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争取和平 反对内战为和平而战

1945 年 8 月 25 日,一架银灰色的飞机在轰鸣的马达声中从延安机场起飞,向东飞去。飞机上的乘客是晋冀鲁豫解放区的主要领导人——邓小平、刘伯承、薄一波、滕代远、张际春,还有该区的几位著名将领—

—陈赓、杨得志、陈锡联、王近山等。

邓小平是两个月前来延安出席中共七届一中全会的,现在,他正和他的战友们从延安飞返大行。

飞机在浩翰的苍穹翱翔,穿过茫茫云海,飞越奔腾咆哮的黄河,横跨绵延数百里的太岳山脉,很快出现在巍峨挺拔、气势磅礴的太行群峰的上空。透过舷窗,俯瞰机翼下那一座座熟悉的山峦,邓小平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一一五师、一二○师、和一二九师。邓小平先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 1938 年 1 月 18 日,又接替张浩任一二九师政治委员,师长是刘伯承。在此后的岁月里,他们率部深入敌后,以素称“天下之脊”、横贯晋冀豫三省边界的太行山为中心,依托山地,向平原发展。在太行山,他们分兵发动群众,组织壮大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首先创建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不久,他们又率部越过平汉铁路,东下冀南平原,开辟了冀南抗日根据地、太岳抗日根据地和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1942 年 9 月,邓小平兼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书记,翌年 10 月,又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并主持八路军总部的工作。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担负起领导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任。在 8 年艰苦卓绝的杭日战争中,他指挥部队粉碎了日、伪军一次又一次灭绝人性的“扫荡”,领导全区军民成功地进行了建党建军、整风、精兵简政、减租减息和大生产等运动,渡过了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到抗战胜利前夕,他所领导的部队,经过 8 年浴血奋战,取得了歼灭日伪军 42 万余人的辉煌胜利。

晋冀鲁豫区的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 4 个抗日根据地已基本连成一片,形成了西起同蒲路,东抵津浦路,北至正大、德石路,东到黄河的全国 7 个较大的解放区之一。全区已控制了 80 多个城市,拥有人口约2400 万,正规军发展到近 30 万人,民兵发展到 40 万人。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饱经战患的中国人民

终于取得了 8 年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消息传来,举国沸腾,解放区的军民和全国人民一样,连日来一直沉浸在欢庆胜利的喜气洋洋的热烈气氛中。从陕北高原到冀鲁豫平原,从山东海滨到太行山脚下,人们欢呼, 跳跃,奔走,歌唱。这时,邓小平正在延安,走出窑洞,看着那漫山遍野的沸腾的人群,一张张心花怒放的笑脸,听着那喧天的锣鼓和噼噼叭叭的鞭炮声,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情不自禁地加入到那欢庆胜利的队伍中。

正当全国人民陶醉于迎接和平,庆祝胜利,准备重建家园的时候, 蒋介石却在精心策划着抢夺人民抗战胜利果实,发动全国内战的阴谋。

他一面利用对日伪军受降的权利,命令八路军,新四军“驻防待命”, 不许收缴日伪军的枪械,加紧向东北、华北、华东和中原各解放区运兵, 准备发动内战,另一面又装出和平姿态,电邀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以共产党人到国民党政府去“做官”为交换条件,让中国共产党交出军队和解放区的人民政权,达到消灭革命力量的目的。

对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发动内战的阴谋,中共中央早就作了充分的估计和准备。抗战胜利前夕,即 1945 年 8 月 13 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了题为《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的讲演,深刻分析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治的基本形势,他指出:“从整个形势看来,抗日战争的阶段过去了,新的情况和任务是国内斗争。蒋介石说要‘建国’,今后就是建什么国的斗争。是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呢,还是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这将是一场很复杂的斗争。目前这个斗争表现为蒋介石要篡夺抗战胜利果实和我们反对他的篡夺的斗争。”① 毛泽东还指出:“对于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阴谋,我党所采取的方针是明确的和一贯的,这就是坚决反对内战,不赞成内战,要阻止内战。今后我们还要以极大的努力和耐心领导人民来制止内战。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内战危险是十分严重的,因为蒋介石的方针已经定了。”②

