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师豫北
豫皖边战役结束后,2 月下旬,邓小平、刘伯承率领部队从陇海路南北向黄河故道北撤,以便把沿陇海路东进参加对华野作战的王敬久集团主力吸引到冀鲁豫一带,配合华东野战军的莱芜战役。
这天,部队来到黄河故道。东进时,这里还是黄沙遍地、村庄遍野, 可现在,它已变成一片汪洋。2 个月前,蒋介石违背国共签订的协议,提前在花园口堵口,把黄河水放入故道。望着缓缓向东北流去的滔滔黄水, 邓小平不由想起了一年来围绕黄河“堵口归故”问题上的一场斗争。
现在的故道,8 年前是黄河的河床。1938 年 6 月 9 日,蒋介石为阻止日军南进,下令在花园口扒开黄河大堤,让黄河水向东南方向豫皖苏一带流去,而这里则变成了一片沙漠。8 年来,花园口以东的旧黄河已经面目全非,河床内的淤沙大部变成高者丈余、低者二三尺的沙丘,昔日黄河的南北大堤因年久失修,沟壕纵横,破败不堪。往日的河道上,新建了 7 万多个村庄,过去的沙滩变成了农民修养生息的沃上良田。经过 8 年抗战,黄河故道南北广大地区已成为冀鲁豫、山东解放区的一部分。蒋介石正是看到黄河故道横贯解放区的这一特殊地形,才制定了“以水代兵”的战略,在既不修复河堤,也不疏浚河道,更不安排故道 40 万人民搬迁的情况下,决定强行单方堵口,使黄水重归故道。
一年来,国共双方就黄河归故问题进行了多次谈判。1946 年 4 月 7 比签订《开封协议》;4 月 15 日,签订《菏泽协议》;5 月 18 日,达成
《南京协议》;7 月 22 日,达成《上海协议》。这些协议的主要内容是: 复堤浚河,整修险工地段,迁移河床居民,待复堤工程完竣后再行合龙。
在此前后,解放区军民在中共中央和边区党组织领导下,在西起长垣、东至齐河长达 300 余公里的堤岸上,掀起了历史上罕见的声势浩大的搬迁、复堤、治河工程。经过半年抢修,终于在花园口堵口工程合龙前完成了治河复堤工程,保证了解放区数百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1946 年 12 月 27 日,国民党当局以合龙工程技术需要为借口,将部分黄河水放入故道,同时,派飞机轰炸扫射抢修堤坝的民工,有几处河堤已出现破堤危险。当邓小平、刘伯承率领部队来到黄河故道的时候, 解放区的几十万民工正在昼夜抢修堤坝。现在,放入故道的部分黄河水, 水头已到东阿,但水位很浅,水中有许多“小岛”。如果抓紧时间架桥, 几天之内,部队便能全部渡过黄河。邓小平思索了一会儿,立即派人把野战军司令部民运部长穰明德叫了来,神情严肃地对他说:
“敌人正在尾随我军而来,蒋介石已经提前在花园口堵口,把黄河水引入故道,企图把我军主力隔在黄河以南,以便一口吃掉我们。现在, 河水已流过董口、罗楼。我和刘伯承司令员商量过了;决定乘大水还没有来到之前,设法在黄河上架设一座浮桥,让部队迅速通过,以便休整再战。这个任务很艰巨,你必须在 3 天之内把桥架好,保证部队安全通过。”
从司令部到黄河边有好几十里路,为了争取时间,邓小平要穰明德乘坐他和刘伯承的吉普车去。出发前,邓小平又改变了主意,与穰明德一同跳上了吉普车。架桥的事关系到全军的安危,责任重大,绝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疏忽,他决定亲自到黄河边察看一下水位,以便选择一处最
佳的桥位。
汽车在黄河边停了下来,沿着黄河,邓小平一边走,一边仔细地察看。最后,他停下脚步,指着一处河中有沙州的地方说:“这里滩宽, 水位浅,架桥比较合适,就把桥架在这里吧。”
邓小平指的那块地方,水位约有 1.4 米,水流缓和,确是架桥的理想之处。穰明德不敢怠慢,立即组织民工,就地取材,用高粱秆、沙土和石头架设浮桥。北风刺骨,地冻天寒,民工们把高粱秆扎成捆,一捆捆分层模竖交错地铺到河底,再用木桩加以固定。为了提高桥的载重量, 每三层高粱秆捆上加铺一层高粱席,席上再铺一层沙。按照这样的程序, 桥在一层一层的增高。第三天,一座长 1000 多米,宽 3 米,高出水面约
1 米的浮桥架好了。恰好这天夜里北风突起,天气骤变,大雪飞降,河面上冻绪成厚厚的冰层,真是“天时,地利、人和”样样具备。
邓小平在司令部接到了架桥任务已完成的消息,十分高兴。为解决部队多,桥面窄的困难,他命令桥上只通过汽车、炮车、辎重和伤病员, 而部队一律从冰上徒步过河。部署完毕,邓小平穿上那件褐色羊皮短大衣,大步上了浮桥,他的身后是披着一件抗战时期缴获的日本黄色军大衣的刘伯承。仅从个头和装束来看,人们老远就能分辨得出,哪个是政委,哪个是司令员。
