈古亦闻”的著名诗篇,李弥逊也为后人留下了“回首中原飞鼓擎”的脍炙人口的绝句。所谓“占中原者,方能得天下,”早已成为历代战略家公认的至理名言。所以,只要解放军能在中原立足生根,就可东慑南京,西逼西安,南扼长江、武汉, 直接威胁敌人的长江防线和江南统治区,迫使敌人主力从山东陕北战场回援,从根本上改变战局。同时,中原还可以成为将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向江南进军,解放全中国的前进基地。因此,解放军总司令朱德曾说:“自古谁得中原,谁得天下。占领了华北、东北,再取得中原, 就得到了全中国。”

作为中原局书记,邓小平深感创建中原解放区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从战略上来看,中原有三山、四河,即大别山、伏牛山、桐柏山,长江、黄河、淮河、汉水。邓小平认为,要在这三山、四河之间创建中原解放区,就必须首先控制住大别山。因为,“中原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正当敌人的大门,其中大别山是大门边。我们反攻以后,它代替了敌人重点进攻的山东和陕北,是敌人兵力集中最多的战场。中原形势决定于两个山,一个是大别山,一个是伏牛山,敌人最关切的还是大别山,它比伏牛山更重要,中原要大定就要把大别山控制起来。”他还说:“大别山是一个战略上很好的前进的基地,它靠近长江,东面一直顶到南京上海, 西南直迫汉口,是打过长江的重要跳板,敌人时时刻刻受到我们过江的威胁。大别山,敌人必争,我也必争,这是艰苦斗争的过程。”①现在, 部队经历了千辛万苦,已经到达大别山,完成了战略任务的第一步。但今后要完全控制脚下这块土地,建立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将会付出更大的代价,作出更多的牺牲。

对于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困难,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早已预料到了。在刘邓率部队准备向大别山跃进时,毛泽东曾对跃进大别山的前途作了 3 种估计:一是付了代价站不住脚,准备回来;一是付了代价站不住脚, 在周围坚持斗争,打游击;一是付了代价,站稳了脚。他还特别提醒道, 要从最困难方面着想,坚决勇敢地战胜一切困难,争取最好的前途。8 月 12 日,当部队跨越陇海路向南挺进时,毛泽东又致电刘邓,对坚持大别山斗争的困难和长期性要有充分思想准备,告诫刘邓:“不要希望短期内就能在大别山、豫西、皖西等地建立巩固根据地,这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只能是临时立足点。必须估计到我军要有很长时间(至少半年) 在江河之间东西南北地区往来机动,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并在歼灭敌人几十个旅之后,方能建立巩固根据地。”

对于毛泽东的估计,邓小平认为它完全符合大别山的实际斗争情况,因为大别山的故略地位决定了它必然会代替山东和陕北,成为敌我双方激烈争夺的战场,而争夺大别山的斗争一定会经过一个十分艰苦的、长期的过程。但是他坚信,经过一个时期的艰苦斗争,部队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创建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争取毛泽东三个估计中的最好的前途。现在,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让全体指战员明白自己所担负的光荣使命,在思想上作好继续吃苦的准备,树立在艰苦环境中敢于斗争, 敢于胜利的信心与勇气。

8 月 27 日,即部队到达大别山的当天,邓小平便亲自为中共中央中原局起草了《关于创建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的指示,下发到所有部队, 明确规定了进入大别山后的任务以及实现任务的办法和要求,指出:

“(一)我军已胜利完成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之跃进任务,敌人追击计划完全失败。今后的任务,是全心全意地义无反顾地创造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并与友邻兵团配合,全部控制中原。