在邓小平一行离开延安的这天,中共中央发表了对目前时局的宣言,确定了在目前严重局面中同国民党进行斗争的一系列方针。宣言指出,中共中央准备派代表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尽量争取和平,但各地对蒋介石绝不应有任何幻想,绝对不要因为谈判而放松对蒋介石的警惕和斗争。必须集中力量迫使日伪军向我投降,从日伪军手中夺取一切可能夺取的城镇和交通要道,扩大解放区。必须站在自卫的立场上,把向解放区进攻的国民党军队,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之。

在组织上,中共中央加强了各大战略区的领导力量。8 月 20 日,邓小平在延安收到了中共中央关于成立晋冀鲁豫中央局的指示,任命他为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薄一波为副书记,刘怕承、邓小平、薄一波、王宏坤、张际春、王从吾、杨秀峰等为常委。正式成立晋冀鲁豫军区,刘怕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委,滕代远、王宏坤为副司令员,薄一波为副政委,张际春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为参谋长。下辖大行、太岳、冀南、冀鲁豫 4 个军区。

现在,邓小平和晋冀鲁豫中央局的主要领导人就要回到他们浴血奋战了 8 年的大行山了。遥望山颠,邓小平十分清楚,抗日战争作为一个历史阶段已经过去了,等待他的将是一场更加严重、更加复杂的新的斗争。在这场新的斗争中,他所领导的晋冀鲁豫解放区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他这次回去的首要任务就是,按照中共中央制定的一系列对敌斗争方针,领导晋冀鲁豫解放区军民,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用战斗来保卫解放区,保卫人民的胜利果实。

飞机在太行山区黎城县长凝临时机场降落,李达参谋长派来迎接邓小平一行的骑兵排早已等候在那里,他们顺利地回到涉县赤岸村军区指

①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1028 页,第 1023 页。

②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1028 页,第 1023 页。

挥部。

回到太行的第二天,即 8 月 26 日,邓小平便召集晋冀鲁豫军区的主要领导人开会,研究部署全区的斗争方针和任务。他了解到,晋冀鲁豫区所面临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从全国战局看,蒋介石正在从他的大后方西北和西南调动军队,向华北、华中、华南各解放区陆续开进。8 月下旬,向华北进攻的国民党军,其先头部队第一战区胡宗南的 2 个军已经

风陵渡进抵运城以南,第十一战区孙连仲的 3 个军经豫西正向郑州一带

集中,第十战区李品仙的 3 个军由安徽的阜阳、太和等地正向徐州开进, 第十二战区傅作义部在进

占归绥(今呼和浩特)、集宁两地后正向察哈尔进攻。蒋介石的计划是,夺取华北各大中城市,占领铁路干线和战略要地,进而集中

兵力进军东北。由于晋冀鲁豫区处在晋绥、晋察冀、华东和中原解放区之间,在战略上具有四面呼应的作用,又是华北战略区的中央大门,正堵着国民党军北上进攻的道路,所以,成为国民党军进攻的重点之一。从 8 月中旬,国民党军便加紧了对晋冀鲁豫区的进攻,盘踞在晋西南的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部已进占太原及附近一带,同时,侵入晋冀鲁豫解放区腹心区上党地区,企图分割太行、太岳两块根据地,把晋冀鲁豫军区主力逼到山区予以消灭。

对于这种严峻的斗争形势,邓小平在延安时便已预料到了。

8 月 14 日,他和刘怕承电令各军区要迅速扩大解放区,立即扩充野战军,准备打击沿平汉、同蒲路北犯的国民党军,以保卫解放区。8 月22 日,他又从延安电示李达、谢富治、王新亭等,“应立即行动,消灭阎顽西进部队,求得适时夺取长治。太行、太岳两区对顽军可能到达地区之游击战争及侦察必须加强。”

