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中原新区经验

1948 年 8 月 24 日,夏末初秋的西柏坡,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从田野里吹来的阵阵凉风中夹着丝丝浓郁的庄稼的清香。

邓小平坐在他临时宿舍里靠窗子的那张桌子眼前正奋笔疾书: 毛主席:

兹写出中原各区纠正左的转变过程及进入新区的若干经验,作为我向你的七月份报告。

邓小平是几天前从中原长途跋涉来西柏坡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现在,会议正处在紧张的筹备阶段,但会议的主要精神和内容已透露给了前来开会的每一个人,以便大家互相切磋,交流意见,在会前统一思想和认识。

从硝烟弥漫的中原前线来到中共中央的大后方,邓小平感到无比的轻松、惬意、在西柏坡,他见到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还见到了徐向前、聂荣臻、滕代远、薄一波等老战友和各战略区的负责人。交谈中,大家无不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而高兴。特别是,战略决战已迫在眉睫,中央向全党提出了争取在大约 5 年(从

1947 年 7 月算起)的时间里,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夺取全国政权胜利的战略任务,更使他们激动不已。几天来,邓小平一直处在极度兴奋的状态中。来到西柏坡后,毛泽东已找邓小平谈了几次话了。有时在毛泽东的办公室,有时在野外。毛泽东喜欢散步,闲暇之余,常沿着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到村外走走,邓小平有时也跟随左右,一起聊聊天。交谈中,毛泽东对中原战局的发展以及中原解放区的巩固和建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很认真地听邓小平汇报每一项工作,还不时地提问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不止一次地赞扬邓小平:“中原的工作搞得好, 搞得好哇。”他还在一些公开的场合高度评价中原部队的战略作用;“没有中原军的南下,东北、西北、华北的胜利是不可思议的。”“如果对中原战略的伟大作用认识不足,是机会主义的观点。”

从毛泽东的谈话中,邓小平敏锐地察觉到,毛泽东对中原新区工作的赞扬和评价,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表扬中原工作本身,而是有着更深远的意义,毛泽东在考虑和谋划下一步的战略行动。当时,中共中央已下决心争取 5 年内彻底打垮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所以,毛泽东正在考虑,在取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之后,解放军如何打过长江去,如何在广大的江南地区建立新的根据地,建设解放区。他认为,中原解放区在短短的一年的时间里,由国民党进攻华北解放区的战略后方变成了解放军的巩固的解放区,而且正在成为解放军继续南下的前进基地,这是一个不可低估的事实。中原解放区在其成长、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有过不少艰难曲折,走了不少弯路,但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今后二三年内夺取全国胜利,建设更多的象中原这样的解放区是无价之宝。所以,毛泽东专门把邓小平从中原叫到西柏坡来,除了要他参加政治局会议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要详细汇报中原新区一年来的工作,认真总结其经验,以便研究和指导下一步的战略行动。毛泽东嘱咐邓小平,只作口头汇报、总结不行,要在开会之前写出书面报告来。这几天,邓小平的思绪越过千山万水,又回

到了那遥远的中原新区。他沉恩良久,决定从两个方面来汇报中原新区的工作,一是中原区纠“左”的过程,二是提出今后进入新区的几点意见。前者在他所起草的中原局《六六指示》中已作了详尽的叙述,这里只是一个概括的总结,而后者则是他写这一报告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根据中原一年新区工作的经验,邓小平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提出了今后部队进入新区的七点意见。

一是关于出动前的准备问题。邓小平认为,部队出动前的准备工作, 应包括思想、组织、政策、军事和经济各方面的准备。他举例说,刘邓大军主力南进时因缺乏准备,所以吃了很大的亏,而第十纵队因为出征晚,作了深入的动员,南进后部队情绪一直很好。因此,他认为,部队出征前,在思想上要向干部战士说清楚,划清革命不革命的界限,鼓舞士气和信心:在组织上,要有足够数目的干部随军行动,这些干部都须经过任务、政策和作风的训练;在军事上,要有适合山地战的组织和装备以及山地战术的训练;在经济上,要使部队进入新区后不致马上发生供给困难而破坏政策和纪律。此外,应在于部中进行关于新区政策的教育。二是关于展开问题。邓小平指出:“进入新区之后,首先的任务是打胜仗,占地盘。两者分不开,但是有矛盾。要占地盘,不能不分散一部兵力乃至削弱一部主力,减少野战力量。但不占地盘就没有后方,就不能发展,就不能发动群众,就无法供应军需,就不能使敌分散,也就不好打仗,故分遣适当兵力,展开占地盘是非常重要的。中原曾不顾削弱主力兵团抽出很大兵力展开,建设军区、分区和县于队,今天证明是成功的。”根据江汉、桐柏两区的经验,他又提出:“今后到新区,最好事先区分野战军和军区,每个军区为一单位,配齐军区、分区、县等三级党政军机构(包括部队),组成临时支队,一烙展开,收效必快。”

