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出大别山决策的确定
当部队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后,邓小平看到,蒋介石为了堵住南线上的这一缺口,不惜从山东、西北、中原等地调兵增援。如果中央军委派兵渡黄河出击豫西,无疑将威胁敌人的西北战场,吸引更多的敌人来援,这样,既能解陕北之围,又能配合刘邓军下一步的战略行动。所以,鲁西南战役打响后,邓小平便与刘伯承联名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建议,要陈康、谢富治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于月内直出豫西, 协助陕北和刘邓作战。
7 月 19 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批准了这一建议,决定陈谢纵队由原定西进陕北改为南出豫西。毛泽东在给刘怕承、邓小平、徐向前、腾代远等人的电报中指出:“为着协助陕甘宁击破胡宗南系统,同时协助刘邓经略中原,决将陈赓、谢富治纵队使用方向改为渡河南进,首先攻占潼关、洛阳、郑州段,歼灭该区敌人,并调动胡军相机歼灭之。尔后, 向豫西、陕南、鄂北进击,创建鄂豫陕边区根据地,作为夺取大西北之一翼。”①中央军委还决定,以陈谢纵队和刚成立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第十二纵队(后改为进大别山)、第三十八军组成一个集团,由陈谢统一指挥,在 20 天内完成一切准备,于 8 月 19 日前渡河。
中央军委这一新的决策,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原拟的进军中原的战略计划,即由原来的刘邓一军出中原变为刘邓、陈谢两军出中原,这对于互相配合,实现夺取中原的战略计划,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后来的事实证明,陈谢出豫西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它不仅迫使蒋介石下令从陕北战场撤兵,减轻了陕北解放军的压力,而且直接配合了刘邓军的战略行动。
出击中原的战略方针已经定了,但何时出动?是继续留在鲁西南寻机歼敌,还是早日进军大别山?是先依托豫皖苏,逐步向南发展,还是采取跃进式,直出大别山?这是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全面分析了整个战局,于 7 月 23 日提出刘邓大军直出大别山的建议。这时,鲁西南战役还没有结束,羊山集尚在激战。毛泽东在电报中指示:在目前情况下,为了确保与扩大已经开始取得的主动权,建议“刘邓对羊山集、济宁两点之敌,判断确有迅速攻歼把握, 则攻歼之。否则,立即集中全军休整十天左右,除扫清过路小敌及民团外,不打陇海,不打新黄河以东,亦不打平汉路,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进攻打运动战。”毛泽东的战略意图十分明确,这就是要改变原定的刘邓大军依托冀鲁豫地区逐步向豫皖苏边区和大别山地区挺进的计划,而采取在山东战场敌人主力回援之前,先敌直插大别山地区。
当时,邓小平正在前线指挥作战,故未及时回电。在前线指挥部, 他与刘伯承反复研究了中央军委的电报,认为中央的建议完全正确,但部队经过一个月连续作战,已极端疲劳,且伤亡较重,如果要部队立即转入无后方作战,困难确实不小。7 月 28 日,即羊山集被攻克的当天,
① 《毛泽东军事丈选》,第 305 页。
邓小平立即与刘伯承向中央回电,一方面表示拥护中央方针,另方面如实陈述了部队眼前存在的困难,希望能在内线继续作战一个时期,待时机更为有利时再向大别山跃进。