现在,根据当前的形势和中共中央的方针与指示,邓小平和军区的主要领导人共同研究制定了晋冀鲁豫区的斗争任务:(一)坚决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阻止其沿同蒲、平汉铁路北上的行动,协同兄弟部队打破国民党军进占平津和东北的企图,从日伪军手中夺取一切可能夺取的据点,控制铁路线,扩大解放区。(二)立即集中主力,编组野战军。

(三)在新解放区,迅速建立和加强人民政权,开展反好清算和减租运动。(四)揭露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发动内战的阴谋,克服一些人“抗战胜利,解甲归田”的麻痹思想,作好反击敌人的一切准备。

在研究部署军事行动时,邓小平、刘伯承等人认为,晋冀鲁豫区在战略上的主要任务是粉碎国民党军在平汉、同蒲两个方向的进攻,而平汉线是南北交通干线,可能成为敌人的主攻方向,更应重视对平汉线的控制。但侵入上党地区的敌人是心腹之患,如不迅速消灭,待国民党军主力北上时,晋冀鲁豫军区主力将遭腹背受敌之虞。因此,军区决定, 集中太行、太岳军区主力,进行上党战役,收复上党地区,消灭心腹之患;同时控制平汉线一段,扫清新乡以北平汉线两侧,消灭伪军,准备平汉线上的作战。

8 月 28 日,中共中央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人到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以便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并在谈判中揭露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真面目,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但国民党对谈判根本没有诚意, 继续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在晋冀鲁豫区,蒋介石电令阎锡山集中 13 个师

的兵力,从临汾、浮山、翼城、太原,榆次等地出发,占领了上党地区周围的襄垣、长治、屯留、潞城、壶关等地。这样,为了迅速消灭侵入上党地区的敌人,配合中共中央在重庆的谈判,使中共中央在谈判中能争取更多的主动权,进行上党战役,就成为迫不急待的任务。

9 月 7 日,刘伯承和邓小平向部队发出了上党战役第一号作战基本命令,随即率指挥部亲赴前线。10 日拂晓,指挥部到达故县村。邓小平在向部队作战斗动员时提出了“为保卫胜利果实而战”,“为支援毛主席谈判而战”的口号。他说,我们在这里打得越好,消灭的敌人越多,毛主席在谈判桌上说话就越有力量。

9 月 10 日凌晨,战役正式发起。到 20 日,先后攻占屯留、潞城、长子、壶关等城镇,使据守长治的国民党军陷入孤立无援之境。24 日,刘伯承、邓小平下令夺取长治。

长治是上党地区的首府,城高壕深,工事坚固,易守难攻。蒋介石命令阎锡山从太原等地派了 8 个师的重兵增援长治。刘伯承、邓小平决心采取攻城打援的战术,首先歼灭援军,再回头消灭长治之敌。

10 月 2 日,晋冀鲁豫军区主力将援军包围在屯留、■亭地区,并将其全部歼灭。10 月 8 日,长治之敌弃城向西突围,12 日,被晋冀鲁豫军区主力全部歼灭。

上党战役是邓小平、刘伯承领导的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的第一个大战役,也是部队由分散的游击战向集中的运动战转变的第一个大战役。在 8 年抗日战争中,部队多年分散在各地,长期进行山地战、游击战,而且编制不足,装备很差,只有半数的团有几门迫击炮, 3 至 4 挺重机枪,许多战士行军打仗时甚至扛着大刀、长矛。所以,要立即集中部队,进行大规模的运动战,是很困难的。邓小平主张在实战中采取边战、边教、边打、边学的办法,锻炼部队,迅速提高部队正规战的能力,使部队的思想、作风和战术逐步适应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的军事战略转变。在上党战役中,他号召广大指战员克服困难,不怕牺牲,顽强作战,以战斗和生命保卫解放区,争取实现和平。

上党战役打了 1 个月零 3 天,取得的成果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共歼

敌 11 个师和一个挺进纵队计 3.5 万余人,缴获山炮 24 门,轻重机枪 2000

余挺,长短枪 1.6 万余支。

装备不足,常年钻山沟的游击部队第一次打败了用美式装备武装起来的国民党正规军,这在全国不能不引起强烈反响。它表明,晋冀鲁豫军区部队正在成功地由分散的游击战向集中的运动战转变,它完全有能力粉碎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的进攻,在今后的战争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上党战役的胜利,巩固了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后方,同时,有力地配合了毛泽东在重庆的谈判斗争。