(二)实现此历史任务,要经过一个艰难困苦的过程,发展半年以上的时间。如不大量歼灭敌人和充分发动群众,要想站稳脚跟是不可能

① 《跃进中原的胜利形势与今后的政策策略》1948 年 4 月 25 日。《邓小平文选》 (1938—1965 年),第

100 页。

的。因此,我们应切勿骄躁,兢兢业业,上下一心,达成每一个具体任务。

(三)应向全军说明,我们有完全胜利的把握。首先是有陈谢兵团在伏牛山、豫西、豫南广大地区及山东大军在陇海路南北的互为配合。其次是我当面敌人只有 23 个旅,兵力分散,战斗意志薄弱,此次尾我失败,战略上愈显被动。再次是大别山区有长期的革命传统,且保存有游击战争的基础,我们有许多本地干部。特别是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领导, 全军上下一致的决心和信心,胜利是有把握的,虽有困难也是能够克服的。

(四)应向全区群众说明,我们是鄂豫皖子弟兵的大回家,他们的子弟在华北胜利了,壮大队伍了;说明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条件,说明我们决不再走。我们的口号是与鄂豫皖人民共存亡,解放中原,使鄂豫皖人民获得解放。

(五)在军事上,我们在最初一个月内,不求打大仗,而是占领城镇、肃清土顽,争取打些小仗(一两个团一次的歼灭战)。同时,特别注意引导大家熟悉地形,习惯生活,学习山地战,为大歼灭战准备条件。但必须了解,如果我们不在半年内歼灭 10 个旅以上的敌人,就无法使群众相信我们不会再走而敢于起来斗争,我们也就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因此,任何时候,全军必须有高度的战斗意志和战斗的准备。

(六)充分发动群众及其游击战争,同我们一块斗争,是实现我们战略任务的决定条件。而我军严格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整军风纪,是树立良好影响,使群众敢于接近的先决条件。”

8 月 31 日,邓小平在大别山区的光山县北向店,向野战军直属队连以上干部作《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他全面分析了挺进中原后的全国形势,再次阐明了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有利条件。指出:

“我陈赓兵团已挺进陇海西线,向伏牛山前进。这样,便以大别山、伏牛山和鲁西南形成一个犄角之势。在这战略态势下,我们解放中原, 是有充分根据与条件的。(一)由于我们挺进大别山区,陈赓兵团胜利地出现于陇海西线,加上陕北战场的攻势,蒋介石兵力不足更是捉襟见肘。现在尾追我们和在我们周围的敌人总共 23 个旅,不到 15 万人,其中一部是曾被我歼灭后再补充起来的,要想从其他地方抽调部队来是万分困难的。另方面,当我跨越陇海路时,敌人错误地认为我们是‘被迫’ 行动,事前没有布置正面阻击,事后尾追一直处于被动形势下,这就是蒋介石战略上的失败。(二)中原地区人口 4500 万,物产丰富,是蒋介石内战中重要兵库与粮库,我们到这里,便夺取了敌人的供给,加强了自己,使敌人的困难更加扩大。(三)这个地区有我们长期的革命影响, 人民受过了革命的洗礼,内心拥护我们。但由于革命军队四次的转移, 人民目前还暂时的对我们采取观望态度。只要我们打胜仗,方针正确, 人民会很快起来,而且会产生大批干部。”

邓小平实事求是地告诉大家,在根据地没有建立之前,一定还有不少困难,如敌人一定在我立脚未稳时扭住我们;北方人到南方习俗不同, 生活不惯:在群众未起来,政权未建立前,担架、粮食等问题难以解决等等。但只要全体指战员上下一心,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积极想办法,

克服困难,就一定能站住脚,建立巩固的根据地。

在讲到目前部队的具体任务时,邓小平提出了三条:(一)歼灭一定数量的敌人。只要我们把地形搞好,练习山地战,有准备,有信心, 有战斗意志,反对怕死鬼,歼敌不成问题。(二)在一定时期要完成初步土地改革。发动群众要充分走群众路线,大胆放手发动群众,只有过了这一关,什么问题都好解决了。(三)熟悉风俗习惯,坚决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调查风俗人情,编成教材向战士讲,有困难要克服。

最后,邓小平充满信心说: “重建鄂豫皖解放区的任务是十分光荣的,是中国现代史上重要的

一页!我们的决心是十分坚定的!解放区一定要建立起来!困难一定要克服!共产党的特点是越困难,越有劲,越团结!我们要有信心克服困难!我们一定要站住脚,生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