刘邓在电报中说:我们完全拥护所示方针,唯现有如下困难:(一) 南渡后连续作战,共歼灭 4 个师部、9 个半旅、约 5 万余人,战果不小,
但消耗甚大,伤亡约 1.3 万,炮弹消耗殆尽,新兵没有,俘虏至少需时
20 天争取(约可补足伤亡),炮弹无法可补(陈谢亦然),医院已患员满,一时难以抽出。(二)我原来打算第一步依托豫皖苏,尚能保持后方接济。所需经费只法币数十亿元,不足半月开支,一到南面即发生冬衣困难。(三)陈粟谭 27 日电所提理由,我们亦具同感。我们当前敌人
现有 17 个旅,除四十师外,战力均不强,山东敌人又难西调,仍有内线
歼敖机会。如果在陇海路南北机动 2 个月,并消灭其 8 个旅以上,则南下更少困难。(四)但我积极作行动准备,立即休整半月。(五)如我们推迟,陈谢渡河,以先扫清垣曲、向坡、焦作为好。如邯郸局能在 8
月底补充 5 万新兵,(包括陈谢各部),东北一批炮弹,则阵容更为整饰。请中央考虑示遵。
第二天,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名义回电,同意“在山东敌不西进及刘邓所告各种情况下,刘邓全军休整半月后,仍照刘邓原来计划,第一步依托豫皖苏,保持后方接济,争取大量歼敌。两个月后看情况,或有依托的逐步向南发展,或直出大别山。”当时,陕北解放区正处在国民党军 34 个旅、25 万人的大举围攻中,处境极为艰难,所以,毛泽东在电报中亦流露出希望刘邓乘胡宗南军在陕北之机早日兵出大别山的焦虑心情。他告诉刘邓:“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如陈谢及刘邓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军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致陕北不能支持, 则两个月后胡军主力可能东调,你们困难亦将增加”。①邓小平反复看着电报,更加感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他们寄于无限的重托,眼下,部队是很疲劳,立即行动确有困难,鲁西南地区也存在着内线歼敌的良好时机,但兵出大别山系关全局和陕北的安危,必须克服一切困难,尽早行动。7 月 30 日,刘邓向中央军委回电,表示坚决拥护中央军委的建议, 休整半月后,于 8 月 15 日直趋大别山。电报称:
“连日我们再三考虑,军委梗(23 日)电方针确好。顷奉艳(29 日) 电,决心于休整半月后出动,以适应全局之需。照现在情况,我们当面有敌 19 个旅,至少有 10 个旅尾我行动,故我不宜仍在豫皖苏,而以直趋大别山,先与陈谢集团成犄角势,实行宽大机动为适宜。准备无后方作战。要求下列数事:(一)请山东令渤海尽量赶运炮弹取用,可能条件最好能再给我们 1000 山炮弹,我们已派车到德州接运。(二)请邯郸
即千方百计派大批干部接收现有之 1 万伤员,好抽医院出动。(三)请
邯郸将现存法币××,全给我们。以上务请限于 15 号前完成。此外,建议陈赓兵团在鲁西南拉一下敌人。山东抽出皮定均旅到大别山作军区骨干。”
这时,部队已经从前线全部撤了下来,正集中在巨野、郓城以北地区休整。自渡黄河以来,邓小平连续指挥作战,已经一个月没有好好休息了。现在,下一步的作战方案已初步拟定,按说,他可以宽心地睡个安稳觉了。可连日来发生的新情况又使他忧心忡忡,彻夜难眠。
- 月下旬以来,鲁西南一带阴雨连绵,黄河水位猛涨,从阿城到东明一段黄河老堤,因年久失修,已岌岌可危,时刻有决堤的危险。不仅如此,国民党还扬言要决黄河大堤,放水淹没解放军于黄河以南。看来, 新的情况已不利于大军久留此地。
