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湾会议
刚到大别山的几天,群山一片寂静,因为尾追刘邓大军的几十旅尚在淮河以北,大别山敌人的力量极为空虚。邓小平和刘伯承研究决定, 抓紧有利时机,立即分遣部队,实施故略展开,迅速抢占大别山中心地区的县城和农村,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具体部署是:第三纵队 3 个
旅向皖西展开;第六纵队 2 个旅向鄂东展开;第一、第二纵队、中原独
立旅、第六纵队的一个旅共 10 个旅,在大别山北麓的商城、罗山地区, 一面迎击和牵制敌人,一面掩护皖西、鄂东工作的展开。为了适应大别山区的斗争环境,各纵队根据指挥部的命令,普遍精简了机关,减少了重武器和牲口,把一部分不适应山地、水田作战的辎重交由地方保管, 每个纵队只留一个山炮连,每旅只留两门山炮,使部队更加精悍、灵活。
- 月初,尾追刘邓大军的 23 个旅先后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区。敌人来势凶猛,妄图乘解放军在大别山立足未稳之际,把他们消灭或赶出大别山。当时,国民党第八绥靖区(驻合肥)夏威指挥的整编第四十六师已进到六安、霍山地区,整编第五十八师进到固始、商城地区:郑州前进指挥所(驻信阳)张轸指挥的整编第八十五师进到罗山、信阳地区, 整编第十、第四十师经宣化店沿公路向黄安、麻城前进;武汉行辕程潜指挥的整编第六十五师,经平汉路进至黄安,整编第五十二师和第五十六师在信阳以南的平汉线和武汉外围,就地分散摧残解放军后方机关和地方政权。此外,国民党国防部长自崇禧亲自指挥的整编第七、第四十八师,沿经扶、麻城公路向南寻找解放军主力作战。
针对国民党的军事部署,邓小平和刘伯承对大别山周围敌人的兵力状况进行了分析,位于商城的五十八师,系国民党滇系军队,战斗力较弱,又处在孤立地位,易于消灭,而桂系的两个师战斗力较强,所以, 决定先打五十八师,另以少数兵力牵制桂系两个师,调动敌人向大别山北麓回援,以掩护鄂东、皖西地区工作的开展。
9 月 5 日,刘邓集中第一、第二两个纵队主力和第六纵队一个旅,在商城以北的河风集地区向国民党五十八师发动了进攻。这一仗由于部队不熟悉山地、水田作战,只消灭了一部分敌人,但调动了敌整编第四十八、第十师从经扶、宣化店地区向北回援。
9 月 11 日,中央军委致电刘邓:“目前几个月内,你们作战似应避开桂系主力七师、四十八师,集中注意歼灭中央系及滇军。因七师较强不易俘获,四十八师情况似与七师差不很远,而中央系各部及滇军五十八师则在运动中易于歼灭。”中央军委的指示与刘邓的想法完全一致, 根据商城作战后,敌整编第四十八师又转向皖西,敌整编第七、第四十、第六十五师仍在黄安、麻城地区,破坏解放军地方工作的情况,刘邓决定集中第一、第二、第三纵队主力和第六纵队 1 个旅,仍以商城滇军五十八师为打击目标,再打一仗,吸引敌人向北回援。9 月 19 日,战斗在商城以西的中铺地区打响,歼灭五十八师新十旅:个团,调动了敌整编第八十五师自光山、潢川地区东援,敌整编第四十八师自六安西援。接着,又以第一、第二纵队主力和第六纵队 1 个旅,于 9 月 25 日在光山附近打了第三仗,给第五十八师以沉重打击,击退了敌东招部队整编第八十五师的进攻。
经过上述三次作战,将敌人的全部机动兵力调到大别山北麓,保障了第三、第六纵队在鄂东、皖西地区顺利展开。第三、第六纵队进至皖西、鄂东地区后,与原在这一地区坚持斗争的皖西人民自卫军和游击队会师。在他们的配合下,部队连续歼灭固始、金寨、六安、霍山、岳西、舒城、桐城等 10 余城的地方团队,开始站住了脚跟。
经过一个月的艰苦斗争,到 9 月底,刘邓大军各部先后解放 23 座县
城,歼灭敌正规军 6000 余人,地方团队 800 余人,在霍山、岳西、六安、舒城、潜山、太湖、庐江、罗田、商城、光山、罗山、经扶、潢川等县建立了 17 个民主县政权,初步打开了局面。
在实施故略展开的过程中,邓小平看到,部队虽然打了一些胜仗, 建立了一些地方政权,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的工作也取得了较明显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如部队情绪低落,对建立根据地的信心不足, 打仗顾虑重重,在商城、光山地区的 3 次作战,打得都不够理想,没有达到全歼敌人的预期目的等等。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从客观上看,是由于部队刚到大别山, 还不太熟悉这里的生活习惯和山地、水田作战,部队减员较大,战斗力较弱。正如刘伯承、邓小平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中所指出的:“我军南下, 在淮河以北减员不大。