10 月 10 日,国共双方代表正式签订《双十协定》。同日,邓小平从上党前线回到涉县赤岸村晋冀鲁豫军区指挥部。

这时,蒋介石正在加紧实现抢占平津,夺取东北的计划。他把《双十协定》作为缓兵之计,利用美国的舰艇、飞机昼夜不停地把他的部队运到华北和东北,同时,令其主力部队加快速度,从陆地向北推进。10 月中旬,胡宗南的先头两个军经同蒲、正大路,进抵石家庄,其后续部

队已到达晋南闻喜。沿平汉路北进的孙连仲部三十军、四十军和新八军, 10 月 14 日从新乡出发,计划 10 天左右到达石家庄与胡宗南部会师,其

后续部队 4 个军已到达新乡,企图与进占石家庄的胡宗南部一起夹击已被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占领的邯郸,然后继续北进。

10 月 12 日,毛泽东致电刘怕承、邓小平:“山东、华中主力转移至冀热辽区,至快还须一月:各部到达后,布置战场,熟悉地形,初步完成准备,至快亦须两至三个月。因此,我们阻碍和迟滞顽军北进,是当前严重的战略任务。”毛泽东还电告刘邓,可集中太行、冀鲁豫 6 万以上兵力,在刘邓亲自指挥下,对付平汉路北进顽军,务期歼灭其一部或大部。

接到毛泽东的电报后,邓小平和刘怕承立即着手部署以邯郸为主要战场的平汉战役,以阻止国民党军北进,配合山东、华中主力争取东北的斗争。10 月 16 日,刘伯承、邓小平联名发出《平汉战役作战基本命令》, 指示部队分路西军和路东军,在邯郸东南的漳河、滏阳河河套地区钳击沿平汉线北进的敌人,将其分割包围,各个歼灭。随后,将指挥部移至邯郸县的峰峰煤矿。

10 月 22 日,国民党四十军,新八军、三十军共 4.5 万人渡过漳河, 占领磁县,24 日,进至邯郸以南马头镇地区。同日,刘伯承、邓小平命令各路部队发起攻击,并对敌人形成四面包围的态势。敌人一面收缩阵地,一面等待援军。这时,敌人内部开始出现危机,高树勋的新八军已出现动摇的迹象。邓小平了解到这一情况,立即指示做好对新八军的争取,瓦解工作,尽一切可能说服高树勋起义,以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其实,争取高树勋的工作在这以前便已悄悄进行了。高树勋是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新八军军长,由于近几年来在国民党军中受歧视、遭排挤,有靠近共产党的意图。早在上党战役打得正酣时,高树勋就派他的使者王定南秘密来到山西黎城刘邓前线指挥部,交给邓小平一封他写给彭德怀副总司令的信,表达他愿意和共产党友好合作的愿望。邓小平热情地接待了王定南,对他说:“你来得正好,我们正准备做这项工作。为了打退蒋介石的进攻,使其在政治上陷于孤立,必须在国民党军中开辟新的战线,首先要争取受蒋介石排挤、歧视的非嫡系部队,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国民党将领,站到和平、民主的旗帜下面来。你赶快回去,继续做好高树勋的工作。”

王定南还未来得及返回新八军,高树勋已奉命率新八军和河北民军到了磁头马头镇。邓小平立即派人将王定甫追回,告诉他:“情况变化很快,高树勋的新八军和河北民军已到马头镇。党中央指示我们,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国民党这 3 个军北进,这是我们当前最严重的战略任务。” 他又说:“现在,你马上到马头镇去,对高树勋将军讲,形势紧迫,他要立即就地起义,配合我们完成阻止国民党军北上的战略任务。”

当王定南把邓小平的话转告高树勋时,他最初的反应比较犹豫,后来他得知刘邓已电请中央设法接应他在徐州的妻子和全军的家属时,便下了起义的决心。在发起总攻前,邓小平又派李达参谋长前往新八军军部,敦促高树勋起义。

