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

我国古代的各个行业都很重视其为本行业的保护神,以至于形成行业祖师崇拜。作为一个行业,文化教育业也有自己崇拜的祖师,这个祖师就是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子。

文化教育行业尊孔子为祖师。旧时书生、学子、学童在家中正堂,私塾、县学、府学、大学均在正厅供奉孔子牌位。尊孔子为文化教育行业的祖师,已经成为了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他自幼勤奋好学,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科目都努力去掌握。在他17岁的时候,已经成为博学之人,在当地小有名气。

孔丘听说周朝的老子学识广博,曾经千里迢迢赶去拜见老子。老子看到孔丘才学过人,对其大加赞赏,如此一来,孔丘的名气也跟着大了起来,学生也一天比一天多,各国都有人来追随孔子。

人们为了表示对孔子的尊重,都尊称他为“孔子”。在古代,被称为“子”的人,都是受人尊敬的有真才实学的人。

孔子的弟子多达3000人,其中贤者72人,有很多皆为东周时期各国高官栋梁。著名的“孔门十哲”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10位学生,他们是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和子夏。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我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更为历朝历代所敬奉。

孔子在世时,已有人称孔子为“圣人”,但孔子本人不接受“圣人”的称号。

孔子逝世后的第二年,鲁国国君鲁哀公就在曲阜阙里,在孔子的故居,立孔庙,派人看守,并内藏孔子的衣冠、琴、书诸物,并命“岁时奉祀”,谥号为“至圣先师”。

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光顾孔庙的皇帝是汉高祖刘邦。刘邦在做了西汉的开国皇帝之后,就赶到曲阜,以大牢之礼祭祀孔子。这是历代帝王以最高规格之礼仪祭祀孔子的开始。

在西汉的鼎盛时期,已称孔子为“素王”,意即有帝王之德而不居帝王之位的人。可以说早在汉代,已为后来的历代王朝尊孔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奠定了格局。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政治动荡,但尊孔却是坚定不移的,孔庙仍不断得到整修。

至隋唐时,孔子地位更加上升,隋朝开始兴科举选人才,隋文帝杨坚尊孔子为“先师尼父”。唐高祖李渊赞孔子“道济生民”,第二年升孔子为“先圣”,并令州县学皆建孔子庙,此为州县立孔庙之始。

宋代开国之君赵匡胤立国当年,即拜谒国子监孔子庙。

元代多次修建孔庙,元成宗铁穆耳即位时诏示天下:“孔子之道,垂宪万世”。元武宗即位又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宣王”。“大成”原是古代奏乐的用语,古乐一变为一成,九变而乐终,至九成完毕,称为大成。后来引申为集中前人的主张、学说等形成的完整体系。

明太祖朱元璋即皇位后,第二年下诏以大牢之礼仪祭先师孔子于孔庙,后来还颁布大成乐于天下,郡县祀孔子就用大成乐。

清代是尊孔、祭孔活动最多的时期。清世祖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清圣祖康熙亲自到曲阜祭祀,行九叩礼,亲题“万世师表”匾悬于大成殿,此为大成殿悬匾额之始。

从此,“万世师表”四字悬于各地孔庙。后来,乾隆皇帝8次过曲阜都在孔庙、孔林祭祀孔子。

封建社会封圣是很少有的事,而谥号中称“文”实属难事。孔子拥有“圣”与“文”两个谥号是稀罕之事。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已无以复加。

2000多年来,对孔子的研究和评价,包括对他的膜拜和不敬,人们写下的文章,已经很难用“车载斗量”来形容了。

孔子之所以被文化教育行业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根本原因在于他建立了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和美学思想。尤其是内涵丰富的教育思想,在此后的数千年间,被奉为育人的圭臬。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意思是谁都可以在教育的感召下成为有用之才。他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这是孔子对我国文化教育的一大贡献。

孔子在我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理论。意思是说,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就去做官,为社会做更多有益的事情。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在道德修养方面,孔子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为此,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孔子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

孔子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

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我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孔子独特的教育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世。鉴于孔子对中华文化的伟大贡献,后世的文化教育行业尊孔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的思想,早已深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

[旁注]

老子(约公元前570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生于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即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谥“聃”。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老子存世著作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学说对我国乃至世界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大牢 也称“太牢”。“牢”是关牲畜的栏圈,古时人们把祭祀燕烹时用的牲畜叫做“牢”。祭祀时并用牛、羊、豖三牲的叫做“大牢”,大牢用于隆重的祭祀,按古礼规定,一般只有天子、诸侯才能用大牢。

孔林 又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位于曲阜城北,占地3000余亩。它是我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无高土隆起。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

[阅读链接]

孔子年轻时就以博学闻名天下,许多人都前来向他讨教学习,门下的弟子很多。

孔子19岁时,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了一个儿子。在孔丘为庆祝自己喜得贵子大开筵席时,鲁国的国君也派人送来了一条活蹦乱跳的鲤鱼作为贺礼。这让孔丘感到无上的荣光,于是他便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伯鱼生了个好儿子叫孔伋,字子思。孔伋很了不起,是儒家经典《中庸》这本书的作者,因此在历史上留下了大名。