一过淮河,生活习惯大变,开始吃不来大米饭, 拉肚子,无鞋子穿,菜蔬、油盐吃得极少,蚊子多。山地走小路,炮辎笨重,又连月遇雨,体力均削弱。故 9 月份减员很大,病号普遍,占 1/3, 多至一半,以疟疾最剧,感冒次之。加以平原部队怕山,怕水,伤员救护困难。两次歼敌良机(商城五八师及潢川南八五师)均未打,因部队情绪差,体力弱,亦有影响。”①从主观上看,部队进入大别山之初,虽然对干部、战士们进行了形势任务教育,指出在创建大别山根据地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困难,强调发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但是,由于部队一直处在连续的行军作战中,未能适当休整和进一步作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动员,所以,一些同志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只看到局部的、暂时的困难,对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战略意义和艰苦性仍然认识不够, 再加上群众还未发动,政权尚未建立,筹粮、担架都要自己搞,所以, 部队中出现了纪律松弛,不愿艰苦斗争,不愿积极打硬仗、苦仗的消极情绪,打起仗来顾虑重重,错过了一些歼敌的机会。
根据这种情况,邓小平认为有必要召开一次高级干部会议,统一思想,及时克服部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和纪律松弛现象。
9 月 27 日,旅以上高级干部会议在光山县王大湾召开,会议历时 3天。会上,高级干部学习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关于实行战略进攻的有关指示,听取了刘伯承、邓小平的重要报告。与以往开会不同的是,这次会议的气氛始终很紧张严肃。过去开会,邓小平总是面带微笑,热情地同大家握手、打招呼,或寒喧几句,然后才正式开会。这次却不同,他脸上没有一点笑容,也不同任何人握手、打招呼,便开始了他的发言。他首先分析了部队进入大别山后的严峻形势以及艰巨任务,总结了
重建大别山根据地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接着,联系部队 9 月份在
商城、光山地区的 3 次战斗的经验教训,严厉地指出:
① 《刘邓给军委、并陈粟、陈谢、徐滕薄电》,1947 年 10 月 6 日。
“至今,我们仍然有一些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对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战略意义认识不够,只看到局部的困难,而看不到全国战局的变化,甚至不敢积极主动歼灭敌人,对重建大别山根据地丧失信心,思想上存在着右倾情绪。有些指挥员打起仗来,左顾右盼,顾虑重重,走起路来象小脚女人一样迟缓,错过了歼敌的好机会!”
大家都知道,平日里,邓小平很严肃,不苟言笑,但很少扳着面孔训人,象今天这样如此严厉、毫不留情面的批评更是不多见。所以,仅从邓小平讲话的语气和表情上,大家已经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感。如果照此下去,大别山就守不住,根据地就巩固不了,完成党中央、毛主席交给的战略任务就成为一句空话。
邓小平用眼睛扫视了一下会场,更加严肃地说:“现在,有的领导不敢对战士们讲困难,你不讲,困难也客观存在着,我们不要怕讲困难, 相反,应该勇敢地正视困难,要实事求是地向大家讲明我们所面临的困难,告诉同志们,只要我们紧紧依靠群众,发扬我军艰苦奋斗的精神, 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他又说:“越是在困难的时候,高级干部越要以身作则,鼓励战士们坚决勇敢地歼灭敌人。我们既反对在条件不可能的时候轻率地去作战,更要反对在条件可能时不敢勇敢地去作战。要教育干部、战士,对困难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这样,才能想办法积极主动地克服困难。”
在讲到如何解决目前部队纪律松弛的问题时,邓小平要求所有高级指挥员都必须带头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强调部队纪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问题,必须当作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去抓。他说:“毛主席在井冈山建军之初规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决不是什么简单的规定,而是党的路线和政策的体现,能否坚决执行,关系到我们在大别山能否站得住脚,一定要牢固地树立以大别山为家的思想,坚决克服怕打硬仗、纪律松弛等右倾思想情绪。”