10 月 30 日,高村勋宣布新八军和河北民军 1 万余人起义,使固守马头镇的国民党四十军和三十军很快土崩瓦解。31 日拂晓前,敌人主力向南突围。

11 月 1 日夜,刘邓命令部队突入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四十军军长马法五的指挥部,第四十军、三十军顿时乱作一团,失去了指挥。马法五被俘,其余大部被歼灭。平仅战役于 11 月 2 日胜利结束,共歼敌 2 万余人。这次战役的胜利在国民党内部又一次引起强烈震动,它保卫了晋冀鲁豫解放区,阻止了国民党军沿平汉线的北进,对中共中央调整战略部署和争取国内和平的斗争,起了重大的作用。

在上党战役和平汉战役前后,其它战场也取得了胜利。10 月 18 日到12 月 14 日,晋察冀和晋绥军区主力进行了绥远战役,歼敌 1.2 万人,解

放绥东 6 县;10 月 18 日到 1946 年 1 月 13 日,山东军区进行了津浦路徐

(州)济(南)段战役,歼敌 2 万余人,粉碎了蒋介石限令 11 月底打通津浦路的企图,迟滞了国民党军北进的时间。与此同时,中原解放军在鄂豫皖地区的战略坚持使蒋介石难以抽兵至华北,而在东北,解放军 11

万大军和 2 万余名干部已陆续到达,使蒋介石独占东北的阴谋破产。

在这种形势下,美国政府于 1945 年 12 月 15 日发表了对华政策声明, 宣布赞成中国召开全国主要政党代表会议,以谋早日解决目前的内争, 促成中国的统一。同时,派马歇尔将军专程来华“调停”内战,说服中国政府,停止内战,召开包括主要政党代表组成的全国会议,实现中国的统一。

12 月 16 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抵达重庆,参加政治协商会议。1946

年 1 月 5 日,中共与国民党政府达成关于《国共两党停止军事冲突协议》

(即停战协定), 1 月 10 日,双方颁布了《停止军事冲突命令》,规定

双方军队于 1 月 13 日午夜就各自的位置上停止军事冲突。从这时起,中

国结束了 5 个月来的军事政治斗争,暂时实现了国内和平局面。

停战时,邓小平领导的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冀鲁豫军区领导机关驻在武安县的伯延镇。1946 年 3 月 2 日,他又率领机关从伯延镇移驻平汉线上重镇邯郸城内。

丢掉和平幻想准备严重斗争

邯郸,位于河北省南部,是华北的一座历史名城。战国时期,它是赵国的国都,自从赵敬侯由晋阳移都到此地以来,这个城市已有 2300 多年的历史了。至今,城内仍保留不少战国时期的古迹遗址,如赵国宫女的“梳妆楼”、“照眉池”,蔺相如的“回本巷”,还有座落在城西的古丛台等,这些,都默默无闻的向人们记录着当年赵国的历史。

近代以来,由于邯郸地处平汉线北段,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抗战时期,侵占华北的日军第一混成旅即以邯郸为旅团部的所在地,并以邯郸为据点,向太行根据地进行多次空前的大扫荡和经济封锁,同时,大肆掠夺邯郸周围武安、磁山、上党等地区的铁矿、粮食与山货,在邯郸集中、装车,运往各地。抗战胜利后,据守邯郸的日伪军拒绝向八路军缴械投降,并凭险负隅顽抗。1945 年 10 月 1 日,邓小平、刘怕承在指挥上党战役的同时,命令太行、冀甫军区部队向邯郸守敌发起进攻,经数日激战,于 10 月 4 日解放邯郸,邯郸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在战国时期,由于赵国“东邻燕齐,两边秦、烦楼、南界韩、魏, 北迫匈奴、“数距四方之敌”,故邯郸曾被称为“四战之国”。现在, 它仍然是“四战之地”,东要协同山东、苏北作战;西要配合陕甘宁的斗争;北与晋察冀相呼应,南要支援中原解放军。正因为邯郸具有这种