还在鲁西南战役打得正激烈的时候,邓小平使已察觉到了国民党的这个阴谋,他指示冀鲁豫城工部与汴郑工委取得联系,时刻提防蒋介石扒黄河。汴郑工委接到指示后,通过各种关系,迅速掌握了蒋介石密令驻守开封的国民党第六十八军军长刘汝珍炸毁黄河大堤,水淹解放军的确实情报。蒋介石的打算是,只要把黄河大堤炸开,黄水滔滔,刘邓数十万大军将不战自溃,即使高地上尚留有一点部队,等黄水退尽后,他们将发现自己已不在黄河南而被隔在黄河以北,因为黄河已经改道了。当汴郑工委书记刘鸿文向邓小平、刘伯承汇报这一情况时,邓小平
气愤他说:“这是蒋介石想再次扒开黄河堤,水淹我军。” “是啊,战争既讲天时,又讲地利,连日大雨倾盆,黄河水位猛涨,
我军在黄河边上背水作战,蒋介石当然想利用这足抵 40 万大军的黄水来参战,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加以对付哟!”刘伯承接着说道。
刘汝珍是西北军著名将领。大革命时期曾留学苏联,与刘伯承是同学。在蒋介石的高级将领中,刘是比较开明的,对共产党的地下工作人员和进步人士也较客气。邓小平对刘鸿文说:“你们赶快回去,抓紧时间做好刘汝珍的工作,一定要说服他阻止蒋介石扒黄河的阴谋。”刘伯承给刘汝珍写了一封亲笔信,劝他不要象蒋介石那样,为了阻止日军, 在花园口扒堤放水,淹死数十万百姓,使像皖苏十多县成为一片汪洋。要他为子孙后代着想,不要做历史的罪人。
刘鸿文回开封后,即与刘汝珍谈判。刘汝珍立即给刘伯承写了一封回信,表示愿意与共产党合作,绝不做对不起国家民众的事。后来,刘果真没有食言,不仅未扒黄河,还派了 5000 民工加修了一段黄河大堤。刘汝珍那边的情况是稳住了,可瓢泼大雨一个劲地哗哗下着,丝毫
没有停转的迹象。司令部的院子里满是积水。 “如果再下几天,一旦黄河决堤,几十万大军将如何转移?后果不
堪设想啊!”邓小平望着窗外滂沱大雨,心急如焚地对刘伯承说。
此刻,刘伯承正坐在门口的一把柳条圈椅上,门外地上放了几块青砖,砖上刻着刻度,他在聚精会神地测量水位的变化。听了邓小平的话, 他头也不抬他说:
“是啊,我也在为这事担心啊。是不是把李达,际春、夭民和作战处的同志们找来研究研究,集思广益嘛!”
- 月 6 日早饭后,邓小平、刘伯承、李达、张际春和司令部有关处、科的干部在作战室召开会议,研究下一步部队的行动问题。作战处的负责人汇报了几天来部队转入休整后的工作情况和黄河水位变化的最新情报,建议早下决心。邓小平听到这里插话说,对于黄河水位必须随时掌握变化情况,及时报告、通报。
会议讨论得很热烈,多数人同意按原计划休整到 8 月 15 日,再向大别山挺进。持这种意见的同志理由是很充足的:(一)部队经过一个月作战,十分疲惫,需要好好休整补充;(二)在鲁西南战役后入伍的几万新故士,还没有经过很好的教育;(三)大量的战利品、物资未妥善
处理;(四)老区接济的经费、炮弹、药品等还未运到,伤员无处转移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部队就不能放心地人新反作战。
还有一部分同志说,鉴于黄河随时有决口的危险,部队应该缩短休整时间,提前行动,以防不测。
邓小平一言不发,静静地听着每一个同志的发育。是继续休整,还是提前行动?这关系到全军的生死存亡,必须三思而行。他与刘伯承耳语了几句,宣布暂时休会,要大家进一步考虑意见。
午饭后,邓小平乘吉普车来到黄河边,他要亲自视察一下水情,以便早作决策。
8 月的鲁西南,天气炎热,气候闷人。从司令部到黄河岸边,沿途布满了水哨,这是几天前,为预防万一,根据邓小平的指示而设的。一旦水位变化,哨兵就可以随时将情况报告司令部。
邓小平一边察看黄河水位,一边思忖着下一步的行动计划。鲁西南战役结束后,他曾到各个部队检查工作,看到战士们确实很疲劳,如果要他们立即行动,向大别山挺进,实有困难。可继续休整下去,黄河决口怎么办?党中央交给的战略任务如何完成?他反复思考,权衡利弊得失。从战略上来考虑,他倾向于立即结束休整,提前行动。因为这不仅涉及到全军的安危,更重要的是全国战局的需要。部队只有克服困难, 勇往直前,下决心不要后方,向大别山跃进,才能调动和吸引更多的敌人来援,配合山东、陕北故场彻底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完成中共中央交给的光荣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主意已定,他跳上吉普车,向司令部急驰而去。