走在浮桥上举目四望,千军万马踏冰而行,辎重大炮浩浩荡荡,眼前这壮观的场面远非半年前部队第一次过黄河故道时的情景所能比,那时,部队全是轻装,而且简陋得很,有的纵队连一门大炮都没有,而现在,汽车、骡马、大炮、榴弹炮,各种辎重拖得老长老长,看不见尾, 真是战争锻炼了部队,部队又在战争中更新了装备,得到了发展。
部队全部渡过了黄河,敌人的飞机才赶来炸毁了浮桥。这一炸,正好把刚刚赶来的国民党部队隔在黄河南岸,而邓小平、刘伯承则率领部队进入朝城、观城、范县一带老区休整。
1947 年 3 月,蒋介石目睹国民党军队不断失败,损伤严重的惨状, 忽然发现了他在军事部署方面的弱点。他说:“我们在后方和交通要点上,不但要处处设防,而且每一处设防必须布置一团以上的兵力。我们的兵力就都被分散,我们的军队都成呆兵,而匪军却时时可以集中主力, 采取主动,在我广阔正面积极活动,将我们各个破击。”结果是,“占地愈多,则兵力愈分,反而处处彼匪军牵制,成为被动。”①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蒋介石改变了全面进攻战略,从 1947 年 3 月起,在晋察冀、晋冀鲁豫、东北等战场转取守势,集中兵力对山东和陕北战场实施重点进攻。
在敌人由全面进攻变为重点进攻的形势下,中共中央正确地分析了形势,确定全军继续执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在内线作战。要求山东、陕北我军实行诱敌深入,抓住战机,歼灭进犯之敌;要求豫北、晋南、晋察冀、东北等战场的部队根据各区情况,举行战略反攻,大量歼灭敌人,逐步收复失地,以配合陕北、山东我军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
国民党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开始后,晋冀鲁豫区就成为联系这两个战场的枢纽地带,而敌人从该区抽调 17 个旅增援陕北、山东
①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三卷,第 97 页,军事科学出版社。
战场,解放军便很快掌握了该战场的主动权。邓小平和刘伯承研究决定: 集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纵队和太行、冀南、冀鲁豫军区主力,共60 个团约 10 万兵力,举行豫北反攻,策应山东、陕北解放军作战。3 月
19 日,在国民党军占领延安的当天,邓小平、刘伯承向部队下达了豫北反攻的命令。任务是:消灭豫北国民党军主力王仲廉集团的有生力量, 彻底摧毁平汉、道清铁路,收复与控制某些要点,破坏敌人东西战场的联络,打乱敌人的军事部署。
豫北反攻作战历时 2 个月,共歼敌 4 万余人,解放了 9 座城市,逼迫敌人退守新乡、安阳、汲县等少数孤立据点内。
在刘邓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进行豫北反攻作战时,西北野战军取得了青化贬、羊马河、蟠龙战役的胜利,歼敌 1.4 万余人;晋冀鲁豫野战
军第四纵队和太岳军区部队取得了晋南攻势的胜利,歼敌 1.4 万余人;
晋察冀野战军取得正大战役的胜利,歼敌 3.5 万余人;华东野战军取得
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共计歼敌 5.6 万余人;东北野战军取得
东北夏季攻势的胜利,歼敌 8.3 万余人。其它地区的解放军也分别取得了反攻作战的胜利,这些都严重地挫败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有力地配合了陕北、山东解放军的作战。
自 1945 年 9 月进行上党战役,到 1947 年 5 月豫北攻势结束,邓小平、刘伯承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取得了十战十捷(即:上党、平仅、陇海、定陶、巨野、鄄城、滑县、巨金鱼、豫皖边和豫北攻势)的伟大胜利。在战争中,部队迅速发展,人数由战争初期的 8 万人发展到 28 万人, 并且更新了装备,积累了打运动战、歼灭战的成功经验,提高了战术和攻坚能力,为转入战略进攻,进行外线作战准备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