三是关于作战问题。邓小平认为,“在进入初期,特别要掌握住不打无把握之仗的原则,我军主力不可轻率作战,因为如果受挫,极易陷于被动,小则大批减员,大则被迫离开。最好采取宽大机动,寻歼弱敌, 既可因胜利而巩固信心,又可逐渐熟悉地形及其作战条件而使上下增加把握。一俟敌情地形熟悉,军区及地方工作铺开,伤兵有地方放,再进行一些较大规模的歼灭战,比较稳当。”邓小平还认为,部队到新区作战的另一重要问题是分遣与集中的运用问题。他说:“我们区分野战与军区两套的办法,以野战军集中打大仗,以军区部队分遣占地盘,消灭地方反动武装和打小仗,这就解决了一个主要的分遣与集中的问题。” 此外,野战军和军区部队也各有一个分遣与集结的问题。野战军以分遣来分散敌人,造成敌之弱点,而后适时集结歼其一部。军区部队则应以集中力量消灭敌之军事力量为原则。

邓小平在指挥部队坚持大别山斗争的时候,正是运用了上述各项军事原则,正确地解决了部队的打仗与占地盘,分遣与集结的关系,才粉碎了敌人对大别山的围攻,完成了战略展开任务,建立了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为创建中原解放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关于部队进入新区后的供应问题。在这方面,中原部队体会最深,教训也最大。邓小平在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时,深有体会地写道:

“这是在新区首先接触的最大最重要的政策问题。在毫无工作基础的条件下供应大军,无论内战或抗战时期均无此种经验。在中原曾采用

打上豪分浮财用粮食折菜金的办法,造成极大的浪费和混乱,证明不能再用,今后不打上豪,许多东西要拿钱买,例如没有布条打草鞋,没有废纸用作办公等等,开支势必浩大,如无妥善办法,不可避免地要形成混乱。

根据大别山和中原各区一年来的经验,邓小平提出了今后部队到新区解决供应问题的具体办法:(1)带一部分现洋,以半年为期,每月以每人两元计算,可解决菜金、黄烟及草鞋。(2)准备一种军用流通券, 随军发行,随军兑换,其缺点是币价无法固定,小商人吃亏,好处可以应急,在闲难时不致过于混乱。 ( 3)维持城市税收,照旧章程驻一天收一天税,同时适当地向商会筹款。(4)乡村派款。 ( 5)粮食在不能实行合理负担以前采取征借办法,可以利用保甲征借。(6)缴获粮款全部归公。(7)随军的行政机构必须健全,可用战地行政委员会名称,全盘负责管理征借粮食,税收,筹款,接管城市,接收和处置缴获品,必要的没收,银行兑换诸事宜,军队的供给部门亦归其管辖。

五是关于社会政策。在以往的工作总结和向中央的报告中,邓小平曾多次阐述了他在这方面的意见,这里他又重申了自己的看法。他说, 在新区必须经过一个军事时期然后才能进入巩固时期。在军事时期,我们的策略步骤,对群众主要是政治解放,对敌人是政治打击,必要的没收也只是政治的没收,斗争的对象集中于最反动的部分。此时期应发挥政权的作用,一切事情用政权出面比由军队直接出面要好。一俟军事局面打开,大体上进入巩固的阶段,工作重心即可放在合理负担及有步骤有准备地进行双减,建立税收制度,组织农协,建设党,广泛办训练班等项工作方面。六是武装问题。每到新区,务必以最大力量建立地方武装,这是我军扩大与补充的可靠来源,也是巩固占领区的重要力量。中原政策搞“左”了,但还能建立或扩大地方武装 12 万人左右,如不搞“左”,数目必更大。但在建立时应不惜本钱抽调干部及若干部队以作骨干。

七是关于干部问题。邓小平根据中原区需用干部的标准,建议中央, 如在江南开辟一万万人口的区域,所需合格干部当在三四万之间,请中央预为准备。同时,国统区大批学生回乡,也是干部的一个重要来源。

上述意见涉及军事、经济、政策、武装、干部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详细具体,是开辟新区、建设新区所必须遵循的一套完整的经验。这些经验是邓小平在领导创建中原解放区的艰苦斗争和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纠正错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它凝聚着一年来邓小平的全部心血和精力,体现了他的所有智慧和结晶。正是有了这些经验,中原解放区才得以在经历了无数艰难曲折之后不断成长、发展和壮大起来,正是有了这些经验,几个月后,解放军打过长江后,才得以在广大的江南顺利地开辟了一块又一块新区,把中国革命推向胜利。所以,邓小平不仅是中原解放区的决策人,也是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胜利出谋划策的人。

邓小平用他的全部智慧和胆略创造了中原解放区,而中原解放区的丰富的历史实践也造就和磨练了邓小平,使他成为一个以注重实践,求实务实而著称于世的伟大的政治家。正是这个伟大的政治家,在其后几十年的岁月里,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无法估量的影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