特殊的战略作用,邓小平、刘伯承才决定把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冀鲁豫军区领导机关迁到此地,以便领导全区部队,负起“四战之军”的光荣任务。

自从邓小平、刘怕承率领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领导机关移驻邯郸后,邯郸便成为华北最大的解放区——晋冀鲁豫解放区的首府。连日来, 这个古老的小城突然变得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城里郊外,大街小巷, 到处是满载物资的大车和身着灰色军装的干部、战士,邓小平也不断地四处走走,到各机关检查了解情况,以便部署下一步的工作。

停战命令发布以来,表面上看,国民党停止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一些主要地区的军事冲突也有所缓和,国共两党正在就划定停战线,整编军队,改组政府等问题进行和平谈判。但实际上,国民党对谈判根本没有诚意,国民党军对解放区边沿区的蚕食和进攻也从未停止过。在东北,国民党不承认解放军在东北的地位,命令军队继续向东北解放区大举进攻;在中原,国民党一边同中原军区进行谈判,一边加紧对中原解放区实行经济封锁和军事进攻;在晋冀鲁豫区,国民党不断派出军队, 沿交通线侵占晋冀鲁豫解放区边沿城镇,并利用大量的伪军,地方团队, 袭击、骚扰解放区边沿村庄。从 1 月 14 日到 4 月底,国民党军对该区的

军事进攻已达到 920 次,其中万人以上的进攻有 4 次,千人以上的有 40

次,百人以上的有 110 多次。

鉴于国民党军不断向晋冀鲁豫区发动进攻,1946 年 3 月 3 日,三人小组马歇尔、周恩来、张治中飞抵新乡,召集驻该区的国共双方军队最高指挥官,谈判关于执行停战协定的具体问题,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参加了这次谈判。由于国民党没有诚意,谈判未获任何实质性结果。在国共两党进行和平谈判的同时,国民党军仍不断破坏停战协定,在解放区边沿区制造军事冲突。一系列事实和种种迹象表明,国民党停战、谈判是假,而利用谈判部署、发动内战是真。事实上,内战的阴云一直笼罩着中国,内战的危机时时刻刻都存在着。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教育全区的干部、战士充分认清形势,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正确解决一部分同志思想上存在

着的松懈意志、和平幻想、居功自傲和厌战情绪;如何调动各方面力量,做好反内战的各种准备,以便在将来的自卫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是邓小平和晋冀鲁豫中央局面临的首要问题。

早在平汉战役刚结束不久,邓小平便于 1945 年 11 月 10 日,在峰峰煤矿主持召开了晋冀鲁豫中央局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体会议,对全区的工作作了初步的安排。会议决定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减租和生产是保卫解放区两件大事》的指示,在全区展开大规模的减租、生产运动,同时,统一全区财政经济领导与供给标准,以支持长期战争。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严肃批评了平汉战企胜利后一部分同志思想上存在着的居功自傲倾向和厌战情绪,号召全体指战员充分认识蒋介石的反动本质,努力克服一切困难,从思想上作好应付长期战争的准备。

停战以后,国民党反动派不断破坏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1946 年 3 月中旬,国民党召开六届二中全会,公开否定政协通过的宪法草案修改原则。不久,国民党又召开“国民参政会”,通过了反对政协决议的议案,并声称,要继续推行国民党一党专政。

针对国民党反动派这一背信弃义的行为,邓小平在检查直属队练兵情况时说:“同志们,国民党的六届二中全会和国民参政会,企图撕毁

《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因此,大规模的内战危机严重存在。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加强练兵,作好应付内战的准备,歼灭一切敢于进犯解放区的敌人。”

4 月 4 日,邓小平和刘怕承、腾代远、薄一波等联名签发了晋冀鲁豫

军区《关于准备应付内战的指示》,4 月 25 日和 5 月 8 日,又联名签发了《晋冀鲁豫军区军事斗争纲领》和《关于应付大规模内战加强准备工作的指示》。这些指示的中心内容是,提醒全区各级领导干部和战士, 对国民党反动派保持高度的警惕,揭露敌人破坏停战的阴谋,利用停战时机,抓紧练兵,放手发动群众,搞好减租和生产,作好应付全面战争的各种准备。