王大湾会议是部队进入大别山后召开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及时地解决了在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的过程中出现的右倾情绪和纪律松弛现象,对于统一和提高干部的思想认识,增强斗志,进一步歼灭敌人和巩固根据地提供了保证。
王大湾会议结束后,各部队利用战斗间隙,对右倾思想和纪律松弛现象展开了批判和斗争,有的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深刻检讨自己,对广大干部战士触动很大,使政治思想工作更加深入细致地开展起来。
为了进一步贯彻王大湾会议精神,鼓舞全军指战员坚持大别山斗争的勇气与信心,邓小平亲自到驻在玉大湾附近的第一纵队,向连以上干部作了关于坚持大别山斗争的报告。
这天,邓小平穿了身褪了色的灰布军装,腰束皮带,显得格外精神。与几天前的高级干部会议不同的是,今天,他很高兴,嘴角挂着微笑, 一边鼓掌,一边笑着向大家致意。
会场设在王大湾附近的一个树木环抱的山坡前,晨曦洒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干部们坐在南面山坡上,聚精会神地听邓小平作报告。邓小平讲话从来不拿讲稿,他思路清晰,语言生动,扣人心弦,指战员们都爱听他作报告。今天,他讲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克服困难,能不能在大别
山站住脚这个指战员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他讲道,我们进军大别山之前,毛主席曾对我们的前途作了 3 种估计,这说明毛主席早就充分估计到了我们到大别山之后可能遇到的困难。说实话,我们远离解放区,深入到敌人的后方,整天背着几十万敌军在山里转,弹药、粮食、装备得不到补充,战士们语言不通,生活不习惯,伤病员无处安置,怎么能没有困难。有困难是事实,但有困难并不可怕,共产党的特点是越困难,越有劲,干革命就难免要同困难打交道,就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他接着说,有些同志对坚持大别山斗争的意义认识不足,所以,只看到我们目前有很多困难,而没有看到全国其它战场的胜利。我们进军大别山后,把敌人大多吸引到这里来,我们的压力大了,而我们的兄弟部队在其它战场上就轻松了,就可以滕出手来打胜仗了。这就好比“打篮球”一样,蒋介石看到我们到大别山“投篮”来了,要“得分”了, 他就把前锋、后卫、主力都调来钉着我们。这样,他的战线就拉长了, 顾了南顾不了北。他不让我们在南面“投篮”,不惜用几十万大军缠着我们,可他北面的“篮板”就空出来了,我们的兄弟部队在北面就可以“投篮”得分了。他又说,我们在大别山困难很多,是在“啃骨头”, 但其它战场的兄弟部队却开始“啃肉”了,我们背上的敌人越多,啃的“骨头”越硬,兄弟部队在各战场上消灭的敌人就越多,胜利也就越大。而各战场上的胜利反过来也会支援我们,减轻我们的压力。所以,眼下我们的困难是多一点,付出的代价是大了些,但这只是局部的、暂时的, 为了全国革命的胜利,这是值得的,是很光荣的。
在讲到如何克服目前存在的这些困难时,邓小平说,克服这些困难, 还是有许多有利条件的。首先,我们坚持大别山的斗争并不孤立,现在, 陈谢兵团已在豫陕鄂地区胜利展开,陈粟大军也进入了豫皖苏地区,我们三路大军互相配合,机动作战,一定能够在广大的中原地区建立解放区。
还有一个有利条件,就是大别山区有我们长期的革命影响,有许多地方干部,红军、新四军、八路军都曾在这里建立过根据地,群众对共产党有深厚的感情,只要我们努力争取,方针正确,就一定能够打破国民党的反动宣传,解除群众的顾虑,争取群众的支持。
此外,我们有党中央、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有中原局、野战军司令部的直接指挥,我们一定能够克服眼前的困难,在大别山立足生根。
邓小平讲了两个多小时,他那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分析,紧紧扣住了每一个指战员的心,使他们了解了全国的斗争形势和党中央、毛主席的伟大战略思想,了解了重建大别山根据地与争取全国革命胜利的辩证关系,认识到部队进入大别山后的分散作战并不是逃跑,而是战略展开,从而振奋了所有指战员的精神,增强了克服困难, 争取胜利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