当他跨进作战室的门坎时,刘伯承司令员正在看挂在墙上的地图。听到邓小平的脚步声,他回过头来大声说:
“我的决心定了,时间不能再拖延了,部队应该立即行动!”“对, 突然早走,敌人猝不及防。我们进军本身就能粉碎敌人的合击。在鲁西南多消灭敌人几个旅对大局并无大的影响,而向大别山跃进,多调动和吸引敌人几十个旅,就会扭转整个战局!”见刘伯承与自己的意见不谋而合,邓小平十分兴奋地答道。会议继续开下去。
刘伯承首先讲话:“同志们,我建议停止休整,大军南进,必须立即行动,要当机立断,抓紧时间,行动越早越好,机不可失,时不待我。” 他用眼光扫视了一下在座的同志们,见邓小平对着他不住地点头,话语更坚定了。在讲到提前跃进的依据和理由时,他说:“第一,南下大别山,是党中央、中央军委赋予我们的战略任务,我们尽早打出去,把成争引向蒋管区,有利于粉碎敌人对山东、陕北的重点进攻,有利于扭转全国的战略局势。
第二,留在此地继续作故,当然能打胜仗,多消灭敌人几个旅,但这正上了蒋介石的当,犯了背水作战的大忌。我们决不上这个当。
第三,现在,全国各个战场已开始由被动转入主动,在北线的东北和华北战场,我军正在发动攻势;在南线,敌人对陕北、山东的重点进攻已陷入进退维谷的困难境地,而连接这两个战场的中间地带——晋冀鲁豫战场,已被我军突破,我军应不失时机抓住这个有利战机,迅速实施战略进攻,扩大战果。
第四,敌人当前兵力集中在开封、郑州、徐州及陇海路沿线,注意
力集中在鲁西南,而从陇海路南到长江北岸广大地区,敌人兵力薄弱, 后方空虚,而且敌人错误地认为,我们因疲劳可能北返黄河以北。在这种情况下,我军结束休整,立即南下,取胜的把握是很大的。所以,我决定立即实施战略进攻,向大别山挺进。今天就下达命令,明天晚上开始行动。”
明天就出发,对此大家都感到突然,毫无思想准备。邓小平站了起来,接着刘伯承的话继续说道:
“刘司令员的意见和部署非常正确,我完全同意。我们下决心不要后方,直捣蒋介石的心脏——大别山,逼近长江,威胁武汉三镇和南京, 把故线从黄河推进到长江边,我军的战略行动,必将调动蒋介石回兵救援,这样,我们就能配合兄弟部队,配合全国各个战场,彻底扭转全国战局。”
最后,他又强调了三点:“第一,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战略任务, 要教育各级干部和广大战士,这是一个极其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军战争史上的创举。要准备为实现这一伟大战略决策做出贡献,付出代价。要不怕疲劳,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第二,在进军途中,敌人必然会前堵后追,我军在淮河以北主要是消灭敌人的地方武装,要避免与敌人主力纠缠与作战,千方百计地直奔大别山腹地,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第三,教育部队,进入新区作战,一定要严格遵守党的政策,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邓小平在结束了他的讲话后,把头转向李达参谋长,要他立即起草电报,向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报告司令部的决心和部署。同时向部队发出准备行动的命令。
电报发出约 3 小时,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就复电批准了这一决策。当晚,司令部下达了第二天部队出发的紧急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