在邓小平和晋冀鲁豫中央局的领导下,晋冀鲁豫解放区掀起了大规模的减租、生产高潮。许多地区开展了反好清霸运动,在群众发动起来之后,就立即转入减租减息运动。在一些老解放区,则进行查减运动, 对减租减息不彻底的村庄,进一步发动群众进行复查。通过减租减息, 在经济上减轻了贫苦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地富剥削,不少农民从地主手中夺回土地、耕牛、农具,激发了其生产热情,促进了大生产运动的开展,调动了农民支持长期战争的积极性。

在领导解放区的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的同时,邓小平把大量的精力投注干部队的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方面。

1945 年 12 月,晋冀鲁豫军区主力部队和各解放区的民兵基干团通过整编,正式组成了晋冀鲁豫野战军,刘怕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委。野战军指挥部辖 6 个纵队:第一纵队司令员杨得志,政委苏振华:第二纵队司令员陈再道,政委宋任穷(后王维纲);第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 政委彭涛;第四纵队司令员陈赓,政委谢富治:第六纵队司令员王宏坤

(后王近山),政委段君毅(后杜义德);第七纵队司令员杨勇,政委张霖之。到停战命令发布时,晋冀鲁豫全区的主力部队已发展到 31 万余人,多数纵队用缴获来的武器装备了部队,还建立了炮兵营。野战军的正式成立,部队人数的增加和装备的改善,为进一步适应大规模的运动战创造了条件。

军队人数的发展和装备武器的改进,固然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主要因素,但部队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的优劣,则更能体现部队的综合战斗能力,而这一点正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其它反动军队的本质区别。作为政治委员,邓小平不仅重视部队人数、装备的发展,而且还十分注重培养和锻炼部队的政治、军事素质,因为他一向认为,只有素质优良的部队,才能克服一切困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才能不断地适应战争的变化,保证赢得战争的胜利。特别是从抗战胜利到全面战争爆发的这段时间,随着国内主要矛盾的转化,部队作战的环境、作战的任务和对象以及作战的方式都起了很大的变化,部队正处在由分散的游击战向集中的运动战的转变时期,如何带领部队迅速实现这种战略转变, 如何使部队尽快地彻底适应大规模的运动战,更好地完成党中央交给的战斗任务,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整军建军,提高部队政治、军事素质的重要内容。

在上党战役和平汉战役中,部队虽然取得了胜利,但那是靠八年抗战小米加步枪的精神,靠战士们死打硬拼的顽强战斗作风换来的,是付出了很大牺牲和代价才争取来的。今后,更大的、更残酷的战争还在后面,光靠英勇牺牲精神和死打硬拼是不够的,还必须教育全体指战员努力克服长期游击战争所带来的游击性和地方性,充分认识即将到来的战争的长期性、艰苦性,从思想上来一个彻底的转变。同时,利用停战时机,训练和提高部队的作战能力,改变战术,掌握攻坚、野战技术,培养和锻炼一支打不垮,过得硬,素质优良的军队。为此,邓小平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在晋冀鲁豫中央局峰峰会议上,邓小平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军队中恢复党委制的决定,指示首先在各纵队和旅建立党的委员会,在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此后,又根据工作的需要,逐步加强了团以下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轮训了党支部委员、党小组长,并吸收了大批战斗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战士入党,普遍进行党的教育,充分发挥了党组织和党员在部队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停战期间,邓小平指示部队深入进行形势教育和人民军队本质的教育,各部队通过列举国民党军不断破坏停战协定,向东北、华北和中原解放区进攻,积极准备内战的大量事实,教育指战员,使之认识到全面内战危机的严重性,从而克服了麻痹倾向,和平幻想,提高了斗志,进一步做好了应付内战的思想准备。

