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久远的陶瓷行业
陶瓷是以天然黏土以及各种天然矿物为主要原料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的各种制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人们把用陶土制作成的在专门的窑炉中高温烧制的物品称作“陶瓷”。
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分为陶和瓷两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陶器的质量也逐步提高。并出现了“陶朱公”范蠡这样的制陶高手。
瓷器是我国发明的,这是举世都公认的。陶器的发明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国已发现距今约10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残陶片。瓷器的发明是在陶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
陶瓷业成为一个专门的工种是在商代和周代,当时已经有人专门从事陶器生产。商代的白陶是以用瓷土作为原料,烧成温度达1000度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
白陶的烧制成功对由陶器过渡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已明显的具有瓷器基本特征,被人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在战国时期,陶器上已经出现了各种优雅的纹饰和花鸟。这时的陶器也开始应用铅釉,使得陶器的表面更为光滑,也有了一定的色泽。
至西汉时期,上釉陶器工艺开始广泛流传起来。多种色彩的釉料也在汉代开始出现。
东汉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质釉。
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我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
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至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发展打下基础。
唐代的“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
唐三彩的出现标志着陶器的种类和色彩已经开始更加丰富多彩。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
元代由于战乱,打击了制瓷业,但制瓷业工艺仍有创新,出现了青花瓷和釉里红技法。
明代瓷器造型极为丰富,以青花瓷为主。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前期敦厚凝重,中期轻巧俊秀,以碗、盘、瓶、高足杯、僧帽壶为主。
在釉里红瓷器的基础上,明代烧成了斗彩和五彩等瓷器。斗彩瓷的主要成就是开创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新工艺。
清代初期制瓷技巧更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清代初期和中期,从整个社会来说,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社会经济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我国制瓷工艺达到了历史高峰,造瓷技术有更大进步。
在这一时期,凡是明代已有的工艺和品种,大多有所提高或创新。
各行各业的创造,据说都有祖师,世代相传,被当做神仙一样供奉,而陶瓷业的祖师就是著名的“陶朱公”范蠡。
相传春秋时,越国政治家和实业家范蠡帮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弃官同妻子逃到了江苏宜兴丁山一个叫台山的村子隐居下来,并自称“陶朱公”。他发现当地黄龙山的泥土可以做陶器,就教大家采泥做坯、筑窑烧陶。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范蠡虽然把陶器烧出来了,但烧的不是陶器变形的歪货,就是陶器没有烧透的黄货,而且陶器上有许多裂缝。一时范蠡也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有一天,范蠡的妻子淘好米,动手烧饭。范蠡见火苗很旺,窜得很高,心想这不是浪费柴火吗?就把垫在锅底的3块石头拿掉。
妻子说,锅子压在火上,火就烧不旺了。果然,3块石头拿掉后,火苗就暗淡了下去。
范蠡想:假如烧窑时泥坯不着地,垫空烧,是不是容易烧透呢?
范蠡按照此法进行烧制,烧出来后,黄货果然少了。后来,人们称这种垫底的石头叫“脚石”。
又有一天,范蠡做完活回家,妻子正在烧饭,不一会锅里的水开了。西施赶紧把灶里的木柴夹出来,只留几块在里面。
范蠡问:“为什么把柴夹出来?”
妻子说:“饭烧滚开后要闷一闷,要还火。如果一直用大火烧,时间短了做成生饭,时间长了就会烧焦。”
等到妻子关了火,开锅盛出饭来,粒粒似珍珠。范蠡吃着吃着,突然想:烧陶器不也和烧饭一样吗?如果一直用猛火,米粒吃不消,就烧焦了;陶器吃不消,就烧裂了。假如烧烧,闷闷,既可烧透,又不裂。
范蠡又照着这个方法做,果然成功了。他把这些方法教给当地百姓,从此丁蜀窑场就兴旺起来。
范蠡去世后,人们就在他居住过的地方建了崇福寺,就是现在的宜兴市湖滏镇的磬山寺。因该寺坐落磬山,当地人都称之为“磬山寺”,实际上叫“磬山崇恩寺”。当时的人们还在崇福寺塑了他的像,每年阴历四月初七范蠡生日,隆重纪念他。
[旁注]
新石器时代 始于8000年前的人类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的繁荣时期。以磨制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石铲,琢制的磨盘和打制的石锤、石片、石器为主要工具。新石器时代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白陶 指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种素胎陶器。它是用瓷土和高岭土为制陶原料,烧成温度在1000度左右。白陶基本上都是手制,以后也逐步采用泥条盘制和轮制。器型种类不多,有鬹、盉、爵、豆、钵、罍、壶、卣、觯等。白陶器出现在商周时期。
铅釉 是用氧化铅做助熔剂,烧成温度在1000度以下,涂在已烧成的瓷器上,入炉两次烧成的颜色釉。发明比青釉晚,但在汉代已较普遍。传统品种有胭脂红、孔雀绿、象牙黄、鱼子黄、宝石蓝、葡萄紫等。
白釉 是瓷器的本色釉。一般瓷土和釉料,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氧化铁,器物烧出后必然呈现出深浅不同的青色来。如果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小于1%,烧出来的就会是白釉。白釉出现于北朝。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我国至今所见的最早的白瓷。
宋代五大名窑 宋代瓷器生产,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5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其为“宋代五大名窑”。汝窑的天青釉盘、官窑的青釉方花盆、哥窑的青釉鱼耳炉、钧窑的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定窑的白釉孩儿枕,是其代表作品。
釉里红 是元代中期景德镇的重要发明之一。制作工序与同时代的青花瓷大体相同。它是以氧化铜作为着色剂,于胎上绘画纹饰后,罩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因红色花纹在釉下,故称釉里红瓷。
越王勾践(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5年),春秋末越国国君。曾败于吴,屈服求和。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成强国。在诸侯中称霸一时。
[阅读链接]
据考证,范蠡是从今江苏省苏州吴中长桥的蠡墅入五湖的。《吴县志》记载,范蠡“泛舟五湖,莫知所终。今蠡口、越来溪等处皆其遗迹”。越来溪就在蠡墅附近,位于五湖之口,而蠡口在苏城之北,只是范蠡的途经之处。
蠡墅流传着范蠡传授制舟之术的故事,是他在此隐居时在当这里制造的一种船型。该船具有自重轻、吃水浅等特点,被江南地区称为“蠡墅式”。蠡墅也成为当时吴地木质船的主要制造地之一,蠡墅船厂千年不衰,至今厂址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