为了更好地配合部队的政治教育,邓小平授意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编一本进行人民军队本质教育的小册子,阐述毛泽东、朱德等同志关于人民军队的建军路线、建军原则和建军思想,作为人民军队本质教育和改进部队政治思想工作的教材。不久,《人民军队的建设》一书出版并发到各个部队。这本书对提高部队政治觉悟和军事战术水平,增强战斗力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多年的戎马生涯和政治工作中,邓小平逐渐积累了一套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并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他讲究实际,注重效率, 反对浮垮拖拉,空话连篇;他主张深入基层,“一竿子插到底”,反对层层下达,延时误事。正因为如此,他时常到连以上干部会上讲话、作报告,以便把上级的指示精神一下子传达到基层,迅速贯彻落实。他还十分欣赏报纸在政治工作中的特殊作用,认为这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最快、最好和最有效的工具。

对于办报,邓小平颇有经验。1933 年,他在主编红军总政治部机关报《红星报》时,曾对《红星报》的宗旨和功能作了恰如其分的论述, 他说:“《红星报》是一面‘大镜子’,要反映红军的工作、生活;是一架大‘无线电台’,要传播红军、地方以及全世界革命斗争的消息; 又是一个‘政治指导员’,要帮助红军指战员提高思想,改进工作。” 从这里可以反映邓小平办报的指导思想。

正因为报纸能够尽快地将上级的指示精神传达到基层,让全体指战员及时地了解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同时又能及时反映战士们的政治思想、军事训练和生活方面的情况,邓小平指示晋冀鲁豫军区创办《人民的军队》,发到各个连队,让战士们互相传阅、学习,以配合正在进行的时势教育和政治教育。

1946 年 3 月 24 日,晋冀鲁豫军区机关报《人民的军队》创刊了、邓

小平欣然提笔,作了如下题词: “人民军队的责任是随时随地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人民的利益着

想。今天我们必须亲自动手,努力生产,克服困难,以减轻人民负担, 使人民经济向上,逐渐恢复 8 年战争的创伤,走向丰衣足食的道路。” 在对部队进行政治教育的同时,邓小平和刘伯承加强了部队的军事训练。1946 年 5 月 1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练兵的指示》,指出“国民党反动派除在东北扩大内战外,现蓝准备发动全面内战。在此种情况下, 我党必须有充分准备,能够于国民党发动内战时坚决彻底粉碎之。”各地在接此指示后,应“立即下令全军练兵,上级督促检查,将此看成决定胜负的关键之一。”5 月中旬,晋冀鲁豫区召开了训练会议,颁发了 3 个月的练兵指示,要求全区部队和各地方武装立即掀起大规模的练兵运动,通过练习射击、爆炸、投弹、参战演习等,提高部队战术和技术水平。6 月中旬,邓小平和刘怕承在邯郸主持召开了晋冀鲁豫区高级干部练兵会议,邓小平在会上严肃指出,全面内战危机已十分严重,部队必须加紧练兵,作好一切准备,以应付全面战争的爆发,他严厉地批评了忽视练兵的个别高级领导干部,指出练兵运动不只是战士们的事,各级指挥员要亲自动手,具体指导练兵运动,不要只委之于训练部门,自己当“阅兵大臣”。这天散会后,邓小平、刘伯承、李达、张际春等带领各纵队、旅首长来到打靶场上,亲自指导练兵,为全军做出了表率。通过几个月的政治整训和军事训练,全区干部、战士的政治觉悟和军事素质已有显著提高,他们认清了蒋介石的反动本质,打掉了和平幻想,从各方面作好了应付全面战争的充分准备。

6 月中、下旬,局势进一步恶化,蒋介石加紧调兵遣将,部署内战, 在东北、华北、华东、西北和中原,国民党军重兵压境,内战危机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在这种严重的形势下,邓小平、刘伯承指示晋冀鲁豫中央局,讨论确定了战争爆发后全区的工作方针:第一,争取战争的胜利;第二,任何时候不放松对发动群众和生产的领导,第三,在战争中部队应坚持利用一切空隙练兵,提高技术和战术。

  1. 月 23 日,邓小平签发了晋冀鲁豫中央局紧急指示,要求全区党政军民立即动员起来,迅速完成一切作战准备工作,以